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王居正繪《紡車圖》表現(xiàn)農(nóng)家勞作紡紗的情形。圖繪一位老嫗弓腰駝背,,站立紡線,,通過兩條線與之連接的是畫面另一側(cè)的紡車,,車右側(cè)有一女子一邊要紡車一邊懷抱嬰孩哺乳,其身后有一幼兒在戲蟾,,還有一只黑狗在回首狂吠
正于故宮博物院文華殿舉辦的“眾生百態(tài)——故宮博物院藏歷代人物畫特展”備受矚目,,這是繼中國國家博物館“容耀丹青——中國國家博物館藏明清肖像畫展”結束后又一個人物畫大展,。相較此前人物畫大展所聚焦的正襟危坐,、儀態(tài)端莊的肖像畫或是寄情山水、詩文相和的文人行樂圖,,此次展覽呈現(xiàn)的“眾生百態(tài)”皆為隸屬于人物畫之下的風俗畫,,洋溢著民間煙火氣,顯然于觀眾而言親切了不少,。
就藝術特點而言,,風俗畫描繪的人物身份更為多元,表現(xiàn)方式更為多樣,,視角更加宏觀,,題材更加廣泛。其記錄的生活,、勞作場景或是時令,、節(jié)氣畫面等,無不生動傳神,,別有逸趣,,在藝術價值之外還衍生出不容忽視的社會歷史價值,。
——編者
“風俗”指特定區(qū)域、特定人群沿革下來的風氣,、禮節(jié)、習慣等的總和,。而“風俗畫”是直接描繪人物現(xiàn)實風習及日常生活場景的畫作,,可謂人物畫的一個分支,通常與歷史畫,、肖像畫與宗教畫等相對,。歷史畫指的是以歷史事件為表現(xiàn)對象的繪畫,某些時候也包含神話傳說,、宗教故事及同時代的歷史事件畫作,,相較風俗畫,歷史畫更加理想性,、典型化,,并注重宏大敘事及歷史意義的追求;肖像畫以專門描繪具體人物相貌為目的,,并與人物的傳記文本之間形成直接或間接的圖文互生,、相互闡釋關系;宗教畫側(cè)重宗教教義闡釋及宗教人物刻畫,;而風俗畫專注于描繪社會生活風貌,、生活習慣,并與之相關的人與物,,更具民間性,、地方性。
遠古時代狩獵題材巖畫及刻畫人物舞蹈紋的陶器上出現(xiàn)風俗畫雛形,;唐代《歷代名畫記》已把“田家”看作一個獨立的畫科
《漢書》曰:“上之所化為風,,下之所化為俗?!憋L俗,,有時候也會被稱為民俗,其對政治體系有強大的整合功能,,對于保持政治穩(wěn)定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在中國傳統(tǒng)思想中,重視圣人的教化功能,,其起到“凈民風,、致太平”的作用,治理國家亦強調(diào)道德的引導與禮儀的約束作用,,因此,,歷代統(tǒng)治者看中人物畫“成教化,、助人倫”的功能。
風俗畫起源較早,,遠古時代的狩獵題材巖畫及刻畫人物舞蹈紋的陶器上已經(jīng)出現(xiàn)風俗畫雛形,。《左傳·宣公三年》中記載了“問鼎”的故事,,即夏王朝令遠方諸侯進貢繪制有其管轄地的風物特產(chǎn)圖像的鼎,,借此把控民風,這些圖像就是有功用性質(zhì)的教科書式風俗圖像,。西周開啟觀風與化俗的政治傳統(tǒng),,歷代統(tǒng)治者開始重民風之變化。戰(zhàn)國時期,,四川成都一帶出土的銅壺上鑲嵌有采桑圖,,除卻青銅器,漆畫上也有類似題材,,湖北荊門包山大冢戰(zhàn)國楚墓出土的《迎賓出行圖》就是這類畫作,。此外,漢畫像石,、畫像磚也有風俗畫,題材更為廣泛,,包括收割紡織,、樂舞百戲、農(nóng)桑漁獵,、庖廚宴樂等,。
魏晉南北朝是風俗畫形成期,,已出現(xiàn)畫田家的畫作及名家,多見于文獻記載,。唐裴孝源《貞觀公私畫史》載,魏高貴鄉(xiāng)公曹髦繪有《新豐雞犬圖》。同為唐代的《歷代名畫記》載,,晉明帝司馬紹有《人物風土圖》之作,;提及北齊田僧亮又云:“田家一種,,古今獨絕,。”由此看來,,張彥遠已經(jīng)把“田家”看作一個獨立的畫科,,而宋代人郭若虛《圖畫見聞志》進一步提出了“風俗”畫科一說,“風俗則南齊毛惠遠有《剡中溪谷村墟圖》,,陶景真有《永嘉居邑圖》……”這一時期畫作傳世極少,但其風俗畫風貌可從傳世的北齊婁睿墓的墓室壁畫可以得見,。
隋唐是風俗畫的成熟期,隋代楊契丹繪有《長安車馬人物圖》,,被載入風俗畫之列,。存世的展子虔《游春圖》,,雖大面積畫山水,但畫作主題是貴族人物的春游情景,。雖然人小如豆,,但形態(tài)宛然,,一絲不茍,,置于大面積的青綠山水中,,畫家運用細筆勾描山石,、樹木,、水波、屋宇,、船只等,具有較強形式感,而人物刻畫精致點綴其中,,改變了“人大于山,水不容泛”的魏晉風貌,,人與景有機交融,,“細致精密而臻麗”,于山水畫,、風俗畫而言,,都是較大的突破與進步。
唐代范長壽“善畫風俗田家”類畫作。韓滉更是被《唐朝名畫錄》推崇為“田家風俗”畫作的名家,,《宣和畫譜》載其繪有《田家風俗圖》《堯民鼓腹圖》《漁父圖》《田家移居圖》《豐稔圖》等多幅風俗畫作品,。風俗畫中時常會出現(xiàn)牛、雞,、狗等動物,,事實上,,更廣義的風俗畫還包含這類動物題材以及田園山水類的作品,。從韓滉傳世的唯一作品《五牛圖》中,可見其這一題材的畫作風貌,。畫中五頭牛形態(tài)各異,,造型準確,神情生動,,展現(xiàn)了畫家較強的觀察能力和高超的繪畫技巧,。戴嵩為韓滉的學生,其所繪《斗牛圖》用筆簡率生動,,活潑自然,,也是這類代表畫家。由于這類動物題材作品傳世較少,,田園山水類作品如果包含進來,,又會極大拓展風俗畫外延,因此后文不再贅述,。
這個時期風俗畫題材的作品,,除表現(xiàn)田園鄉(xiāng)村生活,亦有對宮廷貴族生活情趣的刻畫。張萱的《搗練圖》《虢國夫人游春圖》,,周昉的《簪花仕女圖》等都是這方面典范,。《搗練圖》用工筆重設色畫法,,描繪了宮中女子搗練縫衣的工作場面,。以長卷式構圖將十余個人物分搗練、織線,、熨燙三組場景呈現(xiàn),,表現(xiàn)了搗練、絡線,、熨平,、縫制等勞動操作形象,按勞動工序分成場面,。人物造型飽滿圓潤,,體態(tài)豐腴,動作自然,、表情生動,,畫作形式感、裝飾感較強,,體現(xiàn)了時代審美風貌與唐代風俗畫的長足進步,。除此以外,鞍馬類題材風俗畫,,如韓幹的《牧馬圖》,韋偃的《雙騎圖》《百馬圖》等亦有較為成熟的呈現(xiàn),。
五代時期,,上承唐余續(xù),下啟宋風氣,,名家輩出,。張質(zhì)和陸晃等為載入文獻的田家風物畫作高手。另有顧閎中的《韓熙載夜宴圖》為這類畫作典范,,周文矩的《重屏會棋圖》《琉璃堂人物圖》,,以獨特的戰(zhàn)筆描法,讓人印象深刻,。另外,,胡瓖的《牧馬圖》《卓歇圖》、李贊華的《東丹王出行圖》等有少數(shù)民族異域風情的風俗畫,,更是拓展了風俗畫的邊界,,呈現(xiàn)出多元面貌。
宋元時期沉淀出風俗畫的經(jīng)典范式,一類表現(xiàn)市民文化生活,,以《清明上河圖》《貨郎圖》最具代表性,,一類表現(xiàn)田家風俗,如《織耕圖》《春社圖》
兩宋時期經(jīng)濟繁榮,,市民階層興起,,畫院畫家亦會參考風俗畫法,由此迎來風俗畫的高峰,。這一時期風俗畫作技法多樣,,題材廣泛,農(nóng)耕漁狩,,紡織陶冶,,月令節(jié)氣,村市生涯之百態(tài)眾生,,皆被畫家呈現(xiàn)于筆端,。宋代還涌現(xiàn)出一批有代表性的風俗畫家,主要有葉仁遇,、毛文昌,、郭忠恕、燕文貴,、蘇漢臣,、楊威、王居正,、張擇端,、李唐、馬遠,、劉松年,、李嵩等。
縱觀這一時期的風俗畫,,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表現(xiàn)市民文化生活的,可稱為市井風俗畫,,包括描寫城市社會生活的《清明上河圖》,,描繪節(jié)氣社慶的《金明池正標圖》《龍舟競技圖》等,描繪城鄉(xiāng)貿(mào)易,、市民行當,、生活情趣的《貨郎圖》《眼藥酸》《嬰戲圖》等?!肚迕魃虾訄D》以長卷形式表現(xiàn)了北宋首都汴京(今河南開封)及汴河兩岸的自然風光和繁華街景,。畫卷以散點透視方式構圖,,以兼工帶寫法,描繪了當時的城市面貌,、社會生活與市民文化,,設色淡雅,人物眾多,,信息量豐富,,具有極高的歷史價值和藝術價值。這一圖像在明清也極為受歡迎,,成為職業(yè)畫家的臨仿對象,。《貨郎圖》也是經(jīng)典的風俗畫題材,,要么表現(xiàn)走街串巷,、往來于城鄉(xiāng)間的賣貨郎,往往挑一個貨架,,架上有各類物品,,周圍有孩童環(huán)繞,這類貨郎通常還兼代寫文書,、占卜賣藥等角色,,宋代李嵩的《貨郎圖》即是這類作品;還有一類表現(xiàn)的是宮廷人物模擬或者扮演民間貨郎,,這類圖像明清更為盛行,,人物衣著往往更為華麗,貨物不多,,但都精致講究,。貨郎圖往往會成組描繪,一般是春夏秋冬四季,,從配景的花木及售賣貨物可以得見,。此次展覽中的明代的《夏景貨郎圖》(故宮博物院藏)就是此類畫作。
宋元高峰期的風俗畫中,,還有一類表現(xiàn)田家風俗,如聚焦耕織漁獵的《紡車圖》《織耕圖》《漁樂圖》,,反映蕓蕓眾生的《群盲圖》《群醉圖》《春社圖》等,。這一題材往往是對前代的延續(xù),而相較前代與同時代其他作品,,這類作品更為生動,,除運用寫實手法,還會運用夸張方式描繪對象,,別具一格,。王居正繪《紡車圖》就是表現(xiàn)農(nóng)家勞作紡紗的這類作品。圖繪一位老嫗弓腰駝背,站立紡線,,通過兩條線與之連接的是畫面另一側(cè)的紡車,,車右側(cè)有一女子一邊要紡車一邊懷抱嬰孩哺乳,其身后有一幼兒在戲蟾,,還有一只黑狗在回首狂吠,。畫面人物用“戰(zhàn)筆描”筆法表現(xiàn),衣衫襤褸,,面容滄桑,,又有怡然自樂之神情,是對勞作時候的農(nóng)婦的真實寫照,。相較唐代面容姣美,、衣著華麗、姿態(tài)優(yōu)雅的仕女,,此作更多的體現(xiàn)了對現(xiàn)實的寫照,。女子的形象也進一步拓展,村婦勞作等題材成為畫家表現(xiàn)的對象,。
經(jīng)典范式加入明清元素,,讓風俗畫擁有了新的表現(xiàn)形式;隨著明清審美趣味的轉(zhuǎn)變,,風俗畫中也多了一些世俗的吉祥寓意
兩宋是風俗畫的黃金期,,這一時期形成了一系列風俗畫經(jīng)典題材,如經(jīng)典范式般引得明清畫家不斷追摹,。在臨仿,、再創(chuàng)作的過程中,畫作中也加入明清元素,,如明代“浙派”“吳門”畫風,、文人題材與畫風,還有宮廷元素,、域外形象與風俗等,。當然,隨著明清審美趣味的轉(zhuǎn)變,,風俗畫中還多了一些世俗的吉祥寓意,。
表現(xiàn)田家勞作的風俗類繪畫《漁樂圖》,到了明清即有了新的表現(xiàn)形式,。明代周臣《漁樂圖》(故宮博物院藏)以寫意筆法勾勒了水村人家勞作情形,,或編織漁具,或彎腰捕魚,,或行舟撒網(wǎng),,或船中休憩,,寥寥數(shù)筆,人物栩栩如生,。其用筆相較前人更為簡率,,寫意意味更濃。周臣擅畫人物,、山水,,師承陳暹,上溯李成,、郭熙,、李唐、馬遠等,,其作兼有“院體畫”與“文人畫”畫風,,對唐寅、仇英亦影響較大,。仇英亦是明代風俗畫的重要代表畫家,。
對于繁華都市的描繪,則形成明清風俗畫的另一大重鎮(zhèn),,除卻描摹前人,,更出現(xiàn)了有時代特色的畫作?!豆锰K繁華圖》《南都繁繪圖》《京師生春詩意圖》等都是這類畫作,,通常以北京、南京,、蘇州,、杭州等地的名勝景觀與繁華景象為描繪對象,可以看作是明清畫家對于《清明上河圖》圖示的繼承與再創(chuàng)造,,用前人之法繪當下盛世與繁華,。例如,《南都繁會圖》(中國國家博物館藏)為明人仿《清明上河圖》所作,,分為三段構圖,,從郊區(qū)田舍風景畫起,繪城中的南市街和北市街,,結束于明代南京故宮前,。明代表現(xiàn)南京的圖像較多,《金陵繁盛圖》《南都繁會景物圖》《南中繁盛圖》等無不用長卷形式描繪明代都市南京的繁華勝景與社會生活,。清代的《姑蘇繁華圖》也是這類圖像,,描繪清代江南地區(qū)大都市蘇州的人文景觀,。當然,,這與乾隆南巡等事件不無相關,。作者徐揚,蘇州人,,原為職業(yè)畫家,,乾隆皇帝第一次南巡期間其進獻圖冊,受到皇帝賞識后入京供奉如意館,,官至內(nèi)閣中書,。其人物、界畫,、花鳥,、草蟲皆精,曾繪制《京師生春詩意圖》《乾隆南巡圖》《姑蘇繁華圖》等,。他不僅擅長宏大場景描繪,,更可以嫻熟繪制冊頁式小品風俗畫。
節(jié)慶時令畫作發(fā)源很早,,最晚在北宋已經(jīng)出現(xiàn)了節(jié)令繪畫,,如《龍舟競技圖》《金明池爭標圖》等,及至明清,,一些宮廷畫家參與其中,,描繪民風民俗,更令這類畫作煥發(fā)出特有的時代氣息與特色,。如前所述清代宮廷畫家徐揚繪制的《端陽故事圖冊》(故宮博物院藏)以冊頁形式呈現(xiàn)了清代的風俗,。此冊頁描繪的是端午時節(jié),即農(nóng)歷五月初五的民間風俗,,八開圖冊對應端午時節(jié)的八個民俗活動——射粉團,、賜梟羹、采草藥,、養(yǎng)鴝鵒,、懸艾人、系采絲,、裹角黍,、觀競渡。每一開都有楷書題跋,,作為對此活動的注釋,,如第一開“射粉團”題跋:“唐宮中造粉團角黍饤盤中,以小弓射之,,中者得食,。”此卷畫風清新典雅,,簡潔流暢,,寫實自然,,人物用工筆技法描繪,建筑以界畫筆法繪制,,配飾及景物等用小寫意法,,從中可以窺見清代人端午節(jié)期間的關于這一節(jié)慶時令的民俗活動及相關寓意。
明清時期的風俗畫進一步世俗化,。某些嬰戲圖被賦予多子多福的寓意,。流民、盲人等人物也都被搬上畫面,,如明代周官的《蓮花落圖》(故宮博物院藏)就描繪了盲人表演的情形,。還有些畫作中出現(xiàn)了域外人物形象,如《職貢圖》,,盡管南朝蕭繹就有此類圖像,,但至明清更增加了多元人物身份與形象,成為對現(xiàn)實的寫照與反映,。
盡管不是美術史敘事的主流畫作,,一定數(shù)量的風俗畫卻在默默書寫美術史,展現(xiàn)其背后的時代烙印與社會風貌
梳理風俗畫發(fā)展歷程,,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風俗畫與其他畫作的界限是模糊的。有些人物畫既是風俗畫,,也是肖像畫,,如《職貢圖》《貨郎圖》等,人物身上總能反映出當時的時代與社會,,而人物肖像的描繪中,,也需要對于環(huán)境背景的襯托;再比如,,《清明上河圖》既是風俗畫,,也是敘事畫,對于某些畫作種類的劃分,,并非完全周延與排他,,由于研究和認識的方便,才做此劃分,。
風俗畫在流傳,、發(fā)展過程中,形成了一些經(jīng)典題材與樣式,,如《貨郎圖》《漁樂圖》《職貢圖》等,,這是風俗畫中特有的現(xiàn)象。例如《清明上河圖》從宋代以來就有,明清延續(xù),,每個時代的畫家都賦予畫面自己時代的特征,。像是仇英摹本就為此作賦予較多明代元素,而仇英本《清明上河圖》又是“蘇州片”追摹的對象,,在這樣的情形下,傳世《清明上河圖》多達20余本,。而明清的風俗畫作如《南都繁會圖》《姑蘇繁華圖》等的構思與安排上也傳承了此作,。
王伯敏在《中國繪畫通史》中云:“一卷優(yōu)秀的風俗畫,可以讓幾世紀后的觀眾儼如置身于那個時代的市井中,?!憋L俗畫本身承載著大量的社會歷史信息,客觀反映了當時社會的社會生活與人文景觀,,折射出當時的文化風尚,、時代氣息,、藝術面貌等。除卻其本身的藝術價值外,,還具有重要的歷史學價值和社會學意義,。當然,風俗畫中包含了人物,、情節(jié)、時間,、環(huán)境四大要素,,畫作本身表現(xiàn)內(nèi)容的真實性、全面性,、準確性和生動性等,,決定了畫作的價值高低,。盡管文人畫興起后成為美術史敘事的主流畫作,,因為在文人高士的觀念中,,表現(xiàn)民情風土的風俗畫不足以供清玩臥游,,然而,,傳世作品中仍有一定數(shù)量的風俗畫,它們默默無聞地書寫著美術史,,展現(xiàn)其背后的時代烙印與社會風貌,。
(作者:樊祎雯 ,為中國國家博物館副研究員)
編輯:映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