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小學生,,考了100分回家卻大哭一場。媽媽問他,,考了100分應該高興,,為什么還要大哭?他說,,因為另一個同學也考了100分,。這引發(fā)我們的思考,學習一定要“你死我活”還是可以皆大歡喜——
學習需要競爭嗎
——對話教育學家顧明遠
光明日報記者 姚曉丹
“考試是一場博弈”,;
“千軍萬馬過獨木橋,,只有沖過去的才是贏家”;
“一分干掉一操場”,;
“錯一道選擇題就差一個階層”……不知道從什么時候開始,,這些順口溜被一屆屆學生、老師演繹,、補充,,成了師生們掛在口頭壓在心里的學習箴言。而學習也越來越成為一場不容錯,、不容失的競技,,以考試分數(shù)為指標,分分必爭,,你死我活,,成就自己,還要打敗別人,,搏殺慘烈,,方能“爭”得一片天,。
在優(yōu)質教育資源供給不均衡的情況下,,“競爭”的確不可避免。然而,,學習本身需要競爭嗎,?成長成才的路上,,“我”與“你”,“我”與“我們”,,究竟是非此即彼勝者唯一,,還是美美與共相互促進?
今天,,教育方式在變,,學習的方式乃至學習的意義也在變。當我們反復強調立德樹人,、五育并舉時,,學習的生態(tài),學習者之間的關系必須發(fā)生改變,。
告訴孩子,,學習不僅僅是為了爭勝,走出競爭,,會得到更多,。請看記者與北京師范大學資深教授顧明遠的對話——
在學習中講競爭,會使學生養(yǎng)成扭曲的心理
記者:合作學習今天成為一種新的學習方式,。一些專家指出“學習要合作,,不要競爭”,在“競爭”隨處可見的今天,,如何理解“學習不需要競爭”,?您可否談談學習的本質是什么?
顧明遠:當前大家都在討論個性化學習,。這是實施因材施教的一個重要途徑,,有利于發(fā)展每一個兒童的特長和潛能。我們說,,適合每一個學生的教育就是最好的教育,,但現(xiàn)在對個性化學習有一種誤解,認為個性化學習就是孤立的個人學習,,有的家長把孩子關在家里一個人學,,認為那樣才是個性化學習。其實人類學習是一種集體的社會活動,,兒童學習也需要在集體中進行,。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2015年發(fā)布的《反思教育:向“全球共同利益”的理念轉變?》指出,,“學習可以理解為獲得信息,、認識、技能、價值觀和態(tài)度,。學習既是過程,,也是這個過程的結果;學習既是手段,,也是目的,;既是個人行為,也是集體努力,。學習是由環(huán)境決定的多方面的現(xiàn)實存在,。”學習需要在現(xiàn)實的環(huán)境中進行,,脫離了現(xiàn)實環(huán)境,,學習就變成了死讀書,讀死書了,。那樣就會像毛主席批評的“書越多越蠢”,。同時,在集體中學習能夠互相啟發(fā),,促進思考,,共同受益。不久前聽了浙江省特級教師俞正強老師講“雞兔同籠”的一堂數(shù)學課,,他啟發(fā)學生思考討論,,得出了4種解題的方法。如果一個人學習,,恐怕得出一種方法以后就不會思考第2種方法了,。
記者:您談到,學習是群體的社會活動,,但是在群體中就一定有“位置”的差異,。就像從小學到中學,每次考試老師都會給出一個班級平均分,,這樣學生在班級的位置就一目了然,。他們需要比別人“位置靠前”,這樣才有好名次,,您怎么看待這個現(xiàn)象,?
顧明遠:在現(xiàn)實生活中,中考高考都是以分數(shù)為指標的,,在資源不均衡的情況下,,就產生了學習競爭。所以要進行教育評價制度的改革,,破“唯分數(shù)”“唯升學”難題,。這里還涉及教育觀,、人才觀、質量觀的問題,,這里先不討論。至于中考高考的競爭,,是一種學習結果的競爭,,學習的結果還包含著學生的努力程度及其他各種因素。但在學習過程中不應該講競爭,,因為學習過程主要是為了提高學習效率和學習質量,,在集體學習中可以互相討論,互相幫助,,共同提高,。
在學習中講競爭,會使學生養(yǎng)成扭曲的心理,。有一個小學生考了100分,,回家大哭一場。媽媽問他,,考了100分應該高興,,為什么還要大哭。他說,,因為另一個同學也考了100分,。這種心態(tài)就是講學習競爭的后果。如果學生都抱著這種心態(tài),,互相妒忌,、互相排斥,整個教育水平也無法提高,。而且這種因為學習競爭而產生的消極心態(tài),,出現(xiàn)了許多不該發(fā)生的事件,值得我們高度重視,。要重視學生社會情緒的培養(yǎng),,培養(yǎng)學生開朗的性格,開放的心態(tài),,這一點十分重要,。當今世界是一個開放的世界、交往頻繁的世界,、合作的世界,。學生要學會尊重他人、與人交往,,與人溝通,、與人合作的能力,。世界各國都非常重視培養(yǎng)學生的社會情緒,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把它作為學生應有的核心素養(yǎng),,要從小培養(yǎng),。有了積極的心態(tài),在學習中就能與人合作,,學習別人的優(yōu)點,,提高學習的效能。現(xiàn)在學界強調要培養(yǎng)學生的領導力,。什么叫領導力,?不是說去領導別人,而是先要了解自己,、尊重他人,,所謂“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能夠與人溝通,,與人合作,在與他人溝通合作過程中影響他人,。有了這種領導力,,學習才能進步,事業(yè)才能成功,。
光明圖片
學習成績沒有排他性,,只有互相幫助才能共同進步
記者:曾經,“一分一操場”是老師們的口頭禪,。在集體中的“位置”既是同學們競爭的動因也是他們內生動力的來源,。盡管今天分數(shù)不是衡量人才的唯一標準,但是沒有“比較”,,動力何存,?
顧明遠:有人說:“學習是個人主觀能動性的體現(xiàn)”,在集體學習中怎么體現(xiàn)個人主觀能動性,?我認為,,集體學習并不排斥個人學習,集體學習更需要每一個人發(fā)揮個人主觀能動性,,只有把每個學生主觀能動性發(fā)揮出來,,才能互相討論,互相啟發(fā),。在個人學習的基礎上,,集體學習,集體討論更能啟發(fā)每個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啟發(fā)思考,,有利于學生思維的發(fā)展,。所以集體學習與發(fā)揮個人主觀能動性是不矛盾的。現(xiàn)代教育要建立一個集體學習和個人學習相結合的合作教育模式,。每個學生發(fā)揮主觀能動性,,主動地學習,并且能發(fā)現(xiàn)問題,、提出問題,、思考問題、共同討論,、解決問題,。在與同伴討論中會有沖突,,會有不同的意見,,就可以互相啟發(fā),爆發(fā)出創(chuàng)新的火花,,共同進步,。
記者:在資源不均衡的情況下,競爭是不可避免的,。學習的意義和功利的目的之間的矛盾如何平衡,?
顧明遠:我們這里談的集體學習,是大概念的學習,。學生是有差異的,,學生的天賦、特長,、愛好都有差異,。因此每一個人的學習,都應該結合個人的特長和愛好,,設計個人的學習方案,,并在相同的學科群體中集體學習,互相切磋,。學習困難的同學,,在群體中可以得到優(yōu)秀同學的幫助。集體學習并不妨礙每個人的自主選擇,。所以,,學習是不能講競爭的,學習要講互相幫助,,互相學習,,共同進步。改革開放以后,,市場講競爭,,有人就以為要從小培養(yǎng)學生的競爭意識,,把競爭引入到學習中,這是極大的誤解,。競爭是有的,,中考高考就是一種競爭,但這是學習結果的最后的競爭,。學習不能講競爭,,學習成績沒有排他性,只有互相幫助,,互相學習,,才能共同進步。例如一個乒乓球隊,,每個選手都要有競爭意識,,都要爭取得冠軍。但這是在競賽的時候,,平時訓練的時候就要講互相幫助,,互相學習。如果訓練的時候誰也不讓誰,,恐怕就拿不到世界冠軍,。要培養(yǎng)學生的合作意識,當今科學技術的發(fā)明,,無一不是在合作中產生的,。在現(xiàn)實環(huán)境中學習,與同伴合作學習,,會獲得豐富的知識,、創(chuàng)新的啟發(fā)與力量。
《光明日報》( 2021年01月12日 14版)
(編輯:月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