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興曹溪,功在千秋,。(圖片來源:資料圖片)
著述等身,,影響深遠。(圖片來源:資料圖片)
示寂南華,,金身不滅,。(圖片來源:資料圖片)
憨山德清大師(1546~1623),世稱憨山大師,,與云棲袾宏,、紫柏真可、藕益智旭并稱為明代四大高僧,。憨山大師雖是禪門宗匠,,但修行上不拘一宗一派,,極力倡導禪凈一致,尤致意于華嚴;在佛教內(nèi)主張禪凈雙修,,對外又宣傳儒,、道、釋三教調(diào)和,。大師中興曹溪,,后圓寂于南華寺,留下不壞金身,。
憨山德清大師,,是明末四大師之一。俗姓蔡,,安徽全椒人,。年二十,投南京報恩寺出家,,住持西林命法孫俊公教他讀《法華經(jīng)》,,四月即能背誦。西林見他聰穎,,為延師教讀《四書》《易經(jīng)》及古文詩賦,,因此他在童年即能寫詩作文。
嘉靖四十三年(1564),,他謁云谷(法會)于攝山棲霞寺,,獲讀《中峰廣錄》,大為感動,,因決意學禪,。同年冬又從無極(明信)聽講《華嚴玄談》并受具足戒;因仰慕清涼,自號為“澄印”,。過了幾年,,報恩寺設立義學,教育僧徒,,他被延為教師,,其后又應聘至鎮(zhèn)江金山寺教館二年。
隆慶五年(1571),,他北游參學,,先至北京聽講《法華》和唯識,并參徧融(真圓),、笑巖(德寶)二巨匠,,請示禪要。繼往游五臺山,見北臺憨山風景奇秀,,即有取為自號之意。不久又回北京西山,,獲識當時名士王鳳洲,、汪次公、歐楨伯等,,以詩文相唱酬,。
萬歷二年(1574),他又離京行腳,,游嵩山,、洛陽,至山西蒲州會見妙峰,,和他同上五臺山,,居北臺之龍門,專事參禪,。萬歷四年(1576),,袾宏游五臺山,特訪他敘談五日而別,。萬歷九年(1581),,神宗慈圣太后派人至五臺山設“祈儲道場”并修造舍利塔,他和妙峰共建無遮會為道場回向;越年在山講《華嚴玄談》,,聽眾近萬人,。
萬歷十一年(1583),他赴東海牢山(山東嶗山)那羅延窟結(jié)廬安居,,開始用憨山為別號,。皇太后遣使送三千金為他建庵居住,,時山東遭災荒,,他即建議將此費全數(shù)施與孤苦。萬歷十四年(1586),,神宗印刷大藏經(jīng)十五部分送全國名山,,慈圣太后特送一部與東海牢山,因無處安置,,又施材修寺,,稱海印寺。這一年真可(達觀)與弟子道開為刻藏事特來訪他,,住了兩旬而去,。萬歷二十年(1592),他訪達觀于房山上方山,同游石經(jīng)山,,巡禮隋靜琬所刻石經(jīng),。時靜琬塔院為僧所賣,達觀出資贖回,,德清為撰《復涿州石經(jīng)山琬公塔院記》(現(xiàn)存),。
萬歷二十三年(1595),神宗不滿意皇太后為佛事耗費巨資,,恰恰太后又派了個當時大臣所忌的使者送經(jīng)到牢山,,這樣就遷罪于德清。他剛從北京回來,,就被捕下獄,,結(jié)果以私創(chuàng)寺院罪名充軍去廣東雷州。他于十月間攜侍者福善南行,,至韶關,,入曹溪南華寺禮六祖肉身,越三年三月到達雷州,。時雷州旱荒,,饑民死亡載道,他發(fā)動群眾掩埋并建濟度道場,。八月間,,鎮(zhèn)府令他還廣州,當?shù)毓倜裱瞿剿膶W德,,經(jīng)常有人去訪問他,。他即以罪犯服裝登座為眾說法,創(chuàng)開嶺南的佛教風氣,。
萬歷二十八年(1600)秋,,南韶長官祝公請他入曹溪,時南華寺衰落已久,,他到寺后,,開辟祖庭,選僧受戒,,設立僧學,,訂立清規(guī),一年之間,,百廢俱興,。萬歷三十一年(1603),達觀在京師因《妖書》事,,被捕下獄,,又累及德清,仍被遣還雷州。這中間他曾渡海游海南島,,訪蘇東坡故居,,作《瓊海探奇記》。
萬歷三十四年(1606)八月,,明廷大赦,,德清于是再回曹溪。他為復修南華寺大殿,,自往端州采運大木。有僧挾嫌誣他私用凈財,,訟于按察院,,他船居芙蓉江上二年待訊,大病幾死,。后來雖真相大白,,他卻堅決辭去曹溪的住持,至廣州長春庵,,為眾講經(jīng),。
萬歷四十一年(1613),他從廣州至衡陽,,居靈湖萬圣寺,。緇素又在寺旁,為他建成曇華精舍,。他在衡陽寫成了《楞嚴通議》《法華通議》《起信論略疏》,,并自開講。
萬歷四十四年(1616)四月,,他離湖南,,至九江,登廬山,。九江四眾弟子為建靜室于五乳峰下,,他很愛其環(huán)境幽寂,有終老其地之意,。后到徑山,,即為達觀舉行荼毗佛事并撰塔銘。
萬歷四十五年(1617)正月,,他又去杭州云棲寺為袾宏作《蓮池大師塔銘》,。時各地僧徒領袖在西湖集會歡迎他,盛況一時,。歸途經(jīng)蘇州,,華嚴學者巢松、一雨請入華山游覽,又被弟子洞聞,、漢月及居士錢謙益迎至常熟虞山,,說法于三峰清涼寺,同年五月回廬山,。這時九江眾弟子為他在五乳峰下擴建道場,,他即命名為法云寺,于此為眾開講《法華》《楞嚴》《金剛》《起信》《唯識》諸經(jīng)論,,并效遠公六時禮念,,專心凈業(yè)。又為繼續(xù)華嚴一宗的遺緒,,據(jù)《清涼疏鈔》撰成《華嚴經(jīng)綱要》八十卷,。
天啟二年(1622)十二月,他受請回到曹溪,,為眾說戒講經(jīng),,次年(1623)十月十一日圓寂于南華寺,壽七十八歲,。崇禎十三年(1640),,弟子等將其遺骸漆布升座,安放塔院,,即今曹溪南華寺內(nèi)供奉的憨山肉身像(劉起相《本師憨山大和尚靈龕還曹溪供奉始末》),。
曹溪原是中國禪宗的祖庭,但到了明末久已荒廢,,經(jīng)德清銳意經(jīng)營,,始恢復舊觀,因此他被稱為曹溪中興祖師,。
他博通內(nèi)外學,,他的著作有:《觀楞伽經(jīng)記》八卷、《楞伽補遺》一卷,、《華嚴經(jīng)綱要》八十卷,、《法華擊節(jié)》一卷、《金剛經(jīng)決疑》一卷,、《圓覺經(jīng)直解》二卷,、《般若心經(jīng)直說》一卷、《大乘起信論疏略》四卷,、《大乘起信論直解》二卷,、《性相通說》二卷(卷上為《百法明門論論義》,卷下為《八識規(guī)矩頌通說》),、《肇論略注》六卷,、《道德經(jīng)解》(一名《老子解》)二卷,、《觀老莊影響說》一卷、《莊子內(nèi)篇注》四卷,、《大學中庸直解指》一卷,、《春秋左氏心法》一卷、《夢游詩集》三卷,、《曹溪通志》四卷,、《八十八祖道影傳贊》一卷、《憨山老人自敘年譜實錄》二卷等,。德清寂后,,由門人福善、通炯,、劉起相編輯刊行的有《憨山老人夢游集》四十卷(現(xiàn)流通本五十五卷),,這些著作都被收入明方冊本《續(xù)藏》。
他的思想學說表現(xiàn)在許多方面,,并不拘守一宗一派,。吳應賓認為“縱其樂說無礙之辯,,曲示單傳,,而熔入一塵法界,似圭峰(宗密);解說文字般若,,而多得世間障難,,似覺范(慧洪);森羅萬行以宗一心,而產(chǎn)無生往生之土,,又似永明(延壽)”,。
他最初在南京從無極聽《華嚴玄談》,繼入攝山從云谷學禪,。云谷是禪凈兼修而又深達華嚴的大德,,德清受他的影響最深。所以他雖是禪門宗匠,,而極力倡導禪凈一致,,尤致意于華嚴。他說:古人說參禪,、提話頭,,都是不得已。公案雖多,,唯獨念佛審實的話頭,,塵勞中極易得力。他謫居廣州時,,即集信徒結(jié)社,,授以念佛三昧,,教以專心凈業(yè),月會以期,,立有規(guī)制,。晚年在廬山法云寺,又效慧遠修六時凈業(yè),。他主張禪凈雙修,,認為:“參禪看話頭一路,最為明心切要,?!枪誓罘饏⒍U兼修之行,極為穩(wěn)當法門,?!?
德清對坐禪念佛也有他的特別見解,他說:“所云坐禪,,而禪亦不屬坐,。若以坐為禪,則行住四儀又是何事?殊不知禪乃心之異名,,若了心體寂滅,、本自不動,又何行住之可拘?茍不達自心,,雖坐亦剩法耳,。定亦非可入,若有可入,,則非大定,。所謂‘那伽常在定,無有不定時’,,又何出入之有?”他教人念佛說:“今所念之佛即自性彌陀,,所求凈土即唯心極樂。諸人茍能念念不忘,,心心彌陀出現(xiàn),,步步極樂家鄉(xiāng),又何必遠企于十萬億國之外,,別有凈土可歸耶?”
德清在佛教內(nèi)主張禪凈雙修,,對外又宣傳儒、道,、釋三教的調(diào)和,。他在《道德經(jīng)解》卷頭《觀老莊影響論》中,極力主張調(diào)和三教的思想,。(編輯:映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