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華爾街日報》6月23日文章,,原題:歐洲如何應對“中國沖擊2.0”:更緊地擁抱中國 21世紀初,,第一次“中國沖擊”襲擊美國制造業(yè),,當時歐洲大部分地區(qū)并未經歷這一輪沖擊,。目前正在發(fā)生第二次沖擊,。歐洲領導人并沒有像美國那樣簡單地提高貿易門檻,,而是做出了不同的選擇:為中國鋪下迎賓毯。
歐洲官員整體而言歡迎寧德時代等中國電池廠商投資歐洲,,也歡迎中國電動汽車企業(yè)投資歐洲,,包括比亞迪在匈牙利的投資以及奇瑞在西班牙的投資。
美國官員則不然,。跟此前對待日本不同的是,,美國宣稱中國產品涉及國家安全問題。白宮正考慮對中國“聯網汽車”采取限制措施,,因為這種新型汽車可能將客戶數據傳回中國,。歐洲對此類風險的擔憂相對較低。
近年來,,受歐洲加強審查影響,,中國對歐洲企業(yè)收購受阻,不過中國的綠地投資——新建的企業(yè)或工廠項目——迎來快速增長,。去年,,中國在歐洲的綠地投資項目占到其所有投資的78%。
歐洲必須在“中國沖擊2.0”和“特朗普2.0”之間做出對沖安排,。相比拜登政府對中國汽車加征的關稅,,歐盟本月宣布的關稅稅率是它的一半,。一些分析人士認為,這是暗中鼓勵中國車企在歐洲建廠,。事實上,,一些中國車企已經開始這么做了。
對歐洲和中國來說,,更緊密的合作是對特朗普可能重新入主白宮的對沖措施,。特朗普已表示,要對所有進口商品全面加征10%的關稅,。這等于威脅歐洲不要完全跟美國綁在一起,,同時也促使中方緩和同歐洲的緊張關系并繼續(xù)保住歐洲這個有利的市場。如果是這樣,,歐洲同中國的產業(yè)科技紐帶有望變得更緊密,,而歐洲同美國之間的產業(yè)科技紐帶將弱化。
彼得森國際經濟研究所資深研究員雅各布·柯克加德認為,,歐洲的態(tài)度是“承認中歐產業(yè)綜合體的存在”,,同時“明確鼓勵”該綜合體的發(fā)展。歐洲汽車產業(yè)通過合資企業(yè)的形式同中國產業(yè)高度關聯,。德國大眾汽車1/3的銷量和大部分利潤均來自中國,。
一旦全球貿易體系崩潰,歐洲的損失比美國更大,。歐洲制造業(yè)工作崗位是美國的2.5倍,,且歐洲制造業(yè)產品超1/3用于出口,而美國這一比例僅為1/5,。制造業(yè)占歐洲經濟總量的15%,,這一比例在德國達18%,而在美國僅為11%,。
不過,,在那些中國過去需要從歐洲采購的產品領域,中國自身的競爭力也在不斷增長,。中國企業(yè)目前生產的工業(yè)設備比美國,、德國和日本加起來都要多。榮鼎咨詢分析師諾亞·巴爾金說,,此前中國歡迎外國投資以引進新技術,,而現在“歐洲則希望推動科技轉移流向另一個方向”。
今年中國的電動汽車產量有望較去年進一步增長,,而歐洲產量則可能從去年的150萬輛降至120萬輛,。中國車企的規(guī)模經濟優(yōu)勢將推動其領先于國際競爭對手。一些分析人士表示,允許中國車企在歐洲發(fā)展有助于推動更多消費者轉向電動汽車,,進而有利于歐洲車企,,這也有助于歐洲和中國的電動汽車市場領先于性價比較低的美國市場。
德國汽車產業(yè)專家費迪南德·杜登霍夫表示,,面對特朗普可能再次上臺的風險,,作為對沖措施,歐洲應對中國更加開放,。他說:“中國車企將幫助我們加速邁向未來……將迎來大發(fā)展的地區(qū)是亞洲,,而不是美國?!?
(編輯:映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