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巍巍太行,鐵骨錚錚,處處都是堅毅和剛強,。
馬三小,,一位無腿的退伍老兵,在太行山里克服常人難以想象的困難,,堅持種樹二十三年,。他以堅強不屈的精神,為這座山增添了一抹抹新綠,。
夏季的太行山,,陽光熾熱,綠色鮮亮耀眼,。我們一行人來到河北石家莊井陘縣秀林鎮(zhèn)馬峪村,,拜訪馬三小。這位七十四歲的老人雙腿裝著假肢,,銀絲滿頭,,臉上刻滿多年風吹日曬的滄桑,眼中卻閃動著堅韌而動人的光彩,。
馬三小帶我們去看他的幾片樹林,。樹林位于他家附近的山坡上。到了山下,,馬三小麻利地將假肢摘下,,戴上防護手套和護腿棉套,右手拿著一把鐮刀,,左手拿著一把小耘鋤。鐮刀是用來“開路”的,,在他上山的路上,,常會遇見攔路的荊棘,他用右臂反手砍伐,,將灌木扒拉到兩邊,,開出一條可以爬行的路來。
看到馬三小趴在地上,,慢慢前行時,,我的鼻子一下子酸了:他原本是一個高大挺拔的人啊,!此刻,,他匍匐向前的身影,雖然低矮,、緩慢,,卻堅定、無悔,。我們仿佛看見了一位戰(zhàn)士在戰(zhàn)場上匍匐著戰(zhàn)斗,!
馬三小為何投身這場“戰(zhàn)斗”,?這要從他的軍營生活說起。
1969年秋天,,馬三小高中畢業(yè),,從家鄉(xiāng)來到福建某部參軍。他認真學習,,刻苦訓練,,很受戰(zhàn)友們認可。部隊選他去支農,,他白天和村民一起插秧,,晚上組織村民學習。一天,,馬三小的右小腿肚子被一只大螞蟥咬上了,。他沒當回事,隨手將螞蟥拔了出來——缺乏在南方生活經驗的他哪里知道,,這種做法后患無窮,。沒多久,馬三小在運動時突然跌倒在地,,站不起來了,。
戰(zhàn)友們趕緊把他送到醫(yī)院,一檢查,,竟是因螞蟥咬傷處理不當,,患上了敗血癥。病情嚴重,,馬三小在醫(yī)院一住就是四十多天,,在右大腿和右腋下做了兩次手術,至今傷疤還清晰可見,。大病加上手術,,嚴重損壞了馬三小的健康,最后,,他滿懷遺憾地辦理了退伍手續(xù),。
1973年,馬三小回到家鄉(xiāng),?;丶液蟮鸟R三小成為鄉(xiāng)里的代課教師,干一行愛一行的他,,勤奮鉆研教學業(yè)務,,不斷提高教學質量,在全鄉(xiāng)教學考核中多次獲得佳績。離開教育崗位后,,他很快又在經商上闖出一條路來,,不僅成功致富,還買了全村第一臺電視機,。每天晚上,,馬三小的家就是村民們的“文化娛樂中心”。
就在馬三小摩拳擦掌,,準備大干一場時,,那螞蟥的遺毒并沒有放過這個勤奮的人。他的病情惡化,,又患上了極其嚴重的脈管炎,,右小腿被截肢。馬三小想盡一切辦法想要保住僅存的左腿,,但病魔無情,,到了2004年,左腿也不得不被截肢,。前前后后,,那次螞蟥咬傷讓他住院十一次、動手術九次,,曾經殷實的家庭變得債臺高筑,。妻子和孩子們看著馬三小遭的罪,心痛不已,。
被病痛折磨多年的馬三小痛苦彷徨,,一度心情壓抑。但他始終記得部隊首長的一句話:“軍人面前沒有困難,,只有戰(zhàn)場,,絕不能做逃兵!”對呀,,他是退伍軍人,也是家里唯一的頂梁柱,,他不能倒下,,家庭需要他!孩子們需要他,!他不能讓一只螞蟥打趴下,!
堅定了生活信心的馬三小,找到了新的人生寄托——種樹,。
二
2000年,,馬三小從電視上看到一則山東農民靠在山上種樹致富的新聞。正發(fā)愁不知道干什么的馬三小望著村前村后的大片荒山,內心被觸動了:“我身殘志不殘,,當兵時練就一副好身板,,克服困難去種樹應該沒問題?!?
病情一穩(wěn)定,,他就找到村干部,希望義務看護村外一條溝渠,,條件是可以在附近的荒山上植樹,。村委會答應,在不影響村民耕地的前提下,,可以利用集體的溝邊,、路邊、荒坡荒灘種樹,。村委會也知道馬三小家極為困難,,按照國家關于村民墾荒種樹的相關規(guī)定,約定馬三小種樹收益全部歸他本人所有,。村委會的支持,,讓馬三小時隔多年再次看到了致富的希望,看到了美好生活的盼頭,。
但是,,家里窮得叮當響,買樹苗的錢從哪來,?馬三小就去撿廢品,,五毛一塊地攢起來,買了幾十棵樹苗運回來,,托村里的年輕人幫忙扛上山,。
馬峪村地處太行山腹地,舉目四望,,漫山遍野都是石頭,。在這樣的石頭山上挖坑種樹,對健全人來說都是一樁辛苦事,,更何況一位殘疾人,?剛開始,馬三小還有一條好腿,,在單拐的輔助下,,挖坑、植樹,、培土,、澆水都還勉強可以,。第二條腿被截肢以后,無腿的他看到三個孩子還沒有成家,,決心為孩子們樹立一個榜樣,。他要用行動告訴孩子們:沒有過不去的坎!
就這樣,,馬三小開始了他“無腿植樹”的艱難歷程,。每天早上,馬三小5點起床,,裝上假肢,,在雙拐上綁好撬棍、鐵鎬,、鐵鍬等總共幾十斤重的工具,,拄拐步行去植樹點。最遠的植樹點,,他要走一個多小時才能到,。后來有了社會捐助的殘疾人車,趕路快了許多,,但車是上不了山的,,到了上山的路口就要把這些工具卸下來,捆綁在后背上,,開始“無腿的攀登”,。
上坡時假肢用不上力,馬三小便把它們卸下,,給殘腿綁上棉套,。當兵時的底子還在,上坡時他一路匍匐前進,,下坡時就用手和屁股撐著,,慢慢往下挪。手套幾天就磨壞一副,,即便他如此小心地保護手指,,還是受了傷。病情令他手上的傷難以愈合,,右手小拇指最終也不得不截去,。
種樹要先挖坑。用鎬先刨,,再用鍬一點一點往外鏟,不好鏟的碎石就用手挖出,,要是碰到大塊石頭,,就只能用鋼釬一點點撬,。辛辛苦苦挖一天,才能挖出三四個樹坑,。下雨天更難,,山上無處避雨,要想下山回家躲雨,,對馬三小來說得花一個多小時,,怕是人沒到家雨就停了。他索性冒雨接著干,。老伴王雪瑞有一次去給馬三小送傘,,眼前的情景讓她心疼不已:“他坐在泥漿里,渾身都濕透了,,像個泥猴兒,,還在那兒忙活。晚上回到家趕緊給他燒姜湯,,生怕淋感冒了,。”
春天是一年里植樹最好的季節(jié),,那時馬三小也最為忙碌,。夏天種柏樹,秋天種楊樹,,余下的時間,,他就多刨些樹坑,為來年春天植樹做準備,。春季澆水尤為重要,,任務繁重,馬三小的三個孩子同老伴一起上山幫他,。他們不忍心看那些辛辛苦苦栽上的樹木缺水死掉,,那可都是馬三小的年華和血汗啊,!
三
初次聽說馬三小的事跡時,,我的內心除了震撼,還有對于種樹細節(jié)的諸多疑問:水是怎么澆的,?難道他背著水一棵樹一棵樹去澆嗎,?他爬行又怎么背水?雖然孩子們在大規(guī)模澆水時可以幫他,,但缺苗補苗的時候呢,?
當我們跟隨著馬三小爬上山坡,看到這成片的樹林后,,一切疑問便迎刃而解了,。
在種樹這件事上,,馬三小展現(xiàn)出的智慧令我嘆服。他在植樹之前,,會先圍繞山坡,,開墾出一層層平平的“梯田”來,用石頭圍住,,然后填土,,筑成溝槽狀,再在“梯田”上挖坑植樹,,寬的地方可以種兩棵樹,,狹窄的地方可以種一棵樹。那與其說是“梯田”,,還不如說是一條條寬寬窄窄的溝渠,,一層層地盤旋在山腰上。所以我們在山下看到的樹木,,也是一層層錯落著,。面對這些“梯田”,馬三小臉上露出自豪的神色,。
馬三小頭幾年種樹時,,充分利用了井陘縣多年前開鑿的綿右渠,這條人工渠就像一條白玉帶繞行在太行山間,。馬三小給樹澆水時,,用一根長長的水管子和一個大碗,組成簡單的引水設施,,將綿右渠的水引過來,,這樣便能順著“梯田”的地形,灌溉比綿右渠地勢低的林地,。澆水的過程也伴隨著風險,,馬三小為了引水,幾次掉進激流涌動的綿右渠里,,有一次甚至被沖到十幾里外的渠水出口,。好在他會游泳,沒有生命危險,。后來,,有愛心企業(yè)受他感染,捐資打了一眼機井,,鋪設了管道,。水可以上山了,馬三小才脫離了對綿右渠的依賴,,把樹種到了更高的山坡上去,。當然,,他還是先修“梯田”再挖坑,再植樹,,一排一行十分整齊。
就這樣,,修“梯田”,,挖樹坑,種樹澆水,,馬三小全年都有了安排,。冬天只要不是嚴寒凍土時節(jié),他都會出現(xiàn)在那個山坡上,。房前屋后,、村前村后、溝谷底下,、道路兩旁,,那一片片濃密的綠蔭都是馬三小這些年種下的。
坐在樹林中的馬三小,,深情地注視著一棵棵樹,,就像在凝望他的戰(zhàn)友。在他給樹修整枝丫的時候,,我們去四里地外的南坡,,尋找馬三小當年種下的第一棵樹。
到南坡沒有可以通行的小路,。我們下到谷底,,再攀上對面山坡,一路上“披荊斬棘”,,生怕劃破衣服和身體,,不禁再次感嘆:我們正常人都難以順利到達南坡,失去雙腿的馬三小竟能把樹種上去,!好不容易登上高坡,,只見七棵大楊樹并排屹立,樹的根部有一條溝槽,,水流進溝槽里就能把七棵樹都澆灌了,。看來,,馬三小種下第一棵樹的時候,,就已經謀劃好了科學的種樹方式。
這七棵樹,,我們分不清哪個是第一棵,,但每一棵都已經有成人摟抱之粗,,排列整齊,如同馬三小整訓出來的一隊士兵,,顯得生機盎然,。
四
靠著這滿溝茂密的樹木,馬三小當初種樹致富的理想實現(xiàn)了嗎,?
2008年,,馬三小的故事被電視臺報道,他很快收到了來自社會各界的關心,,其中最受用的是縣林業(yè)局免費提供的樹苗,。與此同時,他種下的第一批樹也成材了,。有木材商聽聞后趕來收購,,出價不低,馬三小卻給找上門來的人們一個相同且干脆的答案:“不賣,?!?
為什么?馬三小說:“因為這些樹,,我得到了那么多人的關心,,如果我再用它們給自己換錢,就太不應該了,。退伍老兵的待遇也越來越高,,我現(xiàn)在不愁吃也不愁穿,知足了,?!彼麤Q定,以后要將樹木全部捐獻給國家,。
這個決定,,他幾次在電視采訪中講過,對來看望他的縣市領導說過,,還多次找到相關單位,,說起捐樹的事情。相關單位的領導讓他先繼續(xù)種樹,,手續(xù)以后再說,。馬三小反復講,樹雖然是他種的,,但那山是屬于國家的,,那綠色是屬于大自然的,屬于太行山這片土地的。
改變了種樹致富初衷的馬三小,,把樹看得比自己的生命還重要,。他種植成活的樹木已經超過一萬七千棵了,每當他坐在樹蔭下,,過去所有的那些苦啊累啊,,仿佛一下子都消失無蹤。如今,,馬三小和老伴每月有帶病回鄉(xiāng)退伍軍人生活補助和養(yǎng)老金,,三個子女每月還會給二老一筆錢。老兩口的生活溫飽有余,,看著這滿溝滿坡的綠樹,心里美著呢,。
說到子女,,我有些好奇:馬三小的孩子們如何看待父親捐贈樹的決定?馬三小這些年治病欠的債,,都是孩子們一筆筆還上的,。林忙的時候,孩子們還要幫著馬三小澆水,、運送苗木,。女兒馬韓玲的回答代表了三個孩子的心聲:“只要父親高興,我們沒有什么說的,,苦點累點都沒啥,。當年我結婚的彩禮,也都讓他用去種了樹,。這滿山的樹現(xiàn)在已經是他的命了,,樹綠就是他的生命在閃光?!?
我們穿過馬三小種下的樹林,,又經過幾處立著牌子的林帶,牌子上“戰(zhàn)友林”“文學林”“希望林”等字樣非常醒目,。受馬三小的精神鼓舞,,井陘縣的城鄉(xiāng)居民、石家莊市民,、年輕學生紛紛來到山里,,揮起鐵锨和鎬頭,把這一帶的溝里溝外都植上苗木,。十幾年來,,許多人捐資出力幫助馬三小種樹,極大緩解了馬三小種樹的壓力。井陘縣有關部門對馬三小也給予大力支持,,到他家里現(xiàn)場辦公,,協(xié)調解決他種樹時遇到的各種困難。
馬三小二十三年的個人植樹行為,,變成了當?shù)厝罕姷募w行動,。生命之綠就這樣溢滿了太行山。
我們離開的時候,,車從馬三小種下的林蔭道穿過,。車走老遠,身后的馬三小還在拄著雙拐目送我們,,堅定的身影挺立在太行山間,。 《 人民日報 》( 2023年08月23日 20 版)
編輯:映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