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老先生在電話中提起仙游寺,說該寺有全國唯一一座現(xiàn)存隋代磚塔,、又是白居易創(chuàng)作《長恨歌》之處,,囑咐我一定要去看看。我心心念念半年,,終于在一個晴朗之日見到此寺真容。
寺在周至城南,。到了才知,,建設(shè)黑河水利工程時搬遷至此,并非隋朝原址,。入得寺內(nèi),,最先映入眼簾的,即是冰心先生題寫的“終南靈秀”四個大字,。尚未移步,,便被字下一標(biāo)牌吸引,上書“毛澤東手寫《長恨歌》”,。1990年,,中國一位著名古建筑家曾透露:他從田家英處得知毛主席曾手書過《長恨歌》;后經(jīng)周至籍作家周明先生等人多方努力,,終于在中央檔案館覓得真跡,,遺憾的是未能終篇。著名詩人臧克家對此一見驚喜,,又熱情題跋,,遂將此真跡刻于寺內(nèi)保存,為仙游寺增輝添彩,。白居易柔腸百轉(zhuǎn)的文字,,與毛澤東大氣磅礴的書法相融合,令后人驚愕,、贊嘆,!只覺威嚴(yán)之氣迎面,,如冬日暖陽照身,有充實敬仰之感,。
跟著講解員往前而去,,路遇兩塊巨大奇石。一為黑河流域特有的紅蠟石,,該石底下形似一只側(cè)翻的牛,,牛背上露出虎頭,故被稱為“牛逗虎”,。而另一石似乎頗有些來歷,,旁邊標(biāo)牌上的字跡已經(jīng)模糊,看不清其名,。但聽講解員講述,,它原在仙游寺舊址內(nèi)的玉女泉旁。秦穆公的女兒弄玉善吹笙,,自成音調(diào),,其聲宛如鳳鳴。某天,,弄玉在此吹笙,,引得蕭史而來,自此二人時常合奏笙簫,,合奏之音甚至引來龍鳳,,而其中之鳳便落在這塊石頭上。這樣的故事終究太過遙遠(yuǎn),,眼前的石還固守著這份記憶,,那是它榮耀的時刻。如今,,它該樂于講解員將那段故事講給過往的人,,一遍一遍,不想被遺忘,。輕輕地觸摸,,而后輕輕地經(jīng)過;在它面前,,我只是個年幼的小娃娃,,并且它將繼續(xù)比我更加長久地留存于世。
在博物館內(nèi),,才看到了仙游寺的舊貌,。那些照片安靜地貼在墻上,向我們展示著它以前滄桑古樸的樣子,。相片是穿越時空的入口,,總能在那些影像中看到時間的交融,,照片上物體的年歲;按下快門的時刻,,參觀者站在照片前的那一刻,,時空交匯。講解員說,,如今的仙游寺,,唯有那法王塔是將舊磚編號,一塊一塊,,一模一樣,,挪移過來的。52萬塊磚一一編碼,,不覺心生崇敬,。
眼前博物館內(nèi)安放的吳道子月妓演樂圖拓片,即是法王塔搬遷時所發(fā)現(xiàn)的地宮內(nèi)出土的吳道子石刻真跡所拓,。隨后,,一盞黑釉瓷熏香爐吸引了我;據(jù)說這香爐內(nèi)依舊有一千多年前的香灰,,這是最難得也最令我欣喜的,。遙想一千多年前,誰點燃這個香爐,?它又放置在誰人的案頭?滄海桑田,,朝代更替,,那時的人早已走遠(yuǎn),唯它守著那份記憶,。隨后,,看到了幾枚舍利;隋仁壽元年十月十五日,,它們被隋文帝楊堅建塔安置在仙游宮內(nèi),。至此,“仁壽舍利塔”就在仙游寺安家,,與之相伴千年,。此塔共7層,高30米,,塔身各層南面有券門,,疊澀出檐,形制屬密檐式塔,,是如今現(xiàn)存的唯一一座隋代磚塔,,又稱“法王塔”,。
1998年,為了配合黑河水利樞紐建設(shè),,對法王塔進(jìn)行整體拆遷,。拆遷時,在塔的二,、三層間發(fā)現(xiàn)3枚舍利,,后又在地宮內(nèi)出土雙面刻紋石碑一塊、石函一具,。其中,,石碑兩面分別刻有隋代《舍利塔下銘》和唐代《仙游寺舍利塔銘》,詳細(xì)記載了建造法王塔的時間和緣起,。我有幸在博物館內(nèi)看到了兩面石刻的拓片和安放的高僧舍利,。要說對舍利,我該有不一樣的情感,;出生于世界佛都法門寺附近,,自幼便見世界各地游人信徒前往家鄉(xiāng)瞻仰釋迦牟尼真身舍利。于我而言,,佛指舍利一直是家鄉(xiāng)的榮耀,,敬畏之心更甚。
最讓我欣喜的,,還是仙游寺諸多文人的題詞,。王蒙、魏巍,、陳忠實,、馬識途、賈平凹,、舒婷,、周明等一個個熟悉的名字,和他們?yōu)檫@里留的墨寶一同出現(xiàn)在那個長廊,。我在長廊內(nèi)慢悠悠走著,,似參加一場文化界的盛宴,仿佛這些人的身影也隨著他們的字出現(xiàn)在眼前,。不覺又想起曾經(jīng)在這里當(dāng)縣尉的白居易來,。仙游寺吸引我的,除了隋代磚塔,,便是白居易在此寫就《長恨歌》了,。我一直在想,是這里的什么觸動了他,、想起那段傳奇之戀,?“漢皇重色思傾國,,御宇多年求不得。楊家有女初長成,,養(yǎng)在深閨人未識,。天生麗質(zhì)難自棄,一朝選在君王側(cè)……”
仙游寺,,原本就因傳說中秦穆公之女弄玉與蕭史的愛情故事發(fā)生在這里,,而古稱“仙游”。隋開皇十八年,,隋文帝巡幸天下,,自京師到麟游仁壽宮,路過此地,,見風(fēng)光旖旎,,即命人大興土木,修建行宮,,作為他消夏避暑之勝地,,并起名為“仙游宮”。仁壽元年,,隋文帝命大興善寺高僧送佛舍利至仙游宮,,建舍利塔安置,易宮為塔,,改稱仙游寺,。
唐憲宗元和元年,白居易應(yīng)舉考試及第,,奉命為周至縣尉,。一日,他與友人陳鴻,、王質(zhì)夫到仙游寺游覽之時,談及李隆基與楊貴妃之事,,心生感慨,。王質(zhì)夫認(rèn)為,這樣可歌可泣之事,,如無大手筆加工潤色,,便會隨時間推移而消逝,便鼓勵白居易:“樂天深于詩,,多于情者也,,試為歌之,何如,?”如此,,這首流傳千古的長詩就誕生了,;因其后兩句為“天長地久有時盡,此恨綿綿無絕期”,,所以取名為《長恨歌》,。
著名書法家王羲之在《蘭亭序》中寫道:“后之視今,亦猶今之視昔,,悲夫,!故列敘時人,錄其所述,,雖世殊事異,,所以興懷,其致一也,。后之覽者,,亦將有感于斯文?!碑?dāng)日的白居易與王質(zhì)夫等人,,在仙游寺談及李隆基和楊貴妃心生感慨,正如今日我們在仙游寺談及他和他創(chuàng)作的《長恨歌》是一樣的情感,??v使時代變了,事情不同,,觸發(fā)人們情懷的原因,、思想情趣是一樣的。后世之人,,再臨仙游寺,,亦會對這些留下墨寶的文人心生感慨。
這個地方,,還會有很多故事,,還會有很多文人到訪,唯有那兩塊石頭,、那些文字能夠記得,。
相關(guān)鏈接:(來自百度)
仙游寺位于周至縣城南17公里的黑水峪口。是西安西南線西端融自然與人文景觀于一體的著名旅游景點,。相傳秦穆公之女弄玉與蕭史的愛情故事發(fā)生在這里,。古稱仙游得名。
始建于隋文帝開皇十八年(598),,原名“仙游宮”,,系隋文帝行宮。仁壽元年(601),隋文帝為了安置佛舍利,,于十月十五日命大興善寺的高僧童真送佛舍利至仙游宮,,建舍利塔安置,易宮為塔,,改稱仙游寺,。唐代達(dá)到鼎盛,明清多次修葺,。仙游寺現(xiàn)存隋代“法王塔”,、清代大殿及配殿。
仙游寺法王塔是國內(nèi)現(xiàn)存為數(shù)不多的隋塔之一,,也是中國現(xiàn)存最早的方形磚塔,。附近還有明、清喇嘛塔和舍利塔數(shù)座,。白居易曾在這里創(chuàng)作了不朽名篇《長恨歌》,,唐末黃巢、明末高迎祥,、清末曹沛時(李藍(lán)起義)都曾屯兵于此地,。
隋開皇十八年(公元五九八年)十二月,隋文帝巡幸天下,,自京師(大星城)到麟游仁壽宮,,在周至境內(nèi),置有宜壽宮,,文山宮,,鳳凰宮等十二個專供自己游玩的行宮。路過這個地方,,楊堅看上了美麗的自然風(fēng)光,,即命人大興土木,在這兒還修了座行宮,,作為他消夏避暑的勝地,,并起了個名字叫“仙游宮”,仙游的名字,,就從這個時候叫起來了,。
隋文帝建立仙游宮僅二十年,隋朝就滅亡了,。當(dāng)時宮內(nèi)空空,離這里僅有三十多里的樓觀臺道士,,看見這里殿宇巍峨,,風(fēng)景幽勝,便遷來了一部分居住在這里。因此,,這里也曾叫過“仙游觀”,。此后,佛教興盛起來,,道士們有的搬回了樓觀臺,,有的四海云游去了。沙門和尚便居住在這里,,誦經(jīng)參禪,,這樣,這里又成了寺院,。從這個時候起,,叫成了仙游寺這個名字。唐代,,唐懿宗在這里建立了三寺,,以“一水中流”的黑河南面叫仙游寺,又稱南寺,。黑河北面的叫中興寺,,又稱北寺。另一寺為廢墟,,據(jù)傳說可能叫法源寺,。
淪桑屢變,到了明英宗正統(tǒng)六年,,仙游寺由少數(shù)民族喇嘛桑加巴主持,,到這時候,規(guī)模宏大,,改叫普緣寺,。此寺原有大雄寶殿、觀音殿,、地藏殿,、尊賢殿、蘇公藏符處,、鐘樓,、鼓樓,當(dāng)時殿內(nèi)有泥塑,、銅鑄和木刻佛像多尊,,均極精巧。蘇東坡《仙游北寺》詩中道“唐初傳有此,,亂世不留碑,?!笨梢娫谒未怂戮鸵虮鸲j敗了。一直到清康熙二年,,才又復(fù)募建寺院,,恢復(fù)了仙游寺的原名。
仙游寺現(xiàn)存清代正殿,,內(nèi)有泥塑佛像,,前檐東西兩墻畫有哼、哈二將,,正殿兩側(cè)有耳房,,東西兩側(cè)還有廂房20余間,殿前有一口明代鐵鑄大鐘,。在正殿的西北約60米處,,有隋代修建的法王塔。塔身七層,,通高35米,,底層每邊長8.7米見方。法王塔的塔檐由十三層磚疊澀與反疊澀出檐,,塔身各層正南面各有一券門,,塔剎已毀。塔身逐層收分減高,,疊澀出檐,,形制屬密檐式塔。法王塔的北面20米處,,有一石條砌筑的明代喇嘛式逼水塔,,四方形塔座,覆缽形塔本,。在正殿東面40米處,,有一石徹喇嘛式普通塔,四方形石座覆缽形塔身,,塔剎基本完好,。
白居易于元和元年(806)應(yīng)舉考試及第,奉命為周至縣尉,,在這里寫下了千古絕唱《長恨歌》,。黑河北岸的中興寺,原有殿宇20余間,。正殿東南面的3間大房,,有清代道光年間書寫的“蘇公藏書處”匾額,傳為宋代蘇東坡讀書處,,現(xiàn)已毀殆盡,。
仙游寺從隋朝建宮起,,已有一千三百一十四年的歷史。給我們留下了許多珍貴的歷史文物,,如:頗有小雁塔密檐式建筑風(fēng)格的法王塔,比例適度,,線條柔和和優(yōu)美,,是屈指可數(shù)的關(guān)中唐代古塔。歷代有很多著名詩人和書法家,,畫師,,如王勃,韓翃,、白居易,、吳道子、盧綸,、岑參,、蘇軾、趙涵等人都到過這里,,吟詩作畫,,書法寫賦,留下了不少千古絕唱的詩篇和膾炙人口的軼聞趣事,。不僅如此,,唐末黃巢率領(lǐng)的農(nóng)民起義軍,明末高迎祥領(lǐng)導(dǎo)的農(nóng)民起義軍,,清末太平天國起義軍都曾駐扎于此,。給這里變幻莫測的云霧,奇峭多姿的山峰,,珍貴稀有的文物古跡,,增添了令人神往的色彩,從而有成千上萬的旅游愛好者都想爭往覽勝,。
(編輯:月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