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訪明代“文保工程”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中國青年網2022-07-12
打印本文
核心提示:北京房山萬佛堂浮雕現(xiàn)存兩組伎樂天人,,是真實反映盛唐時代音樂發(fā)展的寶貴資料。樂手手持篳篥、拍板,、排簫,、箜篌,、腰鼓等樂器,,畫面中更有人跳起胡旋舞,特別是其中一人搖擺

北京房山萬佛堂浮雕現(xiàn)存兩組伎樂天人,,是真實反映盛唐時代音樂發(fā)展的寶貴資料,。樂手手持篳篥、拍板,、排簫,、箜篌、腰鼓等樂器,,畫面中更有人跳起胡旋舞,,特別是其中一人搖擺身姿,右手執(zhí)撥橫彈五弦琵琶,,沉浸樂聲的神情,,仿佛活化了白居易“五弦彈,五弦彈,,聽者傾耳心寥寥”的意境,。

萬佛堂三面墻壁鑲嵌著31塊漢白玉石板,,多為唐代遺存。

表現(xiàn)“華嚴三圣”的橫向漢白玉石板是萬佛堂這組浮雕的核心,,雖然局部破損,但明代修補后,,整體上仍保留盛唐風貌,。

這是萬佛堂大殿后面的崖壁。唐代時浮雕都鑲嵌在崖壁上,,至明代才將浮雕拆下來,,搬到殿內并鑲嵌到三面墻上。

遺憾的是,,明代的這次搬遷打亂了浮雕石板原本的排列順序,。

在萬佛堂下方的孔水洞內,現(xiàn)在也存有隋唐時代刻經造像,。

精美的石刻隱于深山

6月30日傍晚,,北京市房山區(qū)的云濛山里云團繚繞。因為北京衛(wèi)視《書畫里的中國》節(jié)目組前來探訪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萬佛堂,、孔水洞石刻及塔”,,安靜的萬佛堂村熱鬧起來。

萬佛堂唐代浮雕在當代從未向公眾開放,。在漫長歲月中,,積淀了厚重而獨特的歷史價值。最早在北魏年間,,酈道元《水經注》留下“山下有石穴,,東北洞開”的記錄。隋唐時,,人們不僅在孔水洞內刻經造像,,更把洞口上方石灰?guī)r崖壁整飭成一方大像龕,并于其中鑲嵌數(shù)十塊漢白玉石板,。這些石板表面滿布浮雕,,組合成一鋪壯觀的法會圖。其中一塊石板邊沿有刻于“唐大歷五年三月八日”的發(fā)愿文,,由此可知浮雕至遲創(chuàng)作于公元770年,。遼代和金元之際,此地又先后落成兩座寶塔,??上浜笕陌倌觊g“屢遭兵燹”“修廢不一,成毀無?!?。

始于明代的“文保工程”

我在萬佛堂殿內觀摩一通石碑,,碑上文字清晰記載:在明萬歷十五年冬,當時的工部尚書石星來到此地,,發(fā)現(xiàn)雖然“廡宇蕪沒”,,但這鋪漢白玉浮雕“莊嚴特妙”,絕非普通工匠所為,,于是聯(lián)合司禮監(jiān)等內廷機構的太監(jiān)一起出資保護,。

經過一年施工,孔水洞正上方建起了一座磚石結構的無梁殿,。人們又把殿后大像龕里殘破的浮雕石板拆卸下來,,鑲嵌到殿內三面墻上。

這座建筑乍看如尋常佛殿,,但殿門上方石匾寫得清楚:“大歷古跡萬佛龍泉寶殿”,。明代寺廟方位大多坐北朝南,但這座佛殿卻坐西南朝東北55°左右,,似乎刻意是為保存而建,。從那時起,萬佛堂唐代浮雕古跡就安然傳續(xù)到了今天,。這座“大歷古跡萬佛龍泉寶殿”也就成為中國現(xiàn)存最古老的文物保護建筑,。

成為藝術史研究的“寶地”

萬佛堂唐代浮雕不但“活”了下來,而且活得精彩生動,,彰顯著極高的藝術價值,。由于寶殿從未開放,所以除20世紀70年代北京市文物管理處發(fā)表過《北京萬佛堂孔水洞調查》成果外,,近50年來外界對于殿內文物沒有更多的了解認知,。這恰是我們一定要選擇這里拍攝唐代浮雕的緣由。

《書畫里的中國》要介紹的另外一件文物珍品是《八十七神仙卷》,,作品純以線條表現(xiàn)出眾多神仙出行的宏大場景,。無論創(chuàng)作壁畫或是石刻浮雕,都需要粉本底稿,?!栋耸呱裣删怼返姆郾咀髡呤钦l?徐悲鴻先生斷定其為唐代畫圣吳道子繪制,;張大千,、謝稚柳考察敦煌壁畫后認為這幅作品至多是晚唐遺存。

那世上還有沒有更接近“吳帶當風”樣式的作品可供參考,?

吳道子最后一次出現(xiàn)在文獻記載中是在公元759年,,萬佛堂孔水洞石刻恰好處于同一時代。與《八十七神仙卷》相比更容易令人感受到當年“氣韻雄壯”“筆跡磊落”的藝術風格。

當我步入萬佛堂,,目光首先被正壁中心一塊橫向漢白玉石板吸引:正中的如來頭部和身軀,,應是明代補刻,自然下垂的雙足,、腳下蓮花和捧護蓮花的夜叉,,都極其生動。左右兩側騎乘青獅,、白象的文殊,、普賢和各自部眾愈加精彩。匠師的藝術創(chuàng)作高明之處體現(xiàn)為賦予獅子和大象獰厲,、壯邁的生命力。更神奇的是,,這幅作品能將獅奴,、象奴的奮力牽引動作定格在一個瞬間,仿佛下一剎那兩隊人馬就要破壁而出,。普賢上方還有兩身散花天女,,衣帶飄逸灑脫,和最精彩的敦煌飛天作品不分軒輊,。

唐代安史之亂前后的大型佛教經變圖,,能夠保存至今的作品多見于以敦煌為代表的我國西北地區(qū),常用建筑,、山石分隔畫面,。但萬佛堂內的這鋪華嚴經變圖手法獨特,采用了“云氣”對畫面進行分隔,。

可惜的是,,明代修復師沒有現(xiàn)代保護概念,打亂了原本構圖,,導致現(xiàn)存31塊石板上的云氣彼此不能銜接,,但細觀每一局部,云氣都刻畫得蓬勃飛揚,。唐人用“風云將逼人,,鬼神若脫壁”贊許吳道子的創(chuàng)作,置身萬佛堂,,這些詩句頓時鮮活起來,。

我們借手機微光辨識石板上的“大歷五年”刻字,那是安史之亂平定后的第七年,。在大唐帝國的邊疆重鎮(zhèn)幽州——安祿山,、史思明曾盤踞的中心,匠師創(chuàng)作時會使用當時長安、洛陽最流行的吳道子畫班的粉本嗎,?萬佛堂內的浮雕并沒有提供直接的答案,,除了藝術成就,歷史還是留下了太多空白……

每一處細節(jié)都值得細細品味

萬佛堂唐代浮雕有很高的學術價值,,眾多細節(jié)足以豐富我們對音樂史,、宗教史、美術史的認知,。六牙白象頭部下方石板中,,一身菩薩呈游戲坐,身形右轉,,造型和西安1959年出土的安國寺唐代密宗造像如出一轍,;青獅頭部下方石板上是一座高聳的山峰,形態(tài)不僅酷肖陜西富平發(fā)現(xiàn)的唐開元二十六年(公元738年)李道堅墓山水壁畫,,也和江蘇甪直傳為楊惠之所作的保圣寺懸塑有著驚人的相似性,。

最值得重視的應是正壁左側下方一塊豎向的石板,云氣間點綴的樹木和傳為東晉顧愷之繪制的《洛神賦圖》一樣“若伸臂布指”,,樹下的變形忍冬紋,、橫云紋則讓人想起河北響堂山的北齊石窟;在稚拙的樹木和眾多菩薩頭像的掩映下,,竟隱匿一頭充滿盛唐氣象的威猛雄獅,。無名匠師把它的右前爪雕刻得格外勁健飽滿,最生動地詮釋了什么叫“抓石留痕”……這種種細節(jié)無不提示我們,,至少這塊石板浮雕依據(jù)的粉本可以追溯到南北朝時期,,比吳道子的創(chuàng)作更為古老,不夸張地說,,中國藝術從南北朝到盛唐在表現(xiàn)能力,、制作技術上的積累,濃縮匯聚于這一塊漢白玉石板上,。

期待人們能早日一睹奇觀

2011年,,“萬佛堂、孔水洞石刻及塔”被列入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這處歷史文化遺產,,如此引人癡迷又動人心魄,為何尚未讓更多的人來瞻仰欣賞,?據(jù)介紹,,這里原來有煤礦,離城區(qū)又遠,,所以不具備開放條件?,F(xiàn)在礦區(qū)關停,當?shù)卣谝?guī)劃產業(yè)轉型。在守護好這處“國?!钡耐瑫r,,結合當?shù)氐墓I(yè)遺存開發(fā),期待人們能早日來此一睹珍奇景觀,。

此次探訪拍攝,,全程都有房山區(qū)文旅局工作人員現(xiàn)場監(jiān)督,嚴格服從文物保護的要求,。我們也特意使用了對文物無損的冷光源,。自1589年春天落成,這座寶殿應該從未被映照得如此輝煌,,我們甚至能分辨出浮雕罅隙里藏匿千年的顏色,,領略其迷人的風采。

延伸閱讀

“萬佛堂,、孔水洞石刻及塔”是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于北京市房山區(qū)河北鎮(zhèn)萬佛堂村??姿词潜本┑淖畲蟮叵滤?,洞內石壁上有隋唐時代的刻經和造像,,洞上的萬佛堂里滿布浮雕石刻,,附近還保存有遼代華塔、金元之際的磚塔各一座,。整組古跡對研究古代藝術和水文變遷,,都有重要價值。

根據(jù)1977年在《文物》雜志上發(fā)表的調查,,萬佛堂孔水洞一帶的寺院布局“已無任何遺跡可尋,。但從現(xiàn)存石雕的規(guī)模來觀察,這個地方應是隋唐兩代幽州西南的佛教活動場所”,。目前坐落在孔水洞上方的“萬佛龍泉寶殿”修建于明代萬歷年間,。殿內的三面墻壁鑲嵌著31塊漢白玉石板,大多仍是唐代遺存,。因為雕滿形態(tài)不一的菩薩,、供養(yǎng)人,所以當?shù)孛耖g俗稱其為“萬佛堂”,。

編輯:月兒


探訪明代“文保工程”

 
[責任編輯: 315xwsy_susan]

免責聲明:

1,、本網內容凡注明"來源:315記者攝影家網"的所有文字,、圖片和音視頻資料,版權均屬315記者攝影家網所有,轉載,、下載須通知本網授權,,不得商用,在轉載時必須注明"稿件來源:315記者攝影家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2、本文系本網編輯轉載,,轉載出于研究學習之目的,,為北京正念正心國學文化研究院藝術學研究、宗教學研究,、教育學研究,、文學研究、新聞學與傳播學研究,、考古學研究的研究員研究學習,,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3,、如涉及作品,、圖片等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請作者看到后一周內來電或來函聯(lián)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