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3歲開法拉利 和林青霞變莫逆之交的畫壇鬼才黃永玉

  來源:書畫頻道2017-09-02
打印本文
核心提示:12歲外出謀生四處流浪,,14歲開始發(fā)表作品,,32歲轟動中國,90歲依然不安分:偏愛紅裝,、嗜煙如命,,93歲依然開著法拉利到處跑。


12歲外出謀生四處流浪,,14歲開始發(fā)表作品,,32歲轟動中國,,90歲依然不安分:偏愛紅裝、嗜煙如命,,93歲依然開著法拉利到處跑,。

他叫黃永玉。有媒體曾用了一個90后的詞“酷炫狂霸拽”來形容他,骨子里的頑皮野性幽默,。

聽說過黃永玉,,但真正去了解他,,還是因為前陣子那檔很火的文藝范綜藝節(jié)目《見字如面》。在首期節(jié)目中,,張國立和王耀慶朗讀了黃永玉和曹禺在1983年的往來書信,,尤其是黃永玉用9頁長信“恨鐵不成鋼怒罵”曹禺那一段,非常過癮,。

曹禺是誰?。俊独子辍返淖髡?,中國話劇藝術(shù)的奠基人,一代宗師,!黃永玉呢,?是一位畫家,還是比曹禺小14歲的晚輩,,那憑什么一個畫畫的敢寫9頁長信毫不客氣的對一個話劇泰斗說:“我不喜歡你解放后的戲,。一個也不喜歡,。你心不在戲里,你失去偉大的靈通寶玉,,你為勢位所誤,!從一個海洋萎縮為一條小溪流……”而這么狠的話,話劇大師非但沒生氣,,還把信裱起來掛在了自家墻上,?“人才遇到天才,人才只有崇拜,,天才遇到鬼才,天才只能跪拜…”黃永玉就是難得一遇的鬼才,。

很多人給他貼上的第一個標簽就是“不正經(jīng)”,,不管是言談還是舉止,他總是我行我素,,在今天看來仍然驚世駭俗,。

他說:我最后一次進入女人的身體,是參觀自由女神像,。

他說:教授滿街走,,大師多如狗。

他說:為什么要穿衣服,,裸著最好,。

去年十月份,,這個老頭兒秉持著有話直說的性格,,又發(fā)表一番言論引起驚濤駭浪,,大家隨意感受一下:人真不是個東西。

不僅言論驚人,,老頭兒在做事上也不打算走尋常路,當別的大師都在畫歲寒三友時,,他偏偏畫了“我丑但我媽喜歡”的老鼠,。

小屋一間,坐也由我,,睡也由我,。老婆一個,左看是她,,右看是她。

寥寥幾筆生動詼諧,,旁邊的充滿機鋒的短語或段落,,或諷刺、或俏皮,、或溫馨,,精辟得把社會剝落得淋漓盡致。

很多網(wǎng)友們評論他是“用生命在搞笑且最接地氣的畫家”,,老頭兒并不在意。

其實黃永玉也有正經(jīng)的時候,,譬如他筆下的荷花濃墨重彩,、野蠻生長,有一種蓬勃的野性美,。而這種美,,他花費了幾十年才達到。

和很多人畫家相比,,黃永玉并不是學院派,更多的是自學成才,。因家境貧苦12歲就外出打工,,三百六十行他大概干了一半。

沈從文是其表叔

或許就是這股傻勁兒,,年紀輕輕的黃永玉的繪畫造詣突飛猛進,打工兩年后,,他拿到人生第一筆繪畫報酬,,那時他才14歲,而聲名鵲起卻是在18年后,。

1956年其代表作“春潮”“阿詩瑪”曾轟動整個文壇,,黃永玉火了!蟄伏了三十多年的他第一次被推到公眾面前,,那些慕名而來的看客都快踏破門檻。不過問起作畫秘訣,,老頭兒倒是坦誠沒什么好教的,。

人紅是非多,你說你的,、我過我的,,世人都謂黃永玉是個鬼才,,不僅在畫畫雕塑方面造詣頗深,還是位出版詩集的詩人和作家,。其實他還隱藏了自己最突出的屬性:段子手,!

黃永玉愛荷成癡,迄今為止已有8000張荷花畫作,。記者問你為何不用電腦作畫,?答:“因為在電器里我用得最熟的是手電筒”。


年輕時追求妻子張梅溪時,,緊張得老半天才蹦出一句話:“我有一百斤糧票,你要嗎,?”就這樣把女神追到手,。

兩人也是和和美美,、相濡以沫幾十年。

黃永玉已經(jīng)93歲了,,還是那樣如孩子般執(zhí)拗任性,?;钕駛€老頑童,,不養(yǎng)生不吃水果愛睡覺,。除了作畫,,喜歡抽空看點《非誠勿擾》,。

老頭兒還有一個很拉風的愛好:收藏跑車。

跑車都是他的心頭好,,偶爾心血來潮,,還要跟小年輕較量一番。

還因為同樣愛好寫作,,黃永玉和林青霞成了莫逆之交,,兩人經(jīng)常切磋寫作技巧。

林青霞還透露自己上《女神來了》是因為黃永玉對61歲的林青霞說“我想把你變成野孩子”,。

如今黃永玉已經(jīng)93歲了,,但他作畫的速度依然驚人,吃個午飯他就能畫出一幅大作,。

前段時間他親自繪畫并創(chuàng)作了138則與動物有關(guān)的寓言故事,,對動物的犀利點評更讓人心靈震顫,仿佛看見了社會的眾生相,。


骨子里黃永玉還是那個充滿熱忱和睿智的老頑童,。

而這種灑脫不是膚淺的游戲人間,而是洞察世事人性后超脫的人生態(tài)度,。

這樣一個瀟灑又可愛的老頭,或許是活得最明白的人了,!
                            編輯:紅研


 
[責任編輯: 315xwsy_susan]

免責聲明:

1,、本網(wǎng)內(nèi)容凡注明"來源:315記者攝影家網(wǎng)"的所有文字,、圖片和音視頻資料,,版權(quán)均屬315記者攝影家網(wǎng)所有,轉(zhuǎn)載,、下載須通知本網(wǎng)授權(quán),,不得商用,在轉(zhuǎn)載時必須注明"稿件來源:315記者攝影家網(wǎng)",,違者本網(wǎng)將依法追究責任,。
2、本文系本網(wǎng)編輯轉(zhuǎn)載,,轉(zhuǎn)載出于研究學習之目的,,為北京正念正心國學文化研究院藝術(shù)學研究、宗教學研究,、教育學研究,、文學研究、新聞學與傳播學研究,、考古學研究的研究員研究學習,,并不代表本網(wǎng)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3,、如涉及作品,、圖片等內(nèi)容、版權(quán)和其它問題,,請作者看到后一周內(nèi)來電或來函聯(lián)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