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月英:為了大山深處的孩子們

  來源:新華網胡曉軍,馬榮瑞2017-08-16
打印本文
核心提示:這個暑假,江西省奉新縣澡下鎮(zhèn)白洋教學點教師支月英有大半時間仍是帶著學生們在大山深處的教學點度過的。

這個暑假,,江西省奉新縣澡下鎮(zhèn)白洋教學點教師支月英有大半時間仍是帶著學生們在大山深處的教學點度過的。

放假后,,支月英回了一趟在奉新縣城的家,然后帶著外孫女又上了山,。她說:"山里的孩子大多是留守兒童,,假期沒有老師和父母的監(jiān)管,學習自覺性較差,,我在教學點可以幫孩子們補習功課,,督促他們更好地完成暑假作業(yè)。再加上平時沒啥時間陪外孫女,,趁放假就帶她上山和學生們一起玩,。"

得知支月英回了學校,住在附近的20多個學生帶著書本和暑假作業(yè)開心地沖到了學校,。于是,,在遠離城市喧囂、海拔近千米的深山中,,白洋教學點成了孩子們的"快樂天堂",。每天,孩子們來到學校做作業(yè),,遇到不懂的地方就向支月英請教,。做完作業(yè),,孩子們一起玩。"看到他們認真做作業(yè),,開心地玩,,我也高興。"支月英說,,調皮的孩子還纏著她買好吃的,、陪他們一起玩,有的孩子都不愿回家了,,還有的家長要給她補課費,被她拒絕了,。就這樣,,一位老師和一群孩子,一片歡歌和一陣笑語,,用簡簡單單的快樂,,打破了山間的寧靜,驚醒了連綿的綠意,,點亮了人們的心房,。

37年了,陪伴,、教育著山里孩子們逐漸成長,,是支月英生活的常態(tài)。這37年里,,她走得最多的是崎嶇山路,,想得最多的是如何教好深山里的孩子。從"支姐姐"到"支媽媽",,支月英一直在山旮旯里堅守,。

1980年,奉新縣中小學教師隊伍青黃不接,,偏遠山區(qū)更缺教師,。時年19歲的支月英懷著對教師職業(yè)的憧憬,報名參加了奉新縣澡下鎮(zhèn)招聘山村小學教師的考試,,并順利考取,。她不顧父母的反對,離開家鄉(xiāng)南昌進賢,,前往海拔近千米,、最缺教師的泥洋小學任教。

山里的條件比想象的還要艱苦:小村距縣城上百里,,到最近的村鎮(zhèn)坐車之后還要步行20里山路,。山里人煙稀少,,小路坎坷曲折,學生全靠兩條腿在崇山峻嶺間跋涉,。支月英毫不畏懼,,咬牙堅持。她把學生當作親人,,當時有些孩子家庭貧困,,交不起學費,她就用僅有的幾十塊錢工資墊付,,經常陷入無錢買米買菜的窘境,。旁人不理解,勸她趕緊想辦法離開,。她總是笑著說:"日子會好起來的,。在這里守著孩子們,心里更踏實!"

4年后,,由于支月英刻苦鉆研,,教學點學生成績綜合評估每次都在全鎮(zhèn)前列,組織任命她為泥洋小學校長,,兼管兩個村小教學,。為提高學校"入學率""鞏固率""普及率",支月英帶著同事走門串戶,,給孩子家長反復做工作,,當年學校的"三率"就達到99.5%。為提高教學質量,,她努力自學,、積極參加各類培訓,認真總結出適合鄉(xiāng)村教學點的動靜搭配教學法,。她堅持以人為本的教育思想,,眼里沒有差生概念,學生們只是愛好和特長不同,。在她的精心教育下,,一個又一個學生走出大山,成為各行各業(yè)的骨干,。

這些年,,各級領導去看望支月英,多次提出給她調換工作,,但她都婉言謝絕,。2012年2月,組織上考慮到她年齡偏大,想調她下山到鎮(zhèn)中心小學任教,。此時,,比泥洋小學更偏遠的白洋教學點學生家長,聯(lián)名要求支月英去白洋任教,。她毫不猶豫地答應了,,成了這個教學點第一位公辦教師。

別的教師都是往山外走,,可她卻往深山里去,,家里人很不理解,心疼地說:"你也年過半百了,,身體又不好,,就不要去白洋教書了。"她卻樂呵呵地說:"30多年都這樣過來了,,白洋的孩子需要我,,我怎能打退堂鼓呢?"

去年5月,支月英已到退休年齡,,本可回到縣城安享晚年,但在鄉(xiāng)親們的挽留下,,她選擇留在白洋教學點任教,。她說:"我是大山的女兒,如果身體允許,,我就一直教下去,。"

歲月如梭,支月英以37年的愛與執(zhí)著,,以培育深山兩代人的實際行動,,譜寫了一名人民教師的光榮詩篇。她先后獲得了全國優(yōu)秀共產黨員,、全國教書育人楷模,、全國崗位學雷鋒標兵等光榮稱號,今年又被推選為第六屆全國道德模范候選人,。"我就是個平凡的人,,做了平凡的事,盡了一個人民教師應盡的責任,,感謝黨和政府給了我這么多榮譽,。"支月英說。 (編輯:宇強)


 

免責聲明:

1,、本網內容凡注明"來源:315記者攝影家網"的所有文字、圖片和音視頻資料,,版權均屬315記者攝影家網所有,,轉載、下載須通知本網授權,,不得商用,,在轉載時必須注明"稿件來源:315記者攝影家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2,、本文系本網編輯轉載,轉載出于研究學習之目的,,為北京正念正心國學文化研究院藝術學研究,、宗教學研究、教育學研究,、文學研究,、新聞學與傳播學研究、考古學研究的研究員研究學習,,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3、如涉及作品,、圖片等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請作者看到后一周內來電或來函聯(lián)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