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家口涿鹿縣地處太行山余脈與燕山山脈交匯處,,桑干河在其北部自西向東流過。這里歷史悠久,,是古代人類交流融匯的重要舞臺,,舊石器時代就有人類在此繁衍?!颁寐构适隆崩锾N含著中國歷史綿延不絕的精神力量,,也珍藏著傳統(tǒng)文化生生不息的發(fā)展密碼。讓我們走進涿鹿縣黃帝城遺址文化旅游區(qū),,去追溯古老文明記憶,。
覓黃帝之城
眼下秋色漸濃。黃帝城遺址文化旅游區(qū)內(nèi)占地100多畝的軒轅湖湖面如鏡,,周遭層林盡染,。色彩斑斕的樹影與千變?nèi)f化的云朵倒映于湖中,在陽光傾灑下,好似一幅絢麗的水彩畫,,令人賞心悅目。
在湖畔不遠處,,就是相傳司馬遷《史記》所載黃帝擒殺蚩尤后“邑于涿鹿之阿”的“華夏第一都”所在——黃帝城遺址,。
拾級而上,來到觀景臺上便可一覽黃帝城遺址全貌,。遺址呈不規(guī)則方形,,南北長510米至540米,東西寬450米至500米,,總面積約30萬平方米,。城墻下層為疊土層,上層為夯土層,,南,、西、北城墻比較完整,,東城墻南段已浸于軒轅湖中,。
1957年,黃帝城遺址曾進行過小規(guī)模發(fā)掘,。而涿鹿聲名鵲起始于上世紀九十年代對其大規(guī)模的文物考察和科學挖掘,。1993年,這里被列為河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隨著紅山文化,、仰韶文化、龍山文化時期文物的相繼出土,,其豐厚度,、密集度,,詮釋了涿鹿在中華文明進程中獨特的地位。
筑精神家園
中華合符壇是這座國家4A級景區(qū)另一個地標性建筑,。
《史記》記載,,經(jīng)“阪泉之戰(zhàn)”“涿鹿之戰(zhàn)”,黃帝最終“合符釜山”,。為大力挖掘合符文化,,占地面積約500畝的中華合符壇應(yīng)運而生。方形壇基高6米,,56根民族圖騰柱簇擁在合符壇周圍,。每根柱子高9.9米,重80噸,。各民族崇拜的圖騰徽識立于柱頂,,柱身處還繪制有各民族有代表性的生產(chǎn)生活場景。這些圖案由集美大學,、中央美院的專家,、教授深入各民族考察、采風后完成,,經(jīng)國家民委專家審核確定,,屬國內(nèi)首創(chuàng)。
合符壇中央是巨型“九龍騰飛”雕塑,,雕塑由九條巨龍和一個巨大的龍球組成,。每條巨龍的設(shè)計高度達到了45米,工程鋼材總量達1100多噸,。九條巨龍拔地而起,,共托一珠,象征中華兒女萬眾一心,、眾志成城的精神,,也體現(xiàn)著中華民族傳統(tǒng)文化中“九九歸一”的理念。
與宏偉壯觀的中華合符壇相比,,黃帝泉一景則另有洞天,。黃帝泉位于黃帝城東南500米處。此泉冬不結(jié)冰,,夏不生腐,,久旱不竭,常年水溫保持在12.3至13.4攝氏度,,水自平地涌出,,積聚成池。歷經(jīng)滄桑的黃帝泉,,如今依然活力驚人,,也依然滋養(yǎng)著附近良田沃野和人們的幸福生活,。
續(xù)“涿鹿故事”
作為中華民族的發(fā)祥地,史學界對涿鹿的重視由來已久,。除了《史記》《逸周書》《漢書·刑法志》《水經(jīng)注》等經(jīng)典文獻中有古人對涿鹿的記錄之外,,許多繼承中國史學傳統(tǒng)同時接受現(xiàn)代研究方法和理念的大家學者同樣把“涿鹿”當作打開中國上古傳說時代諸多謎團的一把鑰匙。
今年6月,,在涿鹿縣礬山鎮(zhèn),,國內(nèi)歷史學、文獻學,、神話學,、文化傳播、文旅融合等領(lǐng)域的40余位學者齊聚一堂,,召開了一場以“千古文明開涿鹿”為題的文化論壇,。圍繞著“涿鹿”的諸多史學之謎,學者們探源溯流,,運用當代多學科理論和方法,,繼續(xù)完善著中華文明形成初期發(fā)生在涿鹿大地上的歷史敘事,,不斷填充著“中華文明從這里走來”的歷史畫卷,。
中華文明長河,一路奔涌,。隨著歷史研究的深入,在中華文明起源與早期發(fā)展綜合研究的新視野下,,挖掘,、梳理沉淀在涿鹿古老歷史中的文明信息,完善對于“中國久遠的歷史里面最前的一個環(huán)節(jié)”的認識,,已成為當下令人期待的新課題,。
(編輯:月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