攝影記者可能會消失,但有思想的攝影人不會消失

  來源:澎湃新聞2017-09-05
打印本文
核心提示:攝影的核心是對自我情感的抒發(fā),,是對當下社會態(tài)度的表達,,這一定要有你的獨立評判,而不是一味地跟風模仿,,追求膚淺的呈現(xiàn),。

“攝影記者這個行當真的有可能會消失,但新聞攝影永遠不會消失,,專業(yè)的有思想的攝影人永遠不會消失,。”李舸說,。

9月2日,,中國攝協(xié)第九屆理事會第一次會議選舉產(chǎn)生了中國攝協(xié)第九屆主席團,。《人民日報》攝影部主任李舸當選為中國攝協(xié)第九屆主席,。

他曾坦言,,“已經(jīng)把攝影當成一種生活方式了,而不僅僅是職業(yè),?!?

9月2日上午,正在北京召開的中國攝影家協(xié)會第九次全國代表大會選舉產(chǎn)生由147人組成的中國攝協(xié)第九屆理事會,。當天下午舉行的中國攝協(xié)第九屆理事會第一次會議,,選舉產(chǎn)生了中國攝協(xié)第九屆主席團。

李舸

李舸當選為中國攝協(xié)第九屆主席,。鄭更生當選為中國攝協(xié)第九屆駐會副主席,。王琛、劉魯豫,、李學亮,、楊越巒、陳小波(女),、居楊(女),、線云強、柳軍,、雍和,、潘朝陽當選為中國攝協(xié)第九屆副主席。

李舸,,生于1969年,,現(xiàn)任《人民日報》攝影部主任,長期承擔兩會,、政要訪華等重大新聞的報道,。 曾連獲三屆中國新聞獎。

攝影記者可能會消失,,但有思想的攝影人不會消失

“攝影與丹青”系列

除了新聞攝影工作以外,李舸也常年關(guān)注傳統(tǒng)文化的傳承和發(fā)展主題,。在一次接受采訪時,,他表示:“社會發(fā)展太快,有些東西一旦現(xiàn)在忽略了,,可能很多年以后我們就再也找不到了,,我們需要有危機感。現(xiàn)在有一種東西正在快速地消失,,就是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傳承人大多老了做不動了,,而年輕人又不愿意做,這些東西非常非??斓鼐蜁氐琢魇?。所以我拍攝了很多傳承了上前年的古代戲劇、古法工藝等非遺項目,,我也在嘗試用不同的方式來表達,。我以嚴肅的藝術(shù)態(tài)度和嚴謹?shù)乃囆g(shù)理念,從嚴規(guī)范自己的藝術(shù)創(chuàng)作行為,,保證自己作品的每一個環(huán)節(jié)都要有明確的文化屬性,。”

攝影記者可能會消失,,但有思想的攝影人不會消失

攝影記者可能會消失,,但有思想的攝影人不會消失

攝影記者可能會消失,但有思想的攝影人不會消失

攝影記者可能會消失,,但有思想的攝影人不會消失

李舸金像獎作品

“其實在現(xiàn)在這個時代,,攝影是零門檻的,很多人用手機就可以拍出很不錯的照片,?!崩铘磳τ跀z影初學者也有自己的建議,“在眾多的藝術(shù)門類中,,我認為攝影是一種挫折感來的很晚的藝術(shù)門類,,剛?cè)腴T的時候,很多人都會有一種攝影很簡單的錯覺,,甚至覺得能夠很快地超過很多職業(yè)攝影人,,所以我覺得攝影也很容易讓人浮躁。但其實攝影的核心是對自我情感的抒發(fā),,是對當下社會態(tài)度的表達,,這一定要有你的獨立評判,而不是一味地跟風模仿,,追求膚淺的呈現(xiàn),,這是我需要給初學者的一個建議?!?

攝影記者可能會消失,,但有思想的攝影人不會消失

攝影記者可能會消失,但有思想的攝影人不會消失

攝影記者可能會消失,,但有思想的攝影人不會消失

攝影記者可能會消失,,但有思想的攝影人不會消失

攝影記者可能會消失,但有思想的攝影人不會消失

李舸金像獎作品

對話攝影家李舸

“我已經(jīng)把攝影當成一種生活方式了,而不僅僅是職業(yè),?!?

李德林:我們常說,熱愛是最好的老師,,你是如何愛上攝影的,?

李舸:上中學的時候,我家里有一臺前蘇聯(lián)的120雙反相機,,當時我也給同學拍過留影,,但沒有感覺??即髮W時,,因為我父母都是軍人,我從小在部隊大院長大,,始終有一種戰(zhàn)地記者的情結(jié),,所以我報了解放軍政治學院新聞系。

上了軍校以后,,我們宿舍有兩個解放軍畫報社的子弟,,他們給我灌輸了很多攝影方面的知識,使我對攝影產(chǎn)生了興趣,。后來我選修了攝影專業(yè),。那時候夢想擁有一臺135單反相機,于是就省吃儉用攢錢,,攢了一年,,花1500塊錢買了一臺西瑪牌照相機,一個機身一只鏡頭,。當時總想出去拍照,。可是軍校有規(guī)定,,平常學生不能出校門,,只有星期天才能請假出去,晚上點名前歸隊,。那會兒一拿相機出去就感覺特好,,特放松,整整走一天不坐公交車,,邊走邊拍,,中午都顧不上吃飯。一個星期就這么一天,,對我來說太珍貴了。那時候?qū)z影已經(jīng)到了癡迷的程度,,上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活躍在新聞攝影一線的攝影記者,,叫什么名字、拍過什么照片,、作品有什么特點,,我都一清二楚。當時沒什么資訊,,只有一本《全國影展》合集,,那書對我來說就是寶貝,沒事兒就翻,,看著看著就激起了創(chuàng)作上的沖動,。

李德林:攝影容易讓人著迷。當時是自己沖洗膠卷嗎,?

李舸:那會兒膠卷是奢侈品,,買不起。我家是空軍的,,能低價買到過期的航空膠卷盤片,,我就拿回學校躲在被窩里纏,找個廢膠卷抻開比著大概一卷有多長,,然后纏起來裝進用過的膠卷盒里,,再拿出去拍。航空膠片反差大,,拍的時候得考慮曝光,,慢慢地就把基本功練出來了。1990年我到《人民日報》實習時趕上“兩會”報道,,他們就讓我在暗房給前方回來的記者沖卷,。我沖卷從來不粘,為了提高效率還“背靠背”,,就是藥膜沖外光面靠著,,倆卷兒一塊兒沖。

李德林:在學校這個階段拍攝題材有選擇嗎,?還是什么都拍,?對后來從事新聞攝影有哪些影響?

李舸:那時候的條件不允許有太多選擇,,但我更多還是拍以人為主的紀實性題材,,這對后來我從事新聞攝影工作是很好的積累和訓練。

李德林:大學畢業(yè)后你就到了《人民日報》,?

李舸:1991年,,我正式到《人民日報》攝影部工作,開始從事時政新聞采訪。我到報社時2 0多歲,,在我之上,,最年輕的攝影記者也有4 0多歲,也就是說,,《人民日報》在我進去之前20年沒進過攝影記者,,更沒有進過科班學生。所以我剛到《人民日報》就引起了很多人的關(guān)注,。大家都想看看這個小伙子這么年輕就進《人民日報》,,到底能干得怎么樣。對我來說,,一進《人民日報》就面臨著壓力和挑戰(zhàn),。這20多年走下來,我已經(jīng)把攝影當成一種生活方式了,,而不僅僅是職業(yè),。“我總說要‘去標簽化’,,就是要努力在個體人物故事上做文章,,反映人的情感和命運,這才是最有價值的,?!?

李德林:不少人會想,在《人民日報》工作,,一定有很多方便,,能拍到別人拍不到的畫面,是這樣嗎,?

李舸:上世紀90年代初到本世紀初那十幾年的時間確實是這樣的,,那時有很多采訪不是所有人都能去現(xiàn)場,需要一定特權(quán),,需要獲得官方認證,。《人民日報》畢竟是一個官方媒體,,在這方面確實有優(yōu)勢,。我們出去采訪也確實有大報記者的優(yōu)越感,比如采訪“兩會”,,你掛一個《人民日報》證件,,別人都覺得特牛,很羨慕你,。但現(xiàn)在采訪“兩會”的記者有三千多人,,比人大代表和政協(xié)委員的人數(shù)還多,!在這樣一個狀況下,哪里還有什么優(yōu)越感,,只有壓力,!所有人都等著看你第二天能在報紙上呈現(xiàn)出什么照片。而且隨著新聞話語權(quán)的開放和普及,,大報記者已經(jīng)沒有了優(yōu)勢和特權(quán),因為你會被很多因素干擾和左右,,甚至失去一定的思考余地和空間,。反而是那些進不了核心區(qū)、邊緣化的攝影人,,或者是自由攝影師,,甚至是普通民眾,有更多寬松的視角去表達情感和觀點,。

普京中國行北京2000年

李德林:你認同大家把你定位成一個新聞攝影師嗎,?

李舸:還是紀實攝影師吧,新聞攝影師容易標簽化,,我擔心大家對我的認知會固定為大報記者,。我希望自己能跳出去,拍更多題材,。

攝影記者可能會消失,,但有思想的攝影人不會消失

工兵“突擊”旅游區(qū)浙江舟山2002年

李德林:從常規(guī)講,新聞攝影主要是拍事件,,而一般意義上的記錄類攝影則是拍社會和人,,你在從新聞攝影向記錄類攝影轉(zhuǎn)化的過程中,內(nèi)心是否感到糾結(jié)或矛盾,?

李舸:這要看攝影的分類,。新聞攝影不是一個孤立的門類,它是紀實攝影的一部分,,只不過原來我們更多地是從媒體宣傳的角度把它歸為新聞攝影,。實際上國外沒有“新聞攝影”這個概念,他們叫“報道攝影”,,而報道攝影在本質(zhì)上就是紀實攝影,。這個轉(zhuǎn)化對我來說沒有矛盾,只是過去我個人的認識比較膚淺,,因為我有發(fā)稿任務(wù),,必須符合報社的編輯要求。那時發(fā)稿是一個路數(shù),,自己拍照片是另外一個路數(shù),,思維是不一樣的,,有時甚至需要你去擺拍、調(diào)度和導演,,當然這是不可取的,,也是不能容忍的。蔣鐸老師曾經(jīng)跟我說過:“要想當好一名攝影記者,,一定要兩條腿走路,。見報的東西要拍,不能見報的東西也要拍,,而且要拍得更好更精彩,。攝影記者一定要有自己的想法和追求?!边@些話對我影響很大,,我記了20多年。我開始走這個路子就是蔣老給我樹立的方向,。

李德林:報紙是新聞紙,,不但對時效性要求高,有時還強調(diào)宣傳效應(yīng),。

李舸:這方面或多或少會有些矛盾,。我想想之前的很多經(jīng)歷會覺得后悔和遺憾。比如1998年長江發(fā)大水,,我在那兒呆了40天,,你想那能拍多少好東西啊,?但那時我過度關(guān)注的是解放軍跳水里,、堵沙袋、滿身泥漿等抗洪救災(zāi)的場景,。因為這種照片好見報,。后來沒過多久我就知道自己拍的有問題,因為我看到了賀延光和于文國拍的同樣題材的照片,,我印象比較深的是于文國的《洪水來了》,,畫面很安靜,表現(xiàn)了大環(huán)境大事件中普通人的一種沒有人為干預(yù)的原始狀態(tài),。雖然我意識到了這個問題,,但隨后我還是按原來的路子拍,畢竟那時年輕,,學養(yǎng)不深,,經(jīng)歷也不多,不可能有現(xiàn)在這樣的眼光,。這是一個客觀的發(fā)展過程,,誰也不可能一上來就是一個完人,。

李德林:有沒有哪一件事讓你意識到要徹底做出轉(zhuǎn)變?

李舸:對我沖擊最大的是2009年新中國成立60年大慶,,那是一個里程碑式的事件,,正趕上西方經(jīng)濟危機,外界給中國戴上了“救世主”的帽子,。全世界都在關(guān)注中國,,那是一個非常好的向世界展示中國的機會,可當年拍攝這個大事件,,有獨特視角,、能留下來的好照片很少。為什么,?因為采訪的記者雖多,但大家的訴求全都一樣,,都認為越接近廣場越能拍到核心的東西,,所以各路記者全涌到廣場上,導致大家拍的片子非常雷同,。

我在六次來往彩排現(xiàn)場的過程中看到了很多精彩的影像,,比如有一天我開車回家,經(jīng)過南苑機場后面一條小路,,突然看見一架預(yù)警機從我的擋風玻璃前飛過,,路上很多騎著農(nóng)用車、三輪車的老百姓抬頭在看,??上鄼C在后備廂,我來不及停車去拿,。當時我就想,,如果坐在駕駛座,以擋風玻璃為前景,,把預(yù)警機和老百姓拍下來,,那畫面該多有沖擊力啊,!再比如半夜三四點鐘彩排結(jié)束我們往回走,,路過一所中學,校門口旁的馬路上堵了一大片私家車,,家長等著接彩排回來的孩子,。我看那些小孩兒一個一個拉著小推車往學校走,非常疲憊,。這場景不比孩子們在廣場上拍造型的畫面強??!還有閱兵村,很多軍隊記者去拍,,拍的都是解放軍怎么流汗,、怎么艱苦訓練??墒沁@些照片建國40年有,、50年有、60年還有,,歷來如此,,就是沒有一個人拍閱兵村建了以后,給周圍老百姓的生活帶來什么樣的變化,!

類似這種焦點,,其實都是遠離廣場、遠離新聞核心的,,但它傳播的信息和帶給我們的沖擊是巨大的,,卻很少有人去拍。

李德林:現(xiàn)在照片多了,,但好照片不是成比例在增加,。這其實為專業(yè)攝影記者提供了機遇和挑戰(zhàn)。我們看“荷賽”,,大部分獲獎的還是專業(yè)攝影師的作品,,或長期關(guān)注某個事件或某類題材而拍攝的,具有獨特影像結(jié)構(gòu)和視覺表達的作品,,能看到專業(yè)范兒,。

李舸:攝影記者這個行當真的有可能會消失,但新聞攝影永遠不會消失,,專業(yè)的有思想的攝影人永遠不會消失,。所以不用害怕,只要你不斷提高,,就不會被淘汰?,F(xiàn)在總有人說這是一個“狼來了”的時代,以后專業(yè)攝影人沒有生存空間了,,影像可以從視頻中截圖,。我就要問了,你為什么要截圖,?截圖就說明了“凝固的影像”是有價值的,,否則你看動態(tài)影像就行了,還截什么圖,!

李德林:你覺得你拍的“沉色素樸”的照片有哪些,?

李舸:比較典型的是蘆山地震我拍的一張照片,,兩個人背著東西走在路上,一個小伙子看著旁邊隨時可能滑坡的山體,,旁邊一輛破車,。這樣的照片沒有過去我們所謂的“沖擊力”,乍一看你也未必能看出他們在干嗎,。但我通過環(huán)境和人物眼神的交代,,表達了一種原生態(tài)的感覺。還有《大漠邊緣的民生》,,比較真實,,沒有太多裝飾性元素。再比如我拍的《極寒礪精兵》,,完全是從90后女大學生當兵的視角去表達的,,甚至有些頑皮的味道,這符合我現(xiàn)在的視覺,。

李德林:你怎么看“荷賽”的評選,?

李舸:過去我們覺得“荷賽”高不可攀,“荷賽”獲獎作品就是標準,,就是經(jīng)典,“荷賽”評委說的對中國攝影師來說就是圣旨?,F(xiàn)在“荷賽”從神壇上走下來了,,大家能夠各抒己見。為什么,?因為資訊多了,,我們有自己的價值評判和觀念表達,不再覺得“荷賽”就是絕對權(quán)威了,,這是好事,。但我們也不能完全否定它,畢竟“荷賽”有50多年的歷史,,它的評選有其合理性,,我們要客觀看待,學習他們先進的東西,,比如挖掘“荷賽”評委的真實想法,,了解他們在評選過程中到底是怎么爭論的。這對我們有很大的借鑒意義,。(本專訪選刊于《中國攝影家》 )

(編輯:李月)



 

免責聲明:

1,、本網(wǎng)內(nèi)容凡注明"來源:315記者攝影家網(wǎng)"的所有文字,、圖片和音視頻資料,版權(quán)均屬315記者攝影家網(wǎng)所有,,轉(zhuǎn)載,、下載須通知本網(wǎng)授權(quán),不得商用,,在轉(zhuǎn)載時必須注明"稿件來源:315記者攝影家網(wǎng)",,違者本網(wǎng)將依法追究責任。
2,、本文系本網(wǎng)編輯轉(zhuǎn)載,,轉(zhuǎn)載出于研究學習之目的,為北京正念正心國學文化研究院藝術(shù)學研究,、宗教學研究,、教育學研究、文學研究,、新聞學與傳播學研究,、考古學研究的研究員研究學習,并不代表本網(wǎng)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3,、如涉及作品、圖片等內(nèi)容,、版權(quán)和其它問題,,請作者看到后一周內(nèi)來電或來函聯(lián)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