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七律“詞頭”臆解

  來源:光明網(wǎng)-《光明日報》2022-01-17
打印本文
核心提示:宋代在中國文學發(fā)展史上處于承上啟下的重要位置,。傳統(tǒng)詩文高度成熟,,話本小說、戲劇開始登上文學舞臺。理解宋代的文化背景對于把握中國文學的發(fā)展脈絡(luò)具有參考意義,,本期三

宋代在中國文學發(fā)展史上處于承上啟下的重要位置,。傳統(tǒng)詩文高度成熟,,話本小說,、戲劇開始登上文學舞臺。理解宋代的文化背景對于把握中國文學的發(fā)展脈絡(luò)具有參考意義,,本期三篇文章重點即聚焦于此,。

王安石七律“詞頭”臆解

——從錢鍾書對王安石詩歌的一句評語說起

侯體健(復(fù)旦大學中文系教授)

  宋代著名文學家王安石(1021—1086)存詩一千七百余首,,它們的風格或渾灝樸茂,,或健拔奇警,或雅麗精絕,可謂新奇工巧,,眾體兼?zhèn)?,是“宋調(diào)”的重要代表。錢鍾書先生在《談藝錄》《宋詩選注》兩書中對王安石詩歌多有評述,。其中《談藝錄》列有專章“荊公詩注”,;《宋詩選注》選錄王詩十首,并撰長篇“小傳”,,展示了錢先生對王安石詩歌的獨特解會,。在錢鍾書手稿集《容安館札記》和《中文筆記》中,也有對王詩用字造語,、命意屬對,、篇章句法的品藻,從而與《談藝錄》《宋詩選注》形成了互補關(guān)系,,更多面立體地呈現(xiàn)出錢先生對王安石詩歌的看法,。《中文筆記》有一段王詩的總評,,為他書所未及,,值得重視,,《王水照談〈錢鍾書手稿集·中文筆記〉》(《東方早報》2012年4月8日B04版)首次拈出了這段評語:

  荊公兼擅各體,,而五七古、七絕尤為粹美,。其古詩凝而不生澀,,有力于歐,勁于梅,,勁而能適,,未酣放耳。其以文為詩處,,直起直落,,北宋無第二人。惟說理語,、參禪語太多而不佳,。五律雅有唐音,往往有似摩詰,,拗相公恬淡如是,,亦一奇也。七律對仗精切,,一代無兩,,筆氣矯挺,惜太半為詞頭所壞,純粹者少,。七絕則幾乎篇篇可傳矣,。(《錢鍾書手稿集·中文筆記》第二冊第95-96頁)

  錢先生在此對王安石的詩歌作了全方位的評價,贊譽之高,,極為罕見,。尤其與《談藝錄》《宋詩選注》中的貶斥之語相對讀,更顯特別,。這段評語分體而論,,對荊公的五古、七古,、七絕,、五律、七律諸體都從總體上加以肯定,,只有少數(shù)的否定之詞,。評語所言,整體易于理解,,如褒揚之詞,,言“五律雅有唐音,往往有似摩詰”,,錢先生在手稿上已舉出了《半山春晚即事》《定林》《即事》《自白土村入北寺》等作予以印證,;言“七律對仗精切,一代無兩”,,可謂宋代以來詩評之共識,,葉夢得《石林詩話》即云荊公“詩律尤精嚴,造語用字,,間不容發(fā)”,;言“七絕則幾乎篇篇可傳”,也有《宋詩選注》入選之作可證不虛(選錄10首作品,,七絕占6首),。貶斥之詞,言“說理語,、參禪語太多而不佳”,,“稍欠頓宕開闔”等等,結(jié)合王安石的具體創(chuàng)作,,也可找出例證,,落在實處。惟有一句,,頗難索解,,即言荊公七律“太半為詞頭所壞”,因“詞頭”意義不明,難知此語所指,。

  在唐宋文史術(shù)語中,,“詞頭”一語本是專稱,特指朝廷詞臣撰擬制詔的提要,,有時“詞頭”也可代指制詔本身,。宋代官制小型筆記《朝野類要》“鎖院”條即有“(制麻)如不可行者,繳奏之,,謂之封還詞頭”之說,,又“兩省”條言“東省繳章,西省掌詞頭記注”,,都是此意,。在唐宋文人別集中,“封還詞頭”用例頻繁,,凡有中書舍人或權(quán)中書舍人等草制經(jīng)歷者,,多有寫作,茲不贅列,。錢先生所言荊公七律“為詞頭所壞”之“詞頭”,,自然不可能是此義項。然如將其理解成現(xiàn)代語言學用語,,指詞句的前綴,,更不可通。幸好“詞頭”一語,,在錢先生的著作中,,并不鮮見,,回到錢先生的語言習慣中,,或可正確釋義評語所指。

  錢先生在1934年發(fā)表的《論不隔》一文中,,已使用了“詞頭”一詞,,他說:“‘不隔’若只指不用膚廓的詞頭套語和陳腐的典故而說,那么,,一個很圓滿的理論便弄得狹小,,偏僻了?!焙竺嬗纸又f:“我們該注意的是:詞頭,、套語或故典,無論它們本身是如何陳腐丑惡,,在原則上是無可非議的,;因為它們的性質(zhì)跟一切譬喻和象征相同,都是根據(jù)著類比推理來的?!边@段文字中,,詞頭與套語、故典并列,,且有逐層遞進之意,,都帶貶義,是“膚廓”“陳腐丑惡”的,,感情色彩和評王安石詩一句頗相符合,。在《管錐編》中,錢先生也多次用到了“詞頭”一語,,更可見在其話語系統(tǒng)中“詞頭”的具體形態(tài),。如論《左傳正義》第一七則云:“似‘玉’非徒為藻飾詞頭,而是當時禮節(jié)套語之施于人君者,?!闭撌鲋刑峒坝裰骸⒂衩?、玉聲,、玉貌等,這里的“藻飾詞頭”顯然指“玉”字作為“施于人君”的修飾語,,為作品所習用,,成為了“套語”。又論《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第一〇六則,,提及《蘭亭集序》,,不但成為“大議論”的題目,“并成俚俗歌曲之詞頭”,,此處也是指爛熟套語,。這些都是停留于字面的“詞頭”,還有非停留字面,,而涉及修辭與用意者,。如論《毛詩正義》第八則云:“隋唐而還,‘花笑’久成詞頭,?!迸e例則有駱賓王“花有情而獨笑”、李商隱“鶯花啼又笑”,、豆廬岑“一樹桃花笑不應(yīng)”等等,。所謂“‘花笑’久成詞頭”,并不是指“花笑”這兩個字成為固定“詞頭”,,乃是指詩歌中以笑來形容花朵開放的燦爛,,這一修辭手法已成為常見搭配,。

  在《容安館札記》中,錢先生也多次用了“詞頭”一語,。第七一七則論吳梅村《感舊》“故向閑人偷玉箸”詩句,,錢先生說他:“偷字,不知所云,,蓋襲取詞頭而初未解‘玉箸’之意為涕淚也,。”這里的“詞頭”是單就字面而言,。第四五六則論陳與義:“詞頭采擷,,每取之東坡?!逼浜筇峒昂嘄S《雨》詩“一涼恩到骨,,四壁事多違”本于東坡《和穆父新涼》“受恩如負債,粗報乃焚券”,;《中牟道中》詩“雨意欲成還未成,,歸云卻作伴人行。依然壞郭中牟縣,,千尺浮屠管送迎”,,乃用東坡《送述古·南鄉(xiāng)子》詞“誰似臨平山上塔,亭亭,,迎客西來送客行”之意,;《對酒》“官里簿書無日了,樓頭風雨見秋來”近于東坡“官事無窮何日了,,菊花有信不吾欺”等等,。從陳與義這些作品與蘇軾詩詞的關(guān)系上看,“詞頭采擷,,每取之東坡”中的“詞頭”,,雖有字面的承襲之意,但更重要的是詩意的仿擬,。

  通過對《論不隔》及《管錐編》《容安館札記》等書中的用例分析,,我們大體可以判斷,錢先生所用“詞頭”一語,,意涵基本穩(wěn)定,既可指詞面上的轉(zhuǎn)相承襲,,也可指這些承襲詞面背后所包蘊的修辭與用意的反復(fù),。“詞頭”因承襲反復(fù)過多,,甚至由此形成“套語”,,從而在藝術(shù)上有了消極的修辭效果,,一定程度上侵蝕了詩歌的新穎感,削弱了詩句的藝術(shù)感染力,。確定“詞頭”在錢先生話語系統(tǒng)中的內(nèi)涵后,,再來審視荊公七律“太半為詞頭所壞,純粹者少”的評語,,庶幾可悉所指,。但這一評語要真正落實到具體作品上予以印證,則又是一個難題,。

  在《論不隔》中,,錢先生將“詞頭”與套語、典故相并提,,一方面說明三者相近,,另一方面也說明三者不是一碼事。王安石現(xiàn)存七律共四百余首,,其用典之精,、之多、之廣,,可謂舉目即見,,而這些自然不算“詞頭”。詞頭應(yīng)該還無法上升到典故層面,,只是常用習用的一些詞語或詩意,,在王安石詩作與他人或自己的詩中反復(fù)多次出現(xiàn)?!端卧娺x注》指斥王安石的詩“往往是搬弄詞匯和典故的游戲,、測驗學問的考題”,其中的“搬弄詞匯”或許更接近于“詞頭”,?!墩勊囦洝贰扒G公用昌黎詩”、“王荊公改詩”諸則,,列舉王安石偷襲他人詩作的例證,,其中應(yīng)該就包括一些“為詞頭所壞”的作品。如《次韻平甫金山會宿》“天末海門橫北固”乃放大楊蟠“天末樓臺橫北固”,,《次韻吳季野題澄心亭》“締構(gòu)應(yīng)從物外僧”乃應(yīng)聲章得象“久住偏宜物外僧”等等,,都是字面相襲、詩意反復(fù)之作,,或可呼應(yīng)“為詞頭所壞”的評騭,。

  錢先生在《容安館札記》中還指出王安石的七律重復(fù)自我。如《送別韓虞部》一詩頸聯(lián)“當年豈意兩家子,,今日更為同社人”,,在《始與韓玉汝相近居遂相與游今居復(fù)相近而兩家子唱和詩相屬因有此作》一詩頸聯(lián)又出現(xiàn)了“當時豈意兩家子,,此地更為同社人”,僅個別字不同,;《偶成二首》其一與《寄曾子固》全篇唯有首句和第七句不同,,其他諸句幾乎雷同。這些詩句的雷同,,當然也不能全視作無意義的重復(fù),,就如同錢先生在《談藝錄》中論王安石詩時所引出來的思考:“一集之中,語意屢見,,亦仿佛斟酌推敲,,再三嘗試以至于至善?!钡愃频淖晕抑貜?fù)加上大量的剿襲,,其七律的精切工巧就不免打了折扣,這種作派大概給錢鍾書先生較深印象,,于是評其七律“太半為詞頭所壞,,純粹者少”,也是情理之中的了,。

  “詞頭”乃錢先生詩學批評術(shù)語中獨特的一例,,而鮮見于同時學人著述,這給我們準確把握其意涵帶來了一定困難,。以上結(jié)合錢先生他書用例及王安石作品嘗試論之,,難稱切至,博雅君子,,有以教我,。

  相關(guān)文章:①文學書寫中的一段宣和遺事 ②白話詩人楊萬里

  《光明日報》( 2022年01月17日 13版)

(編輯:月兒)


王安石七律“詞頭”臆解

 

相關(guān)閱讀: 王安石七律“詞頭”臆解

    [責任編輯: 315xwsy_susan]

    免責聲明:

    1,、本網(wǎng)內(nèi)容凡注明"來源:315記者攝影家網(wǎng)"的所有文字、圖片和音視頻資料,,版權(quán)均屬315記者攝影家網(wǎng)所有,,轉(zhuǎn)載、下載須通知本網(wǎng)授權(quán),,不得商用,,在轉(zhuǎn)載時必須注明"稿件來源:315記者攝影家網(wǎng)",違者本網(wǎng)將依法追究責任,。
    2,、本文系本網(wǎng)編輯轉(zhuǎn)載,轉(zhuǎn)載出于研究學習之目的,,為北京正念正心國學文化研究院藝術(shù)學研究,、宗教學研究、教育學研究,、文學研究,、新聞學與傳播學研究、考古學研究的研究員研究學習,,并不代表本網(wǎng)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3、如涉及作品,、圖片等內(nèi)容,、版權(quán)和其它問題,請作者看到后一周內(nèi)來電或來函聯(lián)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