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尹憲章在家中翻閱老照片,。 |
![]() |
尹家“花大門”門樓,。 |
![]() |
圖片來源:云南省地理信息公共服務平臺 |
![]() |
和順古鎮(zhèn)風景,。 |
![]() |
位于和順古鎮(zhèn)的李繼東家。 |
![]() |
和順古鎮(zhèn)遠景,。 |
說起大山深處,,人們往往聯想到“偏僻”“封閉”的意涵,何況是在中國大西南的橫斷山脈深處,。
但云南保山市的邊陲小鎮(zhèn)和順,,情況卻恰恰相反。這里戶籍人口僅7000人,,卻有3萬多僑胞生活在緬甸,、泰國,、美國,、加拿大等10多個國家和地區(qū),被譽為“西南第一僑鄉(xiāng)”。
記者來到這一滇西小鎮(zhèn),,感受到一種非同尋常的文化氛圍,。這里曾是各國商賈云集的重要驛站,西南絲綢之路穿越于此,。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和順人靠著騾馱馬運,將商號開到海外,,又馱回四海風物,,馱回科技文化和開放思想,馱回一個璀璨生輝的絲路僑鄉(xiāng)。
昔日走夷方,,今日看開放
和順隸屬云南騰沖,,古稱“陽溫暾”,。600多年前的明洪武年間,,川湘等地將士遠道而來,,設衛(wèi)分屯戍守邊疆,“三分差操,,七分耕種”,逐漸生根繁衍,。據說他們抵達這塊西南邊地時恰逢冬日,,陽光灑在壩子上,,一片溫暖,,故名之“陽溫暾”。后因三合河繞村而過,,更名為“河順鄉(xiāng)”,。此后又取“士和民順”之意,,改名“和順鄉(xiāng)”,。
“吾鄉(xiāng)中/天地小/而且薄瘦,,不得已/為家貧/不得不走,
辦棉花/買珠寶/回家銷售,,此乃是/吾鄉(xiāng)人/衣食計謀……”
退休后,李繼東喜歡在家?guī)еO女讀這首《陽溫暾小引》,。他是土生土長的和順文化人,,最大的愛好是研究和順、騰沖的歷史,,曾參與編寫《騰沖史話》等多本著作,。
和順西北是物產豐富、出產寶石琥珀的緬甸,?!半S著人口不斷繁衍,耕地不足的矛盾日益突出,,和順人開始前往緬甸,、印度等周邊國家經商,?!崩罾^東說,,《陽溫暾小引》正是一部當時滇西人到緬甸等國經商——和順人稱為“走夷方”的指南。
和順所處的騰沖(古稱“騰越”)地區(qū)一直是西南絲綢之路的要沖。早在公元前4世紀,,就有馱著蜀布,、絲綢、漆器的商隊從川蜀地區(qū)進入云南,,沿滇西方向翻越高黎貢山后,,西出騰越,,到達緬甸,、印度,、阿富汗等國——這條道路又被稱為“蜀身毒道”(印度古稱“身毒”),,也就是西南絲綢之路。
千百年來,,騾馱馬運,,無數物資在這條古道上流動,。美國記者埃德加·斯諾1931年所著《馬幫旅行》中,,曾記述過他眼中的滇西古道,。書中提及他在從大理往騰沖途中,遇到許多馬幫,。馬幫首領“騎一匹精力旺盛的小馬駒,,頭戴一頂軟皮帽,,帽檐上插著一根雉雞毛,,好一副豪俠氣概”,。
一組數據印證了斯諾的描述,。20世紀初,,每天有1萬多匹騾馬,、30多個國家的貨物在這條古道上流動,;和順人創(chuàng)辦的近百家商號中有60多家跨國商號,,分支機構遍設國內各大商埠和南亞、東南亞等地,?!皟鹊氐慕z綢,、農特產品銷往緬甸,,歐洲的‘洋貨’,緬甸的棉花,、翡翠銷往中國,?!崩罾^東說,。
時至今日,,在緬甸、泰國的不少地方,,還能看到和順人創(chuàng)辦的老商號,、工廠、醫(yī)院,、學校等遺存,。改革開放后,更有源源不斷的物資流通與人員往來,。商貿興盛,、文化交融,,騰沖仍是連接中國與南亞,、東南亞的橋梁之一,。
文化包容形成和順之美,,文明交流帶來智慧之光
走進和順,只見一幢幢粉墻黛瓦的民居依山而建,,高低錯落,,用火山石鋪筑的小巷縱橫交錯。和順現存百余間古老民居,,不少是從乾隆年間開始修建,,最終形成一個龐大的民居建筑群。
尹家“花大門”就位于其間,?!盎ù箝T”得名于其美麗繁復的門樓設計,。房主尹憲章老先生今年80歲,,他帶我們參觀家中陳設:客廳墻上掛著意大利的掛鐘,房間一角擺放著英國的縫紉機,,陽臺的鐵質欄桿也來自英國,,柜子里還有來自德國的煤氣爐。
“我小時總是看到祖父用這個煤氣爐燒水喝茶,?!币鼞椪掠讜r跟隨父親在緬甸生活,他的祖父當年到緬甸從做小本生意起家,,后與同鄉(xiāng)共同創(chuàng)辦“寶盛和”商號,,幾代人靠著自己的努力回鄉(xiāng)建起三層大宅。
和順人有句順口溜:“羅馬的鐘,,英國的門,,捷克的燈罩,德國的盆”,。一屋裝下四海風物,,這些“走夷方”的和順人用辛勞所得買回家鄉(xiāng)的“西洋貨”,也是中外交往給和順留下的深深烙印,。建筑,、飲食、語言,、服飾……“中西合璧”的生活是和順人的日常,,也是文化包容,、文明交流互鑒的見證。
當年“走出去”的和順人,,還“帶回來”許多先進技術和理念,。攜帶鉛印機、石印機回國,,開設印刷局,;捐資創(chuàng)辦華僑中學——益群中學;為打破瑞典,、日本的火柴壟斷,,建起中國人自己的火柴廠……
走進和順圖書館的藏書室,一本本發(fā)黃的圖書仿佛把人帶回歷史深處,?!白叱鰢T的和順人看到了世界的發(fā)展,越發(fā)認識到教育的重要性,,于是自發(fā)捐款在家鄉(xiāng)建起圖書館,。”和順圖書館館長寸宇說,。
圖書館建立后的數年間,,和順一直是騰沖乃至鄰近各縣抗日新聞的發(fā)布中心和宣傳中心。為了滿足和順人“看世界”的需要,,圖書館還辦起報紙,,從簡單的電訊到《騰越日報》,不少新聞是由當時圖書館工作人員用收音機收聽后“漏夜刻印”,。
《騰越日報》的創(chuàng)辦者李生莊,,曾擔任和順圖書館第二任館長。他的弟弟,,就是著有《大眾哲學》的艾思奇,。兄弟二人的成就與僑鄉(xiāng)的濃厚文化氛圍分不開?!昂晚樔颂烊痪哂袊H視野,。”寸宇說,,多元文化的交融碰撞給了和順人更廣闊的視野,,這視野又帶著一代代和順人走出家鄉(xiāng)、走向世界,。
促進更多經貿合作,,培養(yǎng)更多文化使者
如今,在“花大門”老宅里,尹憲章的兒子尹滄鼎開起了民宿,,“這些年,,政府鼓勵發(fā)展旅游業(yè),我們把老房子重新維修,、進行現代化改造后開門迎客,,生意很不錯?!?
“酒店非常漂亮,,主人的家族已在這座房子里生活了近兩個世紀?!币晃辉凇盎ù箝T”民宿住了兩晚的荷蘭游客在旅行網站留下這樣的點評,。這座老房子改造的民宿在旅行網站上擁有4.7的高評分。
“跟祖輩比起來,,和順人如今的生活好了,,不再因為窮而‘走夷方’。年輕人如今走出去,,是為了見識更大的世界,。”尹滄鼎給我們看家中族譜,,這個跨越兩個世紀的家族,,如今在海外生活著近百人。逢族中大事,,海外的家人會回到和順,。
和順圖書館里,《和順鄉(xiāng)》擺在一層的展示桌上,。這份雜志有著近百年歷史,如今仍在繼續(xù)出版,,每當新一期雜志出版,,工作人員都會給海外僑胞寄去許多本。
李祖清是《和順鄉(xiāng)》的忠實讀者,,也是作者之一,。作為出生在緬甸曼德勒市的第三代華人,李祖清人生大部分時間都花在了促進中緬文化交流和教育合作上——創(chuàng)辦緬甸曼德勒福慶學校,,開設緬甸第一家孔子課堂,,還在緬甸五個省兩個邦開設56個漢語教學點,面向社會招生,,學生人數達到5000余名,。
《和順鄉(xiāng)》“海外鄉(xiāng)音”欄目經常刊登李祖清的文章,比如《緬華教育新使命》一文,,談及要培養(yǎng)精通中緬文化的橋梁使者,,“人文交流必須雙向化,讓緬甸人了解中國,,也要讓中國人了解緬甸,,這是我們在緬華人的職責,更是使命,!”
世界騰沖,,天下和順。如今,,和順所在的騰沖境內有國家一級口岸猴橋口岸,,以及滇灘、自治,、膽扎3條省級邊境通道,,這里依然是中國與周邊地區(qū)經貿合作、文化交流的重要前沿,。
在和順西北約70公里的猴橋口岸,,記者看到滿載的貨車往來不斷,將緬甸的香蕉,、西瓜等新鮮水果出口至中國,,也將中國產的百貨、建材等運往緬甸,。從猴橋口岸至緬甸密支那市的二級公路完成提級改建后,,200公里路程的行車時間由原來的8小時縮短至約3小時,物資,、人員往來將更加便捷,。
古道蜿蜒,騾鈴聲遠,。從穿越崇山峻嶺的騾馱馬運到四通八達的高速公路,,和順古鎮(zhèn)書寫了一部跨越數百年的中外文明對話史。當夕陽為和順圖書館的飛檐鍍上金邊,,馬幫歌會的旋律與緬甸民謠在巷陌交織,,這座大山深處的僑鄉(xiāng)仍在書寫新的文化交流篇章。
(本報記者朱思雄,、張遠南,、劉玲玲、李茂穎參與采寫)
編輯:月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