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露節(jié)氣已過,標志著深秋已至,,天氣由涼轉冷,,晝夜溫差變大,這樣的氣候特點容易引發(fā)多種健康問題,。民間形成了很多與此相關的健康俗語,,像“秋燥猛如虎” “春捂秋凍”“寒露腳不露” 等,如何科學理解這些說法,?又有哪些切實可行的預防措施幫助人們遠離疾病,,保持健康?聽聽專家怎么說,。
“寒露腳不露”有何依據,?哪些人群需重點關注?
昨天是寒露節(jié)氣,,民間一直有“寒露腳不露”的說法,。意思是寒露后,天氣由涼爽轉為寒冷,,陽氣收斂,,寒從“足”生,尤其要注意足部的保暖,,有助于防止秋季疾病的發(fā)生,。為什么這個節(jié)氣不能露腳?如何防護呢,?
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中醫(yī)科學院廣安門醫(yī)院主任醫(yī)師仝小林在10月8日國家衛(wèi)健委召開的新聞發(fā)布會上介紹說,“寒露腳不露”就是寒涼已經顯露了,,足部要注意保暖的意思,。尤其是需要提醒三類人群重點關注:
一是體質偏寒,平時怕冷且容易感冒的易感綜合征人群,;
二是經常痛經的女性,,痛經時候有肚子涼、腰涼的癥狀,,要額外注意足部保暖,;
第三類是老年人群體,老年人本身陽氣就不足,特別容易感寒,,而感寒最容易從腳開始,,所以一定要保護好腳,這也解釋了為什么有些“候鳥老人”一到冬天的時候就喜歡到南方去生活,。
如何預防,?仝小林說,中醫(yī)有很多方法御寒,,比如“胃寒”的人群,,吃點涼東西胃就不舒服,平??梢远嗍秤靡恍芭诮?。還有全身都比較怕冷的人群,可以在家用艾灸灸關元,、氣海,、足三里等穴位,或用暖水袋外敷,,比如晚上睡覺之前用暖水袋焐焐肚子、腰,、腿,。另外還可以用麻黃、桂枝,、透骨草,、生姜這類溫經散寒的中藥,煎煮之后泡腳或者泡澡都很好,。
俗話說“秋燥猛如虎” 如何科學防“秋燥”,?
我們常聽說“秋燥猛如虎”,這句俗語是用生動形象的方式形容秋季氣候干燥對健康產生的顯著影響,,意在提醒人們注意防“秋燥”,。
那么,如何正確理解“秋燥”呢,?仝小林在10月8日國家衛(wèi)健委召開的新聞發(fā)布會上介紹說,,“秋燥”是因為到了秋天之后,氣溫下降,,空氣變得非常干燥,,中醫(yī)《黃帝內經》里講“燥勝則干”,所以秋天人們經常出現(xiàn)皮膚發(fā)干,,眼睛發(fā)澀,,口干、咽干等癥狀,這時候就需要養(yǎng)陰和潤燥,。
日常應該怎樣預防,?仝小林給大家支了幾招:
首先是多喝水,及時補充水分,,這是最基本的,。
其次建議嘗試清代的瘟病學家吳鞠通用于緩解“秋燥”的“五汁飲”,本來這是治療瘟病后期“傷陰”用的方子,,緩解“秋燥”的時候也可以用,,而且在家做起來比較方便。包含梨,、蓮藕,、荸薺、鮮蘆根和鮮麥冬,,這些放在一起榨汁,,榨汁后直接喝,也可以兌一點蜂蜜,、黃糖等調味,。另外還可以水煮放涼后喝,能夠起到養(yǎng)陰,、潤肺,、潤燥的功效。
如果準備不全這些食材,,使用其中一兩種也可以,,其他可以用椰汁、鮮牛奶,、鮮石斛,、鮮百合、鮮銀耳替代,,主要是用可以養(yǎng)陰潤燥的食物,,秋天在家里制作簡易的飲料。
都說“春捂秋凍” 怎么“凍”更科學,?
“春捂秋凍”這句俗語很多人都熟知,,意思是在初春時天氣逐漸轉暖,不要急于脫掉棉衣,,適當“捂”一點,;在初秋時,也不要剛有點冷就穿太多,,適當“凍”一點,,這對于身體健康是有好處的,。
中國中醫(yī)科學院西苑醫(yī)院肺病(呼吸)科主任醫(yī)師樊茂蓉介紹說,,進入秋季,,天氣轉涼,人體陽氣漸弱,、陰氣漸長,。此時不宜增添太多衣物,讓身體逐漸適應寒冷天氣,,有利于陽氣的潛藏和陰氣的生長,。
但“秋凍”不是盲目挨凍。樊茂蓉提醒道,,要隨著氣溫的降低逐漸增加衣服,。初秋暑熱未消,氣溫在15—20攝氏度時,,早晚人體能感受到一些涼氣,,此時不要著急添加過厚衣物。中秋節(jié)前后,,氣溫下降,,雖涼卻不甚寒,是“秋凍”的較佳時期,,尤其青壯年,,添加衣物要適當,以免身熱汗出,,傷陰耗氣。
樊茂蓉同時提醒大家,,“秋凍”也要因人而異,,并非所有人都適合。慢性呼吸系統(tǒng)疾病患者,、心腦血管疾病患者也不太適宜“秋凍”,。另外,平素怕冷,、手腳冰涼,、容易腹瀉等氣虛、陽虛體質的人群也不太適合“秋凍”,,應避免過度耗損陽氣,。特別老年人和兒童御寒能力弱,應注意隨著氣溫變化適時增減衣物,。此外,,有些身體部位不能“凍”,,反而要注意保暖:如頭頸部、肚臍,、膝關節(jié),、雙腳等。
“春困秋乏”是怎么回事,?如何緩解,?
秋高氣爽,氣候宜人,,但很多人卻感到四肢無力,,懶動懶言,睡眼蒙眬,,干什么都提不起精神,。這就是我們常說的“春困秋乏”。
為什么人們會有這樣的感覺呢,?天津中醫(y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yī)院營養(yǎng)科主任李艷玲解釋說,,這是因為在炎熱的夏季,人的皮膚濕度和體溫升高,,由于大量出汗使水鹽代謝失調,,腸胃功能弱化,心血管和神經系統(tǒng)負擔增加,,再加上得不到充足的睡眠和舒適的環(huán)境調節(jié),,人體過度消耗了能量,失去了較多的“老本”,。進入秋季后,,人們身體出汗明顯減少,人的機體也進入休整階段,,水鹽代謝功能開始恢復平衡,,消化系統(tǒng)功能也日漸正常,此時人們的身體就會有一種說不出來的疲憊感,,這就是人們常說的“秋乏”,。
為了避免影響工作和生活,如何克服“秋乏”呢,?李艷玲說,,克服“秋乏”應該從調節(jié)人體節(jié)律入手,在日常起居作息上作針對性的合理調整,,包括起臥,、飲食和運動等。其中,,睡眠要充足,,最好比平常多睡一個小時,,以適應“秋乏”;多吃些含維生素的堿性食物,,如西紅柿,、茄子、柑橘,、柿子,、馬鈴薯、葡萄和梨等,,這些食物的代謝物能中和肌肉疲勞時產生的酸性物質,,使人體盡快消除疲勞;秋季天氣舒適,,適當參加戶外活動,,打打球、練練拳,、跳跳舞等,,都有助于擺脫“秋乏”困擾。
“貼秋膘”有講究 肥胖人群還要“貼秋膘”嗎,?
提起“貼秋膘”,,很多人就認為是“以肉貼膘”,大魚大肉,,大快朵頤,。究竟怎么做才是正確地“貼秋膘”?這個階段肥胖人群還可以正常減肥嗎,?
仝小林在10月8日國家衛(wèi)健委召開的新聞發(fā)布會上介紹說,,“秋膘”這個詞既有文化的內涵,同時也有生理現(xiàn)象,。因為到了冬天的時候,,食物就少了,所以在秋天的時候趕緊“貼秋膘”,,這是老百姓的一種習慣。但這都是古代食物非常少時候的進補方法,。
肥胖人群在這個時候如果抓“秋膘”,,前期的努力可能就白費了,一般人需要在這個時候有秋補,,肥胖人群在這個時候仍然要很好地控制飲食,,一個是吃得不要太油膩,盡可能吃得清淡,,可以多吃點山楂或者喝點普洱茶,、紅茶這類的,,多吃蔬菜、水果,。另外,,要適當運動,把體內多余的脂肪消耗掉,,我們經常說“腰帶少一寸,,健康多一分”。再就是用一些非藥物的療法,,像刮痧,、火罐這些方法促進新陳代謝。在原本秋天,、冬天的時候代謝減慢的情況下,,可以用非藥物的一些療法來加速代謝,所以肥胖或者超重的人群在這個時候不要去“搶秋膘”,,而是要繼續(xù)減肥,。
秋季是疾病高發(fā)期,做好健康防護非常必要,。養(yǎng)成良好的衛(wèi)生習慣,,從合理保暖、補水,、作息,、飲食、心態(tài)等多方面入手進行科學調整,,都是保護自己和家人的有效措施,。愿每個人在享受秋天美景的同時,都能呵護好身體,,度過一個健康,、充滿活力的秋季。
來源:國家衛(wèi)健委新聞發(fā)布會,、新華社,、人民日報等
編輯:映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