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實攝影是以記錄生活現實為主要訴求的攝影方式,,素材來源于生活和真實,如實反映我們所看到的,,因此,,紀實攝影有記錄和保存歷史的價值,具有作為社會見證者獨一無二的資格,。
紀實攝影是具有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的攝影家們,,秉承人道主義精神和善良準則,以無比的毅力甚至是獻身精神,,深入人類的生存實際,,真正的了解并尊重被攝對象,不虛構,、不粉飾,、不夸張,大多以抓拍的方式再現的真實的情景,。紀實攝影作品無論美好或是丑陋,,目的都在于表現一個真實的世界,,引起人們的關注,喚起社會良知,,同時記錄特有的文化,,為后世留下寶貴的歷史財富。
紀實攝影是對被研究社會狀況的視覺描寫,。其中流露出拍攝者的關心,,并表明可能需要作那些變化。
紀實攝影是解釋人與環(huán)境,,人與社會活動之間相互關系的解說性照片,。
什么是紀實攝影?
首先,紀實為“記錄現實”的攝影手法,,在一個真實的環(huán)境中拍攝真實的影像,,作文件式的記錄,感覺真實不造作是其重點,。一般人會聯(lián)想到戰(zhàn)爭,、落后貧窮地方的照片,那是新聞攝影(Photojournalism),,不是紀實攝影的全部,。
紀實攝影其實沒有清晰的界定,比較常見的有歷史性的(chronicles),,街頭的(street photography)和新聞的,。一般而言,照片多是一系列及有主題的,,用作記錄時間,,記錄當時的社會,也可以用文字作輔助,,形容時間人物地點,。最重要的,紀實攝影需要讓人欣賞和了解拍攝當時的環(huán)境,、氣氛、人物及攝影師的感覺,,可以帶出故事,,彷如一篇文章一樣。
過去紀實攝影多應用在歷史角度上,,現代的進一步演變?yōu)橛涗洭F實社會情況,,視乎拍攝者的角度。
不同類型的紀實攝影
上面的定義看起來很嚴肅,,其實題材可以很生活化,,舉幾個例子:戰(zhàn)地拍攝,,記錄戰(zhàn)爭;旅行拍攝的照片,記錄旅程;街頭抓拍,,記錄社會現況,。
再更具體的多說幾個,例如:記錄你自已最熟悉的居住地區(qū);連續(xù)一星期每天探訪安老院,,記錄公公婆婆平時的生活;當個狗仔隊,,跟隨你的朋友一整天,記錄他的活動;給自已拍記錄,,拍什么都可以,。
以上是筆者在短短數分鐘便想到的題材,其實還有更多,。手法可以是嚴肅的,、有趣的、生活化的,,就視乎你的角度,。看到這里,,感到跟紀實攝影更接近了嗎?
小品紀實攝影
小品的特點是在很短的時間內講述一個故事,,反映一類社會現象,因此信息量非常集中,,而且通常采用比較夸張的手法,,帶給人們直接的沖擊力。而新聞攝影也具有相似的特點,,它講求時效,,并且一張畫面就已包含了何時、何地,、何人,、何事的完整事件,同時由于新聞傳媒的內在競爭性,,絕大多數的新聞照片都具有非常強的視覺沖擊力,,因此,新聞攝影納入到這一類別,。例如攝影史上的名作《共和軍戰(zhàn)士之死》(羅伯特·卡帕攝于1936年)和《李·哈威·奧斯瓦德遇刺》(羅伯特·杰克遜攝于1963年),。兩幅照片都各自向人們傳遞了非常完整的信息,令人有"觸目驚心"的感覺,。
對于這樣的劃分,,可能有很多人會提出異議,因為一直以來,盡管新聞攝影和紀實攝影有很多相通之處,,但一向是被作為并立的兩個概念,。我認為,新聞攝影應當屬于紀實攝影的一個類別,,一幅照片通過大眾傳媒成為所謂"新聞攝影",,它必定是具有一定的重要性的,是會產生一定的社會影響的,。況且今天是新聞,,明天就將成為歷史,明天的明天也就成了文獻資料,。我們把新聞攝影作為一個獨立的概念,,也許是因為它強烈的時效性和所肩負的傳媒任務。我們也不能割裂紀實攝影與新聞攝影的血緣關系,。
對于"小品"型的新聞攝影,,最基本的標準當然是要具有時效性,以及畫面內容的完整性,,同時要能夠以足夠的視覺沖擊力傳遞重要的信息,。
“電視劇”型紀實攝影——報道攝影、專題攝影
電視劇會以較長的篇幅圍繞著特定的主題娓娓道來,,演員的表演也不用像小品那樣夸張,,更為接近日常生活。同樣,,報道攝影或專題攝影不像新聞攝影那樣有嚴格的時間限制,,攝影者也不會"被迫"用單獨一張照片來說明問題,他們可以更深入的挖掘主題,,更全面,、更詳細地表現被攝對象,用數量較多的,、風格和形式統(tǒng)一的,、成組的照片將事情的前因后果、來龍去脈講述清楚,。這樣的例子是很多的,,甚至可以說這是紀實攝影的中堅力量。例如在《中國故事--當代中國紀實攝影》中,,就收錄了近百位中國當代攝影家的近兩百組圖片,。他們選擇了獨特的題材或根據自己的視角進行較長周期的專題性拍攝,每一組圖片都向我們講述了一個真實的故事,。讀這些故事,就像是觀看一部以真實題材為背景的電視劇,,可以從不同的角度和不同的深度理解和感受社會生活中的各個層面,。
在評價標準上,,報道攝影或專題攝影更重要的則是題材的選擇,要看攝影者是不是能以獨到的視角選擇有價值的主題,,并能夠深入的挖掘到事情的本質,,并以合適的方式表現出來。
“電影型”的紀實攝影
電影的篇幅長短介于小品和電視劇之間,,它并不要求對一個故事娓娓道來,,而是更主觀性、觀念化,,更具有導演的個人色彩,。在紀實攝影中同樣有這樣一類的作品,它們并不像新聞攝影那樣一張照片就包含所有信息,,也不像報道攝影或專題攝影那樣仿佛在講述一個故事,。它們也許會圍繞一個主題,但照片與照片之間并不具邏輯性,,它們富有攝影家的獨特風格,,寫實的同時又具有強烈的寫意性或象征性。例如廣為流傳的艾爾弗雷德·艾森斯塔特拍攝的《埃塞俄比亞士兵的腳》,,攝影家沒有將鏡頭對準戰(zhàn)火紛飛,,或是流血犧牲,然而一雙"飽經苦難"的腳卻毫不留情的揭示了戰(zhàn)爭的殘酷和埃塞俄比亞人民條件的艱苦,。再比如《面包師傅》,,它源于攝影大師奧古斯特·桑德的《時代的臉孔》,其中的每一幀照片從表面上看都沒有情節(jié)上的關聯(lián),,每一個人物都沒有直接關系,,但是集合在一起卻展現了一個民族的性格,桑德也用他拍攝的日耳曼民族的眾生相為歷史做出了見證,。
紀實攝影
在評價標準上,,對于具有較多寫意性或象征性的"電影"型的紀實攝影而言,關鍵在于恰如其分地把握寫實與寫意的尺度,。因為對于紀實攝影而言,,內容才是靈魂,過于追求形式到產生"霧里看花"的效果,,恐怕是有違其宗旨的,。而象征性是否能象征的到位,也是需要揣摩的,,這恐怕就要看攝影師的造詣了,。
這樣的分類不知會不會引起攝影界同仁的反感與批判,攝影是獨立的藝術形式,此時竟"落魄"到要借用其他的藝術樣式來說明問題,,顏面何存?。繘r且日后若舉行攝影大賽,,征稿時難道就注明"小品組",、"電視劇組"、"電影組",?這不是太滑稽了嗎,?我想,之所以要進行分類,,主要目的是在于分類以后能夠便于建立不同作品的評價體系,,那為何不能借助其它的藝術樣式呢?況且僅僅是借用一種稱謂,,只要能說明問題又有何不可呢,?當然在稱謂方面我們可以再進行商榷。
按主題 重大事件
這是一類對所發(fā)生的重要的,、有影響力的事件進行的攝影,,例如戰(zhàn)爭、政治事件,、重大儀式,、災害等等。毫無疑問,,重大事件對于人類的生存與發(fā)展都有著舉足輕重的意義,,甚至會影響人類歷史的進程,因此這些圖片無論對當世的還是后代的人們,,都具有彌足珍貴的紀念意義和歷史價值,,足以幫助人們溫故知新,從攝影家敏感的視覺記憶中,,找到前行的方向,,或者少走彎路。
百姓生活
人類的社會不光有領袖偉人,,同時還有凡人百姓,;不止有刀光劍影風云變幻,同時也有柴米油鹽平平淡淡,。這一類攝影作品將目光投向最廣泛的人類生活,。無論是城市還是鄉(xiāng)村,不管是主流大眾還是邊緣個體,,流行前衛(wèi)也好,,民俗風情也罷,,善良的、罪惡的,,高尚的,、墮落的,歡樂的,、痛苦的……都被凝結成一個個精彩的瞬間,被觀看,,被感嘆,,被學習,被思考……
社會風景
人類社會是整個自然環(huán)境的一部分,,人的生存活動必然有其背景環(huán)境,,包括自然的環(huán)境和人工的建筑等等。這一類不同于單純的自然風光,,與人的活動息息相關的風景也是紀實攝影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攝影家對其進行的記錄不僅僅是像風光攝影一樣展現大自然的奇巧瑰麗,而是具有一種象征性或是揭示的過程,,多側面的表現人生,。
對于"重大事件"、"百姓生活",、"社會風景"三個類別的評價標準,,主要是從內容上有比較好的把握,或力拔千鈞,,或細致入微,,或誠摯動人……真要分出個高低要注意不能流于俗套,同時當然要符合攝影這一藝術領域的審美標準--能夠通過形式感上的足夠沖擊力,,帶給觀眾更多的思考空間,。
按動機
以攝影師的主要拍攝動機為分類的依據,大致可以將紀實攝影分為:社會紀實類(報道式),、文化記述類(文獻式),、人文紀實類(日記式)三大類。
社會紀實(報導式紀實攝影):
以反應社會問題,、關注弱勢群體,,包括饑餓、貧困,、疾病,、戰(zhàn)爭等社會題材為主的,以期引起世人的關注,,進而推動社會改革和發(fā)展的紀實攝影,。代表作品:解海龍的《希望工程》,。
文化記述
關注即將消失的文化遺存和傳統(tǒng)民俗,為后人留做歷史資料為目的的攝影作品,。代表作品:陳錦的《四川茶鋪》,。
紀實人文(日記式紀實攝影):
以人與生活為主線,講述人的故事,、表現人的情態(tài),、揭示人性本質,體現人文關懷,,凝固生活細微,,并以小見大見證社會變遷的攝影作品。代表作品王福春的《火車上的中國人》,。
紀實攝影的拍攝技巧
千萬不要認為好照片是碰巧拍出來的,。當中的要訣就是"Hunt and Trap"(捕捉和陷阱),當然"Guts"(膽量)也是一個重要元素,。讓我們來看看這三個要素:
1. Hunt 捕捉
要捕捉好照片,,先要捕捉到你的目標。例如你今天的目標是拍攝穿紅色上衣的人,,那么就不單是拍一張就走人,,而是一直跟著你的目標,直至拍到滿意的照片,?;蛘吣憧匆娊稚嫌腥さ氖挛铮鸵恢备?。
眼疾手快之余,,還要留意光線和構圖
2. Trap 陷阱
陷阱不是要去作弄人,而是要你耐心等待時機,??匆娒利惖墓饩€,就靜待值得拍攝的事物出現;看見美麗的地方,,就等候光線更美才拍;看見藍色的墻,,就等候穿黃色衫的路人走過。你等到了,,就明白等待是值得的,。
3. Guts 膽量
拍紀實照片不要害羞,不要介意別人的目光,,要有膽量,。身邊的人多不習慣你手上的相機,見你舉機拍攝臉上的表情會更難看,。如果你正要拍攝這表情當然不要緊,,否則這時候你應該友善地作出可否拍攝的提問:答應的當然沒有問題,,不答應的就逃跑吧。只是一兩張照片,,別人追兩個街口總會停下來,,所以不用擔心。
Trap: 用慢快門一直在旁拍攝
以上建議的拍攝手法,,在器材上有幾個需要注意的地方:
預備長焦距鏡頭(70mm以上),。除了模特,人們不習慣被近距離拍攝,,利用長焦距作遠距離拍攝可以令被拍者放松,。
使用小光圈(F/5.6以上)。因為你可能隨時舉機拍攝,,來不及準確對焦,較小光圈能確保主體在景深范圍中,,令清晰的范圍較大;但在光線不足的情況下,,還是可以改用大光圈吧。
使用慢快門,。有時使用慢快門來拍攝,,例如等待中的路人,可憐的乞丐等也許能帶出有驚喜的照片,。
忌用閃光燈,。所有人對閃光燈非常敏感,請盡量避免,,鼓勵在日間拍攝,。
不必帶三腳架。因為隨時需要走動,,保持裝備輕便能令拍攝更輕松,。
黑白與彩色的對比反思
一般以言,紀實攝影多以黑白呈然,,彩色比較少,。到底黑白與彩色分別帶出什么感覺?是否黑白就等于傷感,彩色就等于快樂呢?
其實,,黑白或彩色不是照片的所有,。使用什么彩色由你決定,視乎你想表達的信息,,視乎你想看照片的人怎么去感受,。
黑白能表達快樂,彩色也能表達傷感,。這是你照片的故事,,色彩只是協(xié)助你去表達,。有時候,我們喜歡用黑白,,因為照片較有張力:當失去色彩,,我們較專注在照片本身;有時候,我們喜歡彩色,,因為照片較新鮮:就似所有只是剛剛發(fā)生,。
但留意調黑白不是把飽和度較低就行了,這樣會使照片看起來灰灰的,。其實在Photoshop中我們是可以仔細調整黑白的,。方法是:Image → Adjustment → Black&White
紀實攝影技巧總結 什么是紀實攝影
里面有不同的默認選項(Preset)供大家選擇,包括有拍黑白膠片中的紅色和黃色濾鏡,,大家可以試試,。
紀實攝影技巧總結 什么是紀實攝影
總結:照片很垃圾請別沮喪
體驗紀實攝影的過程中,可能令你很沮喪,,因為一直拍不出好照片,。不過,請記住失敗是必然的學習過程,。
一個專業(yè)的攝影師拍了一整天,,也許只有一張好照片。不親身體驗過,,你不會感受到一張好照片的背后到底有多少千千萬萬張的垃圾,,包括跑焦、曝光失敗等等,。筆者也親身體驗了這過程,,明白了能學習的還有 很多,紀實攝影是一個快速,、準確,、敏感的挑戰(zhàn)。不用怕,,垃圾總有的,,放心去拍就好了!
(責任編輯:土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