近日,,第二季《中國詩詞大會》強勢“霸屏”,它喚起了家長及教育從業(yè)者對傳統文化教育的關注,。1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fā)了《關于實施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傳承發(fā)展工程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提出要把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全方位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識教育、藝術體育教育,、社會實踐教育各環(huán)節(jié),,以幼兒,、小學、中學教材為重點,,構建中華文化課程和教材體系,。
那么,哪些是可以選入教材的經典讀本,?何種教學方式教授傳統文化經典更易被孩子接受,?現有的師資水平、課程體系,、評價機制是否滿足需求,?帶著這些問題,記者走訪了部分小學一探究竟,。
教材
《弟子規(guī)》入教材有爭議
據了解,,基礎教育階段傳統文化課程體系的建設一直備受社會關注。此前,,十二五教育部規(guī)劃課題“傳統文化與中小學生人格培養(yǎng)研究”課題組曾與人民教育出版社合作出版了通用版的《中國傳統文化教育全國中小學實驗教材》,,包含《弟子規(guī)》《論語》等17種標準教材。
《弟子規(guī)》應不應該進入小學教材,,多年來一直爭論不斷,。首都師范大學幼教國培專家、學前教育兼職教授王立華認為:《弟子規(guī)》等讀本與兒童生活相距甚遠,,也不合符現代文明規(guī)范,,難以引起兒童興趣。
實踐中,,部分學校已注意到了“爭議”部分,,“由于古代圣賢往往站在統治者的立場說話,難免有封建禮教的思想及與現代文明沖突的觀點,,望家長及小讀者加以分辨,,剔除糟粕,取其精華”,,在《國學小書院》系列圖書前沿,,編者就開宗明義地提醒家長。
這套包含了《弟子規(guī)》,、《論語》等在內的系列圖書在豐臺區(qū)不少小學被采用,除了國學小書院系列之外,,一些學校還會使用北師大出版社的《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系列,,按年級涵蓋了古詩、論語等不同內容,。在使用過程中,,一些學校的老師會有意識地引導學生關注對學習生活有指導意義的內容,。
同時,也有學校根據學生特點自編教材,,如豐臺五小就在學校自編的《小海燕悅讀檔案》中納入了國學經典的相關內容,。
王立華表示,應根據不同學齡選擇不同讀本,。幼兒園,、小學低年級學生可以學習《聲律啟蒙》、《唐詩三百首》,、《千家詩》等,,小學高年級可以接觸《詩經》、《論語》部分經典語段,??偟膩碚f,幼兒和小學階段的教育以興趣為主導,,不要讓他反感,。
形式
校園鈴聲“背誦”唐詩宋詞
近日,記者走訪芳城園小學,,發(fā)現課間鈴聲被替代成了古詩詞,,這些鈴聲均來自于老師和學生的創(chuàng)作。
芳城園小學科研主任趙雅臣告訴記者,,“學校會給孩子推薦60首古詩,,涵蓋不同主題,每個主題下有6首古詩,。當學生們聽見自己錄制的古詩出現在廣播里,,可有成就感了”,通過這個妙招,,孩子們誦讀的熱情一下被激發(fā)了起來,。為了營造誦讀古詩詞的氛圍,學校還特意在樓道里辟出了“鈴韻”專欄,。
記者了解到,,在小學階段的國學教育中,很多學校并沒有僅僅局限在開設國學課,、讓孩子背誦國學經典這一層面,,而是更多地整合教育教學資源,在各個學科融入國學經典和傳統文化教育,。不少學校在跨學科的資源整合和課程設置中,,也都用足了心思。
豐臺五小書記黃菊輝舉例,當語文課講到《頤和園》這篇文章時,,就從長廊的故事講到相關歷史傳說,,不僅帶孩子游頤和園,還在此基礎上引導孩子研究中國建筑中的園林之美,、北京四合院的特色等,。此外,在美術,、京劇,、體育等不同學科也都融入國學經典和傳統文化的相關內容。
芳城園小學則將國學經典內容融入到中草藥校本課程中,,讓不同年級段的孩子通過猜謎語,、吟詩文、知典故,,輔以參加植物園等社會實踐活動,,領悟傳統文化精髓。
黃菊輝說,,國學經典在內的傳統文化教育除了被融入學校課程之中,,也會滲透在校園活動、校園文化的方方面面,。以近日學校的開學典禮為例,,為弘揚中國傳統文化,學校為一年級的小同學組織秀花燈,、猜燈謎,,感受中華魅力,五年級同學則將假期的“行萬里路”變成了一段妙趣橫生的群口相聲,。
方法
衣食住行串起經史子集
在日常教學中,,不少學校引進了多種方式,以減少學生學習傳統文化經典的枯燥感,。
在燈市口小學閱讀老師曹輝的課上,,她嘗試將大部頭的經典“打散”提供給學生,并確立主題,,讓學生邊讀邊發(fā)現,,邊讀邊討論。曹輝還自編了一部教材——《從“小”學文化》,,從生活中的衣,、食、住,、行里選取主題,,再將圍繞主題的歷史,、文學、科技,、藝術、中醫(yī),、民間風俗等傳統文化常識貫穿其中,。
曹輝告訴記者,書中一篇《從剪頭發(fā)說起》的文章,,從“二月二,,龍?zhí)ь^”談到“理發(fā)去舊”的風俗,聯系到曹操“割發(fā)代首”的故事,,以及有關頭發(fā)禮儀,、描述頭發(fā)的詩句等,以點帶面多維度學習傳統文化經典和有關常識,。
在豐臺五小五年級班主任,、語文老師裴仲哲眼里,除了端午等傳統節(jié)日,,平日里的大雨,、霧霾也是傳播傳統文化的時機?!坝刑煜卤┯?,學生們走到樓下,說‘哇,,好大的雨’,,就沒詞了,我隨口吟出一句‘卷地風來忽吹散,,望湖樓下水如天’,。在那樣的情境下,學生就記住了《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樓醉書》,?!?
跨學科整合教育教學資源、將傳統文化滲透到日常教學的方方面面對老師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對師資培養(yǎng)上,,芳城園小學校長劉愛華的經驗是:要求教師與學生共讀,并完成自選性學習要求:每學期讀書不少于兩本,,同時記錄不少于5000字的讀書筆記,。
- 學校案例
剪紙悟國學
采訪時間:3月1日 代表學校:新發(fā)地小學
當剪紙遇上國學,會碰撞出怎樣的火花,?在新發(fā)地小學,,從耳熟能詳的《靜夜思》,、《贈汪倫》到經典故事《潘岳孝母》等都成為學生創(chuàng)作剪紙作品的靈感來源,在把這些詩句,、故事變?yōu)榧埳蠄D像的過程中,,孩子們也對傳統文化有更深切的感悟。
“孩子們非常喜歡剪紙,,愿意用剪紙表現生活,、抒發(fā)情感?!毙掳l(fā)地小學校長徐學敏說,,剪紙一直是新發(fā)地小學的特色教學內容,從上世紀80年代就已作為教學內容被引入美術課堂教學,,2000年又被列為校本課程,,現已成為學校特色課程,也是北京市,、豐臺區(qū)的精品課程,。從2009年開始,學校就將剪紙與國學經典誦讀活動相結合,,開展“剪紙炫經典,,潛心悟國學”的主題教育活動。
徐學敏說,,“剪紙教學中,,j將每一個教學點匯集成對學生心智培養(yǎng)、人文關注的教育體系,?!彼榻B,完成一幅作品需經歷四個階段,。首先,,老師帶領學生們了解國學經典的內容、意境,,熟悉國學經典故事,;然后,學生整體設計國學經典中涉及的人物,、景物等紋樣,,再用剪紙表達。在學生自主創(chuàng)作過程中可以選擇個人創(chuàng)作或小組合作,、班級創(chuàng)作,、學校創(chuàng)作等集體創(chuàng)作形式。最后,,學生們一同展示成果,,暢談創(chuàng)作體會,。
整個教學也需各科老師也會互相配合,實習跨學科合作,。如針對獨生子女自我意向強的問題,,班主任先根據低年級孩子的年齡特點,用講故事的形式讓學生了解《孔融讓梨》,,之后,,在美術老師的指導下,孩子們創(chuàng)作剪紙作品,,可能在剪紙過程中,同桌一個主動讓刻刀的小細節(jié)就能讓孩子對謙讓的傳統美德有所感悟,。
- 觀點碰撞
Q 如何選擇適合的傳統文化經典讀本,?
在小學階段,《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對孩子識字和感受文字的韻味是有幫助的,但對于經典中一些涉及傳統價值觀的部分需慎重,。初中及以上孩子則可以直接讀《弟子規(guī)》等原本,,學會辯駁、思考即可,。同時,,學習傳統文化不一定局限于將國學經典變成教材,如今的語文教材中已有很多國學經典內容的滲透,,老師把課本講好,,也能讓孩子對中國傳統文化有親近感,了解古人如何為人處世,。 ——何杰(北師大二附中語文教師)
在選擇經典讀本時,,首先要確保內容是中華優(yōu)秀文化的精華;同時考慮年齡,、心理等特點,。當讀本中出現與現代價值觀不符的內容時,家長,、老師要正確引導學生批判地閱讀,。
目前,中小學生的傳統文化教育缺少專業(yè)指導和統一的規(guī)范,。在課程設計上,,中小學教育專家、課程專家,、國學教育者,、一線教師可一同研發(fā)編撰適合不同年齡階段的教材,,學校也可自行研發(fā)適合學校特色的校本課程。 ——王立華(首師大幼教國培專家,、學前教育兼職教授)
Q 吟誦是學習經典的好方式嗎,?
對于國學經典,我認為讓學生在朗誦中領會中文四聲,、韻律之美即可,,沒有必要非得穿上漢服搖頭晃腦地吟誦。學習傳統文化不能只學“形”而忘了“神”,。
不管是背誦國學經典,,還是學習書法、古琴等,,這些都是傳統的“形”,,最重要的還是引導孩子從傳統文化中汲取正向的能量,學習古人的君子之風,、家國天下的情懷,、為人處世的規(guī)范等。 ——何杰
誦讀是不錯的教學方式,,但不是唯一學習經典的方式,。在傳統經典讀本教學中,可借助戲劇,、國畫,、話劇等多種表現形式。例如,,在進行詩詞教學時,,可以與畫結合。中國詩詞有韻律,、有畫面感,,課程設計者可以將詩詞做成三維水墨動畫,配以吟誦演唱,,等孩子直觀理解后,,用自己的畫筆畫出來,再去進行記憶,,內化成自己的東西,。 ——王立華
新京報記者/繆晨霞 王佳琳 方怡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