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書法家沈鴻根(江鳥)書法藝術賞析

  來源:書畫名家網等沈鴻根 靳新2016-09-07
打印本文
核心提示:沈鴻根,,別號江鳥,1943年生,,現為世界書畫家協會常務顧問,,中華書法協會副會長,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泰國中國畫院顧問,,上海民族畫院名譽院長,,濟南大學兼職教授,洛陽外語學院客座教授,。善詩文,,精書法,以“獨標風骨藝壇上,,濯古來新成一家”的書風和出版六十多種數百萬字的專著與字帖稱雄藝壇,、蜚聲四海。

 

   沈鴻根,,別號江鳥,,1943年生,現為世界書畫家協會常務顧問,,中華書法協會副會長,,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泰國中國畫院顧問,,上海民族畫院名譽院長,,濟南大學兼職教授,洛陽外語學院客座教授,。善詩文,,精書法,以“獨標風骨藝壇上,,濯古來新成一家”的書風和出版六十多種數百萬字的專著與字帖稱雄藝壇,、蜚聲四海。書法作品不僅榮獲臺灣“詩書畫大展”特優(yōu)獎,,菲律賓“國際文化交流”榮譽金獎,泰國“國際現代名家水墨展”金獎,,法國“國際金塔書畫大展賽”金獎,,美國“中國當代名家國際大展”最高榮譽獎,還被美術館,、博物館,、紀念館等收藏。曾多次擔任全國乃至國際書畫大展賽評委主任,,應邀到各大學講學并應邀到日本,、美國傳藝。名列《世界名人錄》,,《中國美術年鑒》等,。

        章法自然,氣韻生動 ——沈鴻根《蘭亭序》藝術試析

沈鴻根《蘭亭序》是流傳有緒的名帖,,傳為晉大書家王羲之所書,,曾評為“天下第一行書”,。可惜世上所見的都是摹本,,其中比較接近真跡的,,要數馮承素的摹本,因是鉤摹,,忠于原作,,故能保持本來的筆情墨趣和神態(tài)風貌。其它如歐陽詢,、虞世南,、褚遂良等人的臨本,雖各有特色,,但摻雜了自家的筆墨,,與原作精神難免有些差異了?!短m亭序》在書法上有很高的藝術成就,,因此歷代的書家差不多都向它學習過,特別是唐陸柬之,、宋米元章,、元趙孟頫、明董其昌等,。在他們的傳世行書墨跡中,,可以看出受到《蘭亭序》的影響很大?!短m亭序》的書法藝術究竟怎樣呢,?明方孝孺說《蘭亭序》“得其自然、而兼具眾美”,。這種說法是很有見地的,?!短m亭序》的突出之處,,就是章法自然,,氣韻生動,。通觀《蘭亭序》全篇二十八行,,共計三百二十四字,,寫來從容不迫,,得心應手,,使藝術風格同文字內容有機的結合起來,。就布局來說,,《蘭亭序》采取縱有行、橫無列的形式,。其字與字,,大小參差,,不求劃一、長短配合,,錯落有致,,而點劃皆映帶而生,顯得氣脈貫通,;其行與行,,大致相等,但時有寬狹,,略帶曲折,,寬狹相間,曲折互用,,相映成趣,。這正如清包世臣所說的:“《蘭亭》神理在似奇反正,若斷還連八字,?!痹嚹玫谑男小叭ど崛f殊靜躁不同”這行字來說吧,總的形勢有所傾斜,,忽左忽右,,呈曲線的形狀。比較來看,,如果以“趣”字作基準的話,,那末“舍”字偏右,“萬”字向左,,“殊”字又偏右,,而“靜躁”兩字向左,“不同”兩字則基本居中,。由于重心始終保持在行線中,,因此雖有傾斜而不偏離,于是乎行斜體正,,勢曲態(tài)直了,富有韻律感,。再拿第十行“所以游目騁懷”幾個字來說吧,,不論“所”字的收筆與“以”字的起筆,還是“以”字的收筆與“游”的起筆,,或者“騁”字的收筆與“懷”字的起筆,,都是露鋒進出,形成了筆斷意連,、左顧右盼,、承上啟下,、相互呼應的意態(tài)。這意態(tài)如同高明的畫家畫龍,,在畫上盡管龍身給云遮住了,,只露出一鱗半爪,但看上去是一條龍,,而且是一條游行在云中的活龍,。這自然要比僅在字與字之間用一根細細的牽絲相連,遠遠來得含蓄有味,。唯其如此,,才能渾然天成,整齊之中而有變化,。關于結構,,《蘭亭序》可以說極盡其變化之能事。唐何延之就用欣賞的口吻指出:《蘭亭序》里“有重者皆構別體,,就中“之”字至二十許字,,悉無同者”的確如此。凡是重復的字,,它的寫法個個不同,。如七個“不”字,五個“懷”字,,三個“盛”字,,不同的情況,不同的處理,,都能隨類賦形,,各現其態(tài)。至于二十個“之”字,,有的平穩(wěn),,有的險峻,有的舒展,,有的收斂,,也有的工整如楷,流利似草,,如楷的不呆板,,似草的不狂怪,千姿百態(tài),,妙在通情達理,。如第一行“暮春之初”的“之”字,因“暮春”二字都是長形,所以寫成扁狀,,長中帶扁,,相得益彰;第九行“品類之盛”的“之”字,,因上下左右的字都很寬大,,所以寫得緊密,小巧玲瓏,,饒有風趣,;第六行“管弦之盛”的“之”字,因行尾空隙大,,加上右邊第五行行尾的“水”字狀扁而有捺腳,,所以寫作長形而無捺腳,有讓有揖,,靈活流動,;第十八行“俯仰之間”的“之”子,因一行當中毫無捺腳,,則故意用捺腳出之,,婀娜多姿,優(yōu)美穩(wěn)當,。難怪宋米芾云:“之字最多無一似”了,。提到用筆《蘭亭序》也是提按分明,收起得當,,一筆不茍,,十分精到。如第十行的“不”字,,橫,,露鋒落筆,稍按,,然后中鋒提筆而行,,最后回鋒收筆;撇,,按筆而下,,隨之逐漸提筆撇出;豎,,彎弓形,,承撇勢露鋒落筆,轉峰直下,,停駐一下勾出,;點,先筆尖觸紙,,向右運行,,頓筆回鋒。整個“不”字,,橫是橫,,豎是豎,撇是撇,,點是點,,形象既顯明,運筆也清楚,。又如第八行“暢”字,,豎劃如“屋漏痕”,折筆似“折釵股”,,起倒使轉,,干凈利落,毫無拖泥帶水,,最后一筆抽鋒,,儼然莼絲,更加動人,。再如第三行“少長”兩字,,筆劃有粗有細,粗者健壯而不臃腫,,細者清秀而不纖弱,,筆正鋒中,合乎法度,,線條圓勁,,立體感很強?!短m亭序》中的章法,、結構、運筆,,各自稱雄,,而不相侵奪,配合得是那么地默契,,組織得是那么地巧妙,,名為三位,實則一體,,看上去,,如同天上的行云,地上的流水,生動又自然,。正因為《蘭亭序》的藝術性高,,所以千百年來,它象明珠似的閃耀在藝苑中,,成為我國古代文化藝術寶庫的珍品,。

上世紀八十年代初,由吳炳偉等創(chuàng)辦的無錫書法藝專,,風光無限,,培養(yǎng)了不少書法人才。沈鴻根被聘為導師,,所著《行書概論》成為該校主要教材,,一九八八年由江蘇古籍出版社出版,發(fā)行海內外,。其中《千古絕唱蘭亭序》一文,,選入上海了初三《語文》,作為必讀范文,。

沈鴻根著的《書法章法》,,一九八八年由清華大學出版社出版。這是一本從形式美學角度闡釋書法章法的專著,,前無來者,,填補了書法史上的空白。付梓前曾到清華園小住幾天,,審稿,、拍照、設計封面,。徘徊在水木清華處,,頗多感受,遂作《漫步清華園》散文一篇,,發(fā)表在《福州晚報》上,。書出版后,其中有關章節(jié)被選入王岳川主編的《中國書法文化大觀》,。至于“謀篇布白”一章還作了電視書法講座,,在江蘇臺播出,后又由中央臺轉播,,反響頗大,。

 

            瀟灑俊逸雅韻風流
——著名書法家沈鴻根先生行草書《千字文》十二屏條賞析
                         靳新/文圖
      上海的沈鴻根先生乃全國書壇之重鎮(zhèn),集書法家,、理論家,、教育家,、詩人于一
      身稱雄藝壇,以“獨標風骨藝壇上,,濯古來新成一家”的書風和出版六十多種數百萬字的專著與字帖蜚聲四海,。
       沈先生是我硬筆和毛筆書法啟蒙老師,自1995年拜識至今已20年的師生情誼,。這些年,沈師曾兩度為我寫《千字文》,,第一次是2003年,,正值沈師60周歲,他用了五個多小時創(chuàng)作完成行草《千字文》十條屏,,當時的信札中說是他平生一次性創(chuàng)作的最長的一件作品,。
      此行草《千字文》十二條屏是63歲的沈師創(chuàng)作于丙戍年冬(2006年)。此作用筆以中鋒為主,,間以側鋒,,爽健而流利,書風雄放而清麗,,墨色變化豐富,,姿態(tài)大小由之,顯得力健而味辣,,筆勢連貫,、結體自然,于灑落中見風神,,令人襟抱舒展,。觀之、賞之,、嗅之,,筆情墨韻亦油然而生。
      自古以來,,屏條書畫作品比其它幅式書畫作品創(chuàng)作難度要大很多,,一般常見的大都是四屏條、六屏條,、八屏條,,十屏條以上的較為少見,十二屏條且是一千多字,,其創(chuàng)作難度可想而知,,難怪沈師說是他平生創(chuàng)作最為費力的書法作品呢。觀此《千字文》全貌,,氣勢酣暢,,筆力遒勁,,節(jié)奏鏗鏘有力,壯人情懷,;字形大小參差相間,,錯落有致,筆意顧盼,,若斷還連,,出人意料,給人以亦方亦圓,、亦正亦奇,、亦燥亦妍、亦剛亦柔,、亦雄亦秀,、亦放亦收、亦動亦靜,、亦遒亦雅的審美感受,。可以說,,有學養(yǎng)而無想象或有想象而無學養(yǎng)者是難以企及的,。十二屏條的書寫需要一氣呵成求統(tǒng)一,需要通達拓展 求效果,,沈師一路寫來,,似行云流水,妙不可言,;如渴驥奔泉,,矯健俊逸。尤其是通篇富有韻律,,用筆提按有方,,縱擒得當,氣足神定,,筆筆意不斷,,字字脈相承,奔放處不失法度,,細微處彰顯韻味,,觀賞后平添無限快意。


      沈師是我所見到的握筆姿勢最為規(guī)范的書家,,可以想象當年沈師手握兼毫筆,,在其四壁圖書的松竹軒晴窗下墨雨紛飛、馳騁紙上的情景,,其情,、神,、力、韻一寓于書,,以簡潔,、明快、流利,、細勁的線條,,傳達著自己對古代與現代時空的理解與感悟,表現著深沉豐厚的傳統(tǒng)積淀,,構建著一種屬于現代時空的和鮮明個性的藝術形式,。經典的書法作品都與其人品修養(yǎng)、文化積淀融為一體的,,書法藝術本身含納天、地,、人的精,、氣、神以及人文意向和人格旨趣,。故而,,沈師無論是詩文還是書法,均有自家風貌,,正如他的詩句:“詩文懶得與人同,,楚調自歌冷月中”。沈師行草書法之所以顯現出強烈的個性風貌,,從其結體用筆中可探得消息,,沈師書法上溯漢隸秦篆、專攻二王,、旁及顛張醉素宋四家,,滲入智永,又深研漢簡魏碑,,是數十年尋找古雅意趣和現代審美的契合點的功力體現,。沈師用筆極富彈性,有力度,、有韻味;字體結構內緊外松,,含筋抱骨,勢圓力遒,,行氣相通相順,,呈現搖曳之姿、上下竄動之態(tài);論墨色,,可謂“將濃遂枯虛實蒼秀,,帶燥方潤藏露參差”,;線條豐且實、靈且樸,,勁健而高古,,其方圓正側因形生發(fā)、疾緩滑澀隨勢而生,,中鋒沉勁入骨,,側鋒研美挺勁,藏則內蘊古樸之風,,露則外顯精神意氣,。作為詩人,他所追求的是“氣韻”,,注重的是“精神”,,綜觀欣賞沈師書法作品,具有直觀的形態(tài)美,、深邃的意境美,、浩然的氣勢美,充溢著瀟灑俊逸,、雅韻風流的氣息,,這無疑與他“書畫從來求氣韻,人文自古重精神”詩句意境是高度契合的,。
     此鴻篇巨制,,堪稱沈師經典之作,極具收藏與鑒賞價值,,當與世永存,!

2015年8月,由海上著名書法家沈鴻根(江鳥)先生所書《中華禪詩文化碑》,、《李月詩》之碑,,鐫刻并立于五臺山清涼寺前。五臺山為佛教圣地,,而清涼寺乃祖寺,。沈師此作亦楷亦隸,亦行亦簡,,以《張黑女墓志》為底,,熔智永、鐘繇,、王寵為一爐,,筆短、勢展,、意長,,雅韻風流,別具一格,。此作巧妙地摻入篆書圓拓筆法,,極有創(chuàng)意,面目一新,,堪 稱精品,!
        沈師書丹之后,意猶未盡,,賦《善緣》詩一首,,詩作空靈意韻,妙語禪機,、神幽情深,。錄于此,與友共賞:
      善 緣
     文/沈鴻根
清涼古剎裊祥云,,
幸與佛光結墨緣,。
李月詩碑何處立,
群山擁翠寺堂前,。

沈鴻根為甘肅高臺中醫(yī)館題寫?zhàn)^名與柱聯的圖片

此類館名和柱聯的創(chuàng)作難度極高,,比作“戴著腳鐐跳舞”也不過分,。因為在有限的尺寸內既要寫得規(guī)范,,又要寫出精神氣質、人文內涵,、筆墨情趣,,這談何容易!然而,,沈師集幾十年的功力,,一寓于書。館名“高臺中醫(yī)館”五個大字原作是寫在六尺長度的宣紙上,,制作后的牌匾單字應在三十厘米以上,。沈師用簡隸書體,亦隸亦楷,,亦行亦簡,,又巧妙摻入篆書圓拓之筆法,使整體效果鮮活起來,。細觀之,,空靈而又古意盎然,優(yōu)雅而又神逸超韻,,空間安排疏朗有致,,展現出來的是不同凡響的高貴和優(yōu)雅,,不染塵埃的空靈、清麗之禪境,,還有一種曼妙,、婉約、朦朧,、浪漫之美韻,,讓人有一種耳目一新、過目不忘的古雅氣息,。
        柱聯“望聞問切藏玄機顯中華文化之博大,,陰陽虛實含奧妙呈華夏中醫(yī)之精深”,原作是寫在八尺長的宣紙上,,制作后柱聯高度應不低于四米,。沈師用行書體寫就,每聯十五個字,,同樣落筆不俗,,無論整體還是單個字,都非常充分地體現了“沈氏”書風,,遒勁,、靈動、雅致,。三十個字中重復的“華”,、“中”、“之”均有變化,,字型大小由之,,起倒運行自然有度,用筆入木三分,,少外露,,多內含,有彈性和力度,,結構內緊外松,,勢圓力遒,恰如珠走玉盤,,耐人尋味,。柱聯與館名的書體盡管不同,但讓人有種和諧之感,,可謂相得益彰,。沈師早年的行書在風格上多豪放,而近些年書風趨于“平正”、“醇雅”,,更多的追求了“韻”和“雅”,,顯然,沈師是成功的,,這是一種高度,,也是一種境界。(靳新)



 

 

免責聲明:

1、本網內容凡注明"來源:315記者攝影家網"的所有文字,、圖片和音視頻資料,,版權均屬315記者攝影家網所有,轉載,、下載須通知本網授權,,不得商用,在轉載時必須注明"稿件來源:315記者攝影家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2、本文系本網編輯轉載,,轉載出于研究學習之目的,,為北京正念正心國學文化研究院藝術學研究、宗教學研究,、教育學研究,、文學研究、新聞學與傳播學研究,、考古學研究的研究員研究學習,,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3,、如涉及作品、圖片等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請作者看到后一周內來電或來函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