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慈欣,,曾以科幻小說《三體》獲第73屆世界科幻大會頒發(fā)的雨果獎最佳長篇小說獎,,成為首位獲得該獎項的中國科幻作家,。近年來,中國國內掀起了科幻熱,,文學及影視作品不斷涌現,。
中國的科幻作品該如何走向世界?中國與西方科幻文學有何異同,?就此,,中新社“東西問”獨家專訪了劉慈欣。
資料圖:《三體·時空沉浸展》場景。張亨偉 攝
現將訪談實錄摘要如下:
中新社記者:當初您是如何開啟科幻小說創(chuàng)作的,?您最喜歡的科幻作家是哪位,?
劉慈欣:我從小就喜歡科幻小說,是一個科幻迷,。18歲時,,我看到科幻作家阿瑟·克拉克的《2001:太空漫游》,一生就此改變,,他也是我最喜愛的科幻作家,,因為他的作品完全是我心目中的那種科幻小說,宏大且?guī)в芯次犯械孛枥L人類和宇宙的關系,。
我曾說過,,我所有的作品都是對阿瑟·克拉克的拙劣模仿。記得當時讀完《2001:太空漫游》的那個深夜,,我仰望星空,,突然感覺星空與我以前的理解完全不一樣,我開始對宇宙的宏大與神秘產生了敬畏感,。也正是克拉克帶給我的這些感受,,讓我后來成為一名科幻作家。
中新社記者:有觀點認為要讓中國科幻文學走出去,必須要用西方語言講中國故事,,甚至認為您的《三體》就是世界語言敘述中國科幻,,您如何看待這樣的論點?
劉慈欣:我在創(chuàng)作的時候,,并沒有刻意去考慮這是中國語言還是西方語言,。
我認為更準確地說它就是科幻的語言,這不一定是固有的東方或者西方的東西,。我就是個中國人,,不可能沒有中國的東西,但我的作品肯定也有西方元素,,因為科幻小說本來就是一種從西方輸入進來的文學題材,。
《三體》,。
中新社記者:通過您的觀察,中國科幻文學和西方的科幻文學有什么共性和差異呢,?
劉慈欣:我認為中國科幻和西方科幻小說共同之處是遠大于差異的,。都是風格多元、題材多樣,,有家國情懷,,有集體主義,也有個人英雄主義等故事類型,,這是兩者的共同點,。
而兩者的不同點,首先我發(fā)現中國和西方的科幻文學關注的問題有所差異,,比如西方科幻文學中會提到種族歧視,、性別歧視,族群之間的壓迫,,科技對人的異化等,。而中國的科幻小說比較關注我們的未來發(fā)展,關注人類如何在太空擴大生存空間等,。
此外,,西方尤其是美國的科幻小說和基督教文化背景有關,對于部分事物的解讀和理解與中國不同,。舉例來說,,西方科幻文學會較多著墨于描述科幻世界中創(chuàng)造生命,而在中國的科幻文學中,,這并不是重點,。
總的來說,,這些差別并不影響孰高孰低,,這是文化差異造成的客觀存在,。
資料圖:《流浪地球》官方宣傳海報之一,。鐘欣 攝
中新社記者:有報告顯示,中國科幻作品無論是作者還是讀者呈現出年輕化趨勢,,其中年輕科幻作家比例超過58%,,這是否意味著中國的科幻文學是有未來的?
劉慈欣:這個趨勢不意外,,因為科幻本就是一種年輕的文學,,充滿青春活力,也充滿著年輕人活躍的思想和旺盛的想象力,,并代表年輕人的一種愿望,。年輕人希望能夠突破自己狹窄且平淡的生活,去接觸更廣闊空間,,探索新世界等,,而科幻文學恰巧是凸顯想象力的品類。
至于中國科幻文學是否有未來,,這需要辯證地看,。就目前而言,中國科幻文學確實比西方國家要年輕,,因為這種文學更早地在歐美發(fā)展,。而西方經歷過科幻文學黃金時代后,也透露出有失去活力的跡象,。從這個角度說,,中國科幻文學因為年輕而富有未來。
另一方面,,從讀者角度分析,,中國科幻文學的受眾群體依舊不是很大,這是由于缺少有影響力的中國科幻文學作品,,更缺少有影響力的作家,,這是該文學在中國發(fā)展的核心問題。目前,,中國的科幻文學數量比美國科幻文學數量少很多,,質量也有較大差距。
我認為,,優(yōu)秀的科幻作家是科幻文學黃金時代的產物,,并不是靠加大出版力度就能夠改變目前這個局面,。
資料圖:2020年11月1日,,科幻 科技創(chuàng)新主題論壇在北京舉行。圖為優(yōu)必選機器人科幻秀,。中新社記者 田雨昊 攝
中新社記者:那您覺得現在中國科幻文學迎來黃金時代了嗎,?
劉慈欣:這同樣也要辯證來看。
首先,,從中國快速的現代化進程來看,,激發(fā)了大眾對未來的想象力和好奇心,這是以前沒有過的,,確實給科幻文學提供了肥沃土壤,。從這個角度來說,中國科幻文學的黃金時代確實到來了,。因為從軌跡看,,我們正在經歷類似美國的科幻文學黃金時代。
另一方面,,整個世界的科學技術發(fā)展卻讓全球的科幻文學陷入創(chuàng)作困境,。因為科幻文學的出現是建立在人們對科學的好奇心、對未來的新奇感之上,,如今科學技術的變革已經滲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這對科幻是一致命打擊,因為科幻誕生于科學,,最后可能也消亡于科學,。從這一點來說,很難確定中國科幻文學是否迎來了黃金時代,。
展開來說,,科幻的誕生是人類對科技的疏離感和好奇心,20世紀30年代到60年代,,電氣時代剛剛開始,,科技的力量還沒有滲透到大眾生活空間,那時人們對科學懷有一種敬畏感和好奇心,。但如今,,科幻創(chuàng)作無論是在西方還是在中國,都面臨科技進步導致大眾好奇心逐漸消逝,,從而使得科幻創(chuàng)作陷入瓶頸,。
我當初創(chuàng)作科幻小說就是為了逃離平淡的生活,用想象力去接觸那些永遠無法到達的地方,。自從成為科幻作家,,我發(fā)現很多科幻小說的內容在逐漸變?yōu)楝F實,,這促使我要發(fā)揮更多的想象力去把更遙遠的空間和時間創(chuàng)作出來,也就是在科幻變成科技前把它們就寫出來,。
補充一點,,目前全球科幻文學開啟了一個新階段,那就是科幻的“新浪潮運動”,。也就是說從別的渠道,,利用最現代和前衛(wèi)的文學手段,比如心理學,、社會學和語言學等,將科幻文學的范圍變得更廣闊,。
中新社記者:您說科技進步消磨了科幻創(chuàng)作的想象力,,但通常認為人的想象力是無窮無盡的,這會否矛盾,?
劉慈欣:我認可想象力是沒有窮盡的,,并且科學技術永遠也不可能追上人的想象力。但我認為的那種消逝是對好奇心的消磨,,比如童年時代因科技不發(fā)達而對很多事物有好奇心,,但隨著科技進步人會變得習以為常且麻木,因此對新鮮事物的敏銳被消磨了,,就再也回不到童年時的感覺,。這就是目前全球科幻文學作家和讀者所面臨的狀況。(完)
受訪者簡介:
劉慈欣,中國科幻小說代表作家之一,。2015年8月23日,,憑借《三體》獲第73屆世界科幻大會頒發(fā)的雨果獎最佳長篇小說獎,為亞洲首次獲獎,。2017年6月25日,,憑借《三體3:死神永生》獲得軌跡獎最佳長篇科幻小說獎。2018年11月8日,,獲2018年克拉克想象力服務社會獎 ,。
(編輯:月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