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暑:古人順天應時的文化精神寫照

  來源:中國青年報客戶端夏瑾2022-07-06
打印本文
核心提示:2019年7月,,云南省文山州普者黑景區(qū),游客在湖中游船,。中青報·中青網(wǎng)記者陳鼎/攝小暑是二十四節(jié)氣的第十一個節(jié)氣,,也是夏季的第五個節(jié)氣,一般在每年公歷7月6日至7月8日交

小暑:古人順天應時的文化精神寫照

2019年7月,,云南省文山州普者黑景區(qū),,游客在湖中游船。中青報·中青網(wǎng)記者 陳鼎/攝

小暑是二十四節(jié)氣的第十一個節(jié)氣,,也是夏季的第五個節(jié)氣,,一般在每年公歷7月6日至7月8日交節(jié)?!对铝钇呤蚣狻酚浽唬骸笆?,熱也。就熱之中分為大小,,月初為小,,月中為大,今則熱氣猶小也,?!北本┞?lián)合大學北京學研究所研究員、《中國人的時間智慧——一本書讀懂二十四節(jié)氣》一書作者張勃向中青報·中青網(wǎng)記者解釋說,,從字面上講,,小暑是熱氣尚未達到極致的節(jié)氣,但事實上,,小暑和大暑一樣,,都是一年中最炎熱的時候,因此民間常?!岸睢辈⒅?,有“小暑接大暑,熱得無處躲”“小暑大暑,,上蒸下煮”的說法,。

小暑節(jié)氣意味著天氣進入了“上蒸”時期,人們仿佛被扣在悶熱的大蒸籠中,,但是在江南地區(qū)也有例外,。杭州師范大學文化傳播與文化創(chuàng)意學院副教授、《二十四節(jié)氣在江南》一書作者袁瑾向記者介紹,,長江中下游地區(qū)通常在小暑前后出梅,,然后進入盛夏少雨季節(jié),但也可能出現(xiàn)“倒黃梅”的天氣。待梅雨季過去,,便進入了伏日,。

小暑入伏,不可輕慢

古人通常把每年最熱的一段時間稱為“三伏”,?!叭钡挠嬎惴椒ㄊ牵鹤韵闹寥掌鸬牡?個庚日進入初伏,第4個庚日進入中伏,,立秋日起的第1個庚日進入末伏,。一般來說,一伏為10天,,“三伏”共30天,,但在有些年份,夏至與立秋之間可能出現(xiàn)5個庚日,,這時中伏就變成了20天,,所以有時“三伏”可能會有40天。

張勃告訴記者,,小暑是進入伏天的開始,。“伏”是伏藏之意,,《漢書·郊祀志》中有注云:“伏者,,謂陰氣將起,迫于殘陽而未得升,。故為藏伏,,因名伏日?!币馑际?,“伏”意味著熾熱中暗暗隱藏了陰氣,是一種比較危險的氣候,。所以人們應當少外出以避暑氣,。數(shù)伏的習俗對于人們而言是順時調整生活方式和生活內容的重要提示,。

張勃說,,古人十分重視伏日,自古以來人們就有伏日吃肉的習俗,。漢魏時期,,伏日有酒食之會,《漢書·東方朔傳》記載了漢武帝伏日賜肉的故事,。如今在江蘇徐州一帶還有吃“伏羊”的習俗,,當?shù)赜小芭沓欠蛞煌霚挥蒙襻t(yī)開藥方”的說法。

古人還有在三伏日洗象的習俗,。明人劉侗,、于奕正編撰的《帝京景物略》記載:“錦衣衛(wèi)官以旗鼓迎象出順承門,浴響閘,。象次第入于河也,,則蒼山之頹也,額耳昂回……矯矯有蛟龍之勢,。象奴挽索據(jù)脊,,時時出沒其髻。觀者兩岸各萬眾,,面首如鱗次貝編焉,。然浴之不能須臾,,象奴輒調御令起,,云浴久則相雌雄,相雌雄則狂,?!?

生活在雨林中的大象,在雨中“淋浴”本是家常便飯,,但在北京的盛夏,,洗個澡也變成了一種威儀、一道風景,。

小暑在江南

小暑前后,,江南的梔子花、白蘭花與茉莉花便進入了盛花期,。這三種花被稱為“夏日三白”,,是屬于小暑的花。袁瑾告訴記者,,舊時,,賣花的阿婆將它們一并擺在籃子里,搭上一塊毛巾,,走街串巷一路叫賣,。明人陳繼儒在《小窗幽記》卷九《集綺》中比較了各種自然的聲音,比如落葉聲,、山禽聲,、芭蕉雨聲等,最后得出“然銷魂之聽,,當以賣花聲為第一”的結論,。

蘇州的賣花姑娘喜歡編一個一寸長的麥草小燈籠,,將茉莉花擺在里面,或是制成小花籃,,供女孩子們擺在蚊帳中,,枕席生香、氤氳伴夢,。

如今,,賣花的阿婆少了,“笑漸不聞聲漸悄”,。幸好“三白”都能盆栽,,城鎮(zhèn)街道的花壇與公園中栽種也多。于是,,這香氣也成了小暑的期待,。

在南方,人們還有小暑“嘗新”的習俗,。小暑時節(jié),,南方早稻陸續(xù)成熟,農(nóng)人將新割的稻谷碾米后,,做好飯供奉祖先和五谷神靈,,家人鄰里也一同嘗新米、飲新酒,,稱為“嘗新”,。

小暑還是晾衣、曬物的好時節(jié),。袁瑾介紹,,小暑近農(nóng)歷六月初六。傳說六月六是龍王曬鱗的日子,,民間也有在此日曬書,、曬經(jīng)卷、曬衣的習俗,,稱為“曬伏”或“曬霉”,。人們趁著伏天的陽光,將家中字畫,、藏書拿到庭院中曬,,祛除霉味,驅除書蟲,。各地寺院亦有曬經(jīng)的習俗,。傳說當年唐僧西天取經(jīng)回來,,不慎將經(jīng)書掉入江中浸濕,,便是在此日曬干的,。于是寺院便以農(nóng)歷六月六為“曬經(jīng)日”。

曬書習俗東晉便有,,不過當時此習俗在農(nóng)歷七月七,。《世說新語·排調》記載了“郝隆曬腹”的故事,。東晉人郝隆于曬伏日袒露著肚皮在烈日下暴曬,。別人來問緣故,答曰“曬書”,。郝隆胸中有墨,,滿腹經(jīng)綸,曬腹即是曬書,。

尋常人家則忙著曬起了衣裳,,俗諺有“六月六,家家曬紅綠”,,又有“六月六,,家家曬龍袍”。明明是曬衣服,,怎么變成曬龍袍了呢,?這里有個有趣的傳說:當年乾隆皇帝南巡到了揚州,游至城南古運河南岸恰逢大雨,,弄濕了龍袍,,只能在當?shù)匾蛔鶑R宇中待雨停后,曬干龍袍繼續(xù)前行,。這一日恰是六月六,,于是江南民間便留下了“六月六,曬龍袍”之說,。百姓們自然沒有龍袍,,于是家家戶戶翻箱倒柜把積存的冬衣拿出來在烈日下暴曬,驅除潮濕和霉味,。這在江南家庭主婦的生活中是件大事,,正如女作家張愛玲在《更衣記》開頭所寫:“六月里曬衣裳,這是一件輝煌熱鬧的事情罷,?!?

古代文人五花八門的消夏方式

無論是古人還是今人,夏日消暑都是一個大課題,。古人的消夏方式可謂五花八門,。中國天氣·二十四節(jié)氣研究院副院長、“中國氣象先生”宋英杰戲稱,,古人面對酷暑也只有兩個辦法,,一個是避,,一個是熬。金朝詩人龐鑄云:“小暑不足畏,,深居如退藏,。鳥語竹陰密,雨聲荷葉香,?!鄙介g,、林中,、水邊、寺廟,,都是古人退藏避暑之處,。

至于“熬暑”,古代文人的方式也是別出心裁,。唐伯虎的《事茗圖》描繪了文人學士悠游山水之間,,相邀品茶消夏的情景:茅屋里一人正倚案讀書,書案一頭擺著茶具,,靠墻處書畫滿架,。邊舍內,童子正在烹茶,。而小溪上橫臥板橋,,一人策杖來訪,身后一書童抱琴相隨,。長夏之日,,自有茶香之氣,亦有鳴琴之聲,?!靶撵o自然涼”,以“鳴琴”的方式來消夏,,不得不說很有意境,。

對于古代文人雅士來說,消夏方式也少不了閑情逸致,,小暑是吃藕的好時節(jié),,古人在此時節(jié)會做蜜汁藕當涼菜來吃,,用以消夏,。清代喬遠炳就在《夏日》詩中云:“雪藕冰桃情自適,無煩珍重碧筒嘗,?!?

三國時代,魏國鄭公愨曾在山東濟南附近消暑,他坐在荷花池邊摘下一片荷葉卷成杯狀,,品嘗著帶有荷葉清香的酒,,別有一番情調,因此有了“酒味雜蓮氣,,香冷勝于水”的說法,。

古人還常利用水來降溫,《四時調攝箋·夏卷》記載:“霍仙別墅,,一室之中開七井,,皆以鏤雕之盤覆之。夏月坐其上,,七井生涼,不知暑氣,?!?

以“醉臥”的方式避一時之暑也是古人的“妙招”。陸游在《逃暑小飲熟睡至暮》中寫道:“虛堂頓解汗揮雨,,高枕俄成鼻殷雷?!碧K軾有言:“有道難行不如醉,,有口難言不如睡?!毙翖壖惨舱f:“而今何事最相宜,?宜醉、宜游,、宜睡,。”盛夏之炎熱讓嗜酒之人找到了另一個酣飲沉醉的理由,。

古人也有“冰箱”

不過消夏的“終極大招”還是用冰,。北京師范大學社會學院教授、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建設研究”首席專家蕭放介紹,,中國古人一直有冬天藏冰,,夏天取用的習俗。湖北隨縣曾侯乙楚墓1978年出土了兩件冰鑒,,冰鑒上還放著一柄長勺,。這說明早在春秋時期,古人就有了以冰塊為降溫材料的原始“冰箱”,。

《周禮》也有記載,,當時周王室為確保夏天有冰塊使用,還專門成立了相應的管理機構“冰政”,,負責人被稱為“凌人”,。“冰政”有80多名“員工”,,一般從每年12月起,,工人便開始采取天然冰塊儲存,到了夏天再拿出來使用,。

古代,,夏天的冰可是極為稀罕的寶貝,甚至還有人用冰行賄,,宋英杰在《二十四節(jié)氣志》中介紹,,據(jù)《開元天寶遺事》記載,楊國忠子弟以奸媚結識朝士,。每至伏日,,取冰命工雕為鳳獸之狀或飾以金環(huán)彩帶置之雕盤中送與王公大臣,惟張九齡不受其賄,。

盛夏賜冰,,是帝王給予臣子的一種待遇。清代富察敦崇所著《燕京歲時記》中記述了明清時期的賜冰情形:“京師自暑伏日起至立秋之日止,,各衙門例有賜冰,。屆時,由工部頒給冰票,,自行領取,,多寡不同,各有等差……”

蕭放告訴記者,,北京師范大學附近有一條胡同,,東起德勝門外大街,西至新街口外大街,,這條胡同在清朝時叫“冰窖口”,,因為這里是清代內宮監(jiān)的冰窖所在地,還建有“冰廠”,。在寒風凜冽的冬季,,冰廠工人到積水潭或太平湖取冰,切割成方塊,用稻草蓋好,,到炎炎夏季開窖,,向市場供應。直至20世紀60年代,,這里的冰廠還在使用,,1965年這條胡同得名“冰窖口胡同”。現(xiàn)在,,有著數(shù)百年歷史的冰廠已經(jīng)不復存在,,但“冰窖口胡同”的名字卻保留了下來,記錄著這段歷史,。

宋英杰認為,,現(xiàn)代人的消夏方式與古時已大有不同?,F(xiàn)代人的消夏方式,,常常是怒吹空調,暴食冷飲,,要比古人簡單和“暴力”得多,,許多古時悠然的消夏方式已很難與快節(jié)奏的現(xiàn)代生活形成交集。

在張勃看來,,小暑時節(jié)的習俗活動反映了中國人順天應時的文化精神,。唐代詩人白居易有《銷暑》詩云:“何以銷煩暑,端居一院中,。眼前無長物,,窗下有清風。熱散由心靜,,涼生為室空,。此時身自得,難更與人同,?!碧嵝蚜巳藗冊诳崾罴竟?jié)保持心的寧靜,對于現(xiàn)代人也頗具啟發(fā)意義,。

(編輯:月兒)


小暑:古人順天應時的文化精神寫照

 

免責聲明:

1,、本網(wǎng)內容凡注明"來源:315記者攝影家網(wǎng)"的所有文字、圖片和音視頻資料,,版權均屬315記者攝影家網(wǎng)所有,,轉載、下載須通知本網(wǎng)授權,,不得商用,,在轉載時必須注明"稿件來源:315記者攝影家網(wǎng)",違者本網(wǎng)將依法追究責任,。
2,、本文系本網(wǎng)編輯轉載,轉載出于研究學習之目的,,為北京正念正心國學文化研究院藝術學研究,、宗教學研究、教育學研究,、文學研究,、新聞學與傳播學研究、考古學研究的研究員研究學習,,并不代表本網(wǎng)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3、如涉及作品,、圖片等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請作者看到后一周內來電或來函聯(lián)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