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護石窟藝術豐碑(你所不知道的一級館)

  來源:中國青年網2023-06-13
打印本文
核心提示:走進重慶市大足區(qū)寶頂山,,滿目蒼翠,,鳥鳴山幽,,大佛灣呈“U”形向南敞開,,三面石刻如畫卷徐徐鋪展,,呈現千年歷史,。大足石刻始建于初唐,,鼎盛于兩宋,,延續(xù)至明清,,鑿刻歷經1

走進重慶市大足區(qū)寶頂山,,滿目蒼翠,鳥鳴山幽,,大佛灣呈“U”形向南敞開,,三面石刻如畫卷徐徐鋪展,呈現千年歷史,。

大足石刻始建于初唐,,鼎盛于兩宋,延續(xù)至明清,,鑿刻歷經1200多年,。造像規(guī)模宏大、雕刻精美,、題材多樣,、內涵豐富,至今仍保存完好,,是中國石窟藝術史上最后的豐碑,。1999年,大足石刻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遺產名錄》,,成為繼敦煌莫高窟之后中國第二個石窟類的世界文化遺產,。

大足石刻博物館屬于石窟寺遺址類博物館,其藏品主要包括以北山,、寶頂山,、南山、石門山,、石篆山等“五山”石窟為代表的野外不可移動石窟寺遺存和文物庫房內的石刻,、陶瓷,、木器,、字畫等可移動文物,,各級文物保護單位多達75處。

釋道儒文化和諧共存

在大足石刻“五山”石窟中,,寶頂山摩崖造像最為著名,。

1174年,宋代名僧趙智鳳在大足境內經過數十次考察,,發(fā)現寶頂山山秀巖深,、谷幽洞靈,便把建造石窟的地點定在了這里,。趙智鳳精心設計,,組織工匠在寶頂山“U”形溝中雕刻了上萬尊佛像,形成了大佛灣,、小佛灣,、圓覺洞等石窟群。

在小佛灣,,可以看到身高7米的“華嚴三圣像”,,低頭垂目,俯覽眾生,,顯得悲憫大度,、氣勢莊嚴。三圣像頭頂山崖,,腳踏蓮臺,,身披袈裟,衣紋開闊舒展,。居中為毗盧遮那佛,,左右分別為普賢菩薩和文殊菩薩。文殊菩薩手托寶塔,,重約千斤,,卻千年不墜。工匠巧妙利用建筑力學原理,,將袈裟一角覆搭前臂,、斜向下垂,于膝部相接,,形成三角形穩(wěn)固支撐,,將塔和手臂的重力傳到基座上。

大佛灣的“父母恩重經變相”是歌頌父母含辛茹苦養(yǎng)育子女的典范之作,。工匠們以寫實的雕刻手法,,凝練,、傳神地表現了父母養(yǎng)育兒女的十大恩德,每一幅畫面都是人們熟悉的生活場景,,讓人們在欣賞藝術的過程中感悟佛教經書教義與儒家孝道思想,。

“大足石刻是釋(佛教)、道(道教),、儒(儒家)‘三教’和諧共存和石窟藝術生活化的實物例證,,造像既體現了宗教教義,也呈現了宋代生動的生活場景,?!贝笞闶滩┪镳^講解員余俐介紹,建于北宋的石篆山摩崖造像為典型的釋,、道,、儒“三教”合一造像區(qū),其中,,第6號為孔子及十哲龕,,正壁刻儒家創(chuàng)始人孔子坐像,兩側壁刻孔子十大弟子,;第7號為三身佛龕,;第8號為老君龕,正中鑿道教創(chuàng)始人老子坐像,,左右各立7尊真人,、法師像。大足石刻造像中,,無論是佛,、菩薩,還是羅漢,、金剛以及各種侍者,,都頗似現實中各類人物的真實寫照。寶頂山摩崖造像所反映的社會生活場景十分廣泛,,儼然是一座宋代民間風俗畫廊,。

凝聚古人智慧與匠心

石刻文物體積大、重量沉,、難以移動,、易遭毀損,歷經千百年而能保存至今,,彌足珍貴,。

“大足石刻能夠留存下來,要歸功于古代匠人的智慧,?!贝笞闶滩┪镳^監(jiān)測中心副主任趙崗說,,工匠在雕刻時就考慮到要讓石刻長久保存,除了注重形式美和意境美外,,還通過巧妙設計解決了排水,、采光、支撐,、透視等問題,。

圓覺洞整體為人工開鑿,,造像和山巖渾然一體,,設計、施工十分精妙,。洞中菩薩花冠精巧玲瓏,,肌肉豐滿細膩、極富質感,,輕紗薄裙,,瓔珞珠串,,裝飾繁復,,顯得端莊典雅、氣質超凡,。

工匠們考慮到洞內采光的問題,,在洞口上方開設天窗,光線直射窟心,,使洞內明暗相映,,頗具神秘感。洞穴潮濕,,如何排水也是一道難題,。工匠們在右壁上方刻一龍,雨水自龍頭滴入下方的缽內,,經石壁暗道流出,,再由窟底水溝排出窟外,如此周密的排水系統(tǒng)可謂巧奪天工,。

在臥佛旁,,一孩童站立于金剛臺中,頭頂盤旋著9條巨龍,,中間的神龍口吐泉水,,灑浴孩童全身——這就是著名的“九龍浴太子圖”。九龍所在的巖面原是山上雨水匯集的出口處,,終年泉流直下,,工匠們巧妙利用天然地形,,結合“九龍灌頂”的佛傳故事,打造出令人稱奇的景觀,。金剛臺前為一半圓形水池,,水池底部與一條排水溝相通,山泉水經龍嘴流入水池便由水溝排走了,,注入南壁前玄極井內,。

千年石窟重煥光彩

“以前來大足,千手觀音正在修復中,,這次總算看到了修復后的千手觀音,,太震撼了!”游客周一夢激動地說,。

寶頂山大佛灣南崖的千手觀音開鑿于南宋,,是中國最大的集雕刻、貼金,、彩繪于一體的摩崖石刻千手觀音造像,。

20世紀初,千手觀音出現手指斷裂,、金箔起翹等問題,,34種病害疊加,嚴重威脅其安全,,修復工作迫在眉睫,。

2008年,“千手觀音造像搶救性保護工程”啟動,,被列為全國石質文物保護一號工程,。來自全國10多家機構的數百位工作者參與保護工程,經過近8年努力,,使用加固材料約1.5噸,、大漆約0.5噸、金箔100多萬張,,完成了千手觀音的保護修復,使之再現昔日輝煌,。該工程開創(chuàng)了中國大型不可移動文物修復的先河,,2017年被評為第三屆全國優(yōu)秀文物維修工程。

“大佛灣治水是一個很棘手的問題,?!贝笞闶滩┪镳^副館長劉賢高說,大佛灣臥佛長期暴露在高溫高濕,、降雨豐沛的環(huán)境下,,出現滲水、本體風化及變形破壞,、彩繪(貼金)風化破壞等三方面八大類病害,,修復工程首先要解決滲水問題,此前多年采取的各種治水措施效果都不理想,。

大足石刻博物館邀請全國各地的院士,、專家共同“會診”,形成切實可行的方案,,通過帷幕灌漿,、地表防滲,、開鑿暗井等方式“疏堵結合”,,多角度解決滲水難題。接下來,,臥佛將進行本體修復工程,幾年后,,臥佛將重煥光彩,。

為了更好地保護石刻,大足石刻博物館還建成了集文物病害診斷檢測,、保護修復,、文物數字化,、保護成果展示,、公眾研學和互動體驗于一體的大足石刻文物醫(yī)院。

“我們努力把搶救性修復轉為預防性修復,,利用數字化手段增強石窟保護的科學性,。”劉賢高說,。大足石刻博物館利用網絡數字技術,建立覆蓋30多處重要石窟的“大足石刻安全技術防范中心”,,還運用三維數字測量技術完成寶頂山石刻數字測繪,,為每一處石刻建立數字化檔案。

讓石刻文化“走出去”

在悠悠歷史長河中,,大足石刻承載著民間的信仰,,記錄著世情風貌,,凝聚著中國傳統(tǒng)石刻藝術的精華,。大足石刻博物館在保護好這座藝術豐碑的同時,,深入挖掘石刻文化內涵,充分發(fā)揮文化傳播和社會教育功能,。

大足石刻博物館歷時14年,,完成國家“十二五”重點圖書出版工程《大足石刻全集》(11卷19冊)的編撰出版?!啊洞笞闶倘肥鞘呖脊蓬I域一項重大的科研成果,,填補了國內大型石窟寺系列考古報告編寫、出版的空白,?!眲①t高說。

大足石刻博物館走進校園,、社區(qū),、軍營,弘揚大足石刻蘊含的“慈,、善,、孝、義,、廉”等中華傳統(tǒng)文化精神,。博物館還建設了4K影院和8K球幕影院,拍攝制作了《天下大足》和《大足石刻》主題電影,,對大足石刻進行全方位精彩呈現,,讓觀眾更好地了解大足石刻背后的故事。

為了讓石刻文化“走出去”,,近年來,,大足石刻博物館開展“大足石刻世界巡回展”和百場展覽、百場講座,、百館贈書,、百集微視頻展播“四百工程”文化旅游推廣活動,已在英國,、加拿大,、日本和國內多個城市展出20余場。同時,,推動“巴蜀石窟文化旅游走廊聯盟”“巴蜀世界遺產聯盟”建設,成立敦煌,、云岡,、龍門、大足四大石窟戰(zhàn)略發(fā)展聯盟,建立四大石窟世界遺產地深度合作機制,。

未來,,大足石刻博物館將不斷創(chuàng)新展覽展示手段,持續(xù)開展大足石刻“四百工程”等文化旅游推廣活動,,真正讓大足石刻“活”起來,,向世界講述精彩動人的中國故事,。

(編輯:月兒)


守護石窟藝術豐碑(你所不知道的一級館)

 

免責聲明:

1,、本網內容凡注明"來源:315記者攝影家網"的所有文字,、圖片和音視頻資料,版權均屬315記者攝影家網所有,,轉載,、下載須通知本網授權,不得商用,,在轉載時必須注明"稿件來源:315記者攝影家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2,、本文系本網編輯轉載,轉載出于研究學習之目的,,為北京正念正心國學文化研究院藝術學研究,、宗教學研究、教育學研究,、文學研究,、新聞學與傳播學研究、考古學研究的研究員研究學習,,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3、如涉及作品,、圖片等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請作者看到后一周內來電或來函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