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從文:中國古代穿衣時尚指南

  來源:《古代人的穿衣打扮》沈從文2021-07-21
打印本文
核心提示:身為作家,青年沈從文以清澈的文筆為湘西世界寫下不朽的篇章,;身為學者,晚年沈從文以嚴謹的態(tài)度為中國古代服飾文物立書作傳,。
       沈從文的前半生和后半生都是傳奇,。

身為作家,青年沈從文以清澈的文筆為湘西世界寫下不朽的篇章,;身為學者,晚年沈從文以嚴謹的態(tài)度為中國古代服飾文物立書作傳,。

失之東隅,,收之桑榆,。無論是寫作還是治學,沈從文“愛好的不僅是美術,,還更愛那個產生動人作品的性格的心,一種真正‘人’的素樸的心”,。

千百年前,,同樣生活在中華廣袤土地上的人們在做什么?他們擁有什么樣的生活,,居住在什么樣的場域,?他們喜歡何種衣著,,佩戴何種首飾,在當年明月下鮮衣怒馬,?

沈從文會告訴你答案,。

        01

商周時期的服飾演變

古代人穿衣服事情,,我們過去所知并不多,文獻上雖留下許多記載,。只因日子太久,。引書證書,輾轉附會,,越來越不易清楚了。幸虧近年考古學家的努力,,從地下挖出了大量古文物,,可作參考比較,,我們才得到新的認識。

由商到西周,、春秋,、戰(zhàn)國,前后約一千年,,大致可以分作三個歷史階段看它的演變。較早時期,,除特殊人物在特種情形下的衣服式樣,,我們還不大明確,至于一般統(tǒng)治者和奴隸,,衣長齊膝似乎是一種通例,。由此得知,,漢代石刻作的大禹像和幾個歷史上名王名臣像,倒還有些古意,,非完全出于猜想。因為至少三千年前的商代人,,就多是這個樣子了,。當時人已穿褲子,,比后人說的也早過一千年。商代人衣服材料主要是皮革,、絲,、麻。

由于紡織術的進展,,絲,、麻已占特別重要地位,奴隸主和貴族,。平時常穿彩色絲綢衣服,,還加上種種織繡花紋,,用個寬寬的花帶子束腰,。奴隸或平民,,則穿本色布衣或粗毛布衣。

商代玉人(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藏)

貴族男子頭上已常戴帽子,,是平頂筒子式,用絲綢做成,,直流行到春秋戰(zhàn)國不廢,。女人有把發(fā)攏成髻,橫貫一支骨簪的,。也有用骨或玉做成雙笄,,頂端雕刻個寸來大小鳥形(鴛鴦或鳳凰)兩兩相對,斜插頭頂兩側,,下垂卷發(fā)齊肩,,頸項上掛一串雜色閃光玉石珠管串飾。歷史上著名的美人妲己當時大致就應這么打扮,。

女子成年才加笄,,所以稱"及笄",表示可以成婚,。小孩子已有頭頂上梳兩個小角兒習慣,。較大的可能還是編辮發(fā),。平民或奴隸有裹巾子作羊角旋斜盤向上的,有包頭以后再平搭折成一方角的,。還有其他好些樣式,,都反映在玉、銅,、陶人形俑上,,樣子多和現(xiàn)在西南居住的苗、瑤族情形差不多,。(這不是偶然巧合,,事實上很多三千年前古代圖案花紋還可從西南兄弟民族編織物上發(fā)現(xiàn))。許多野生植物如槐花,、梔子,、橡斗已用來做染料,并且還種植了藍草,。能染出各種不同的青藍色,,種茜草和紫草專染紅、紫諸色,。

歷史上稱周公制禮,,衣分等級和不同用場,就是其中一項看得十分重要的事情,。衣服日益寬大,,穿的人也日益增多,并且當成一種新的制度看待,。等級分明大致是從西周開始,。統(tǒng)治者當時除大量占有奴隸外,還向所有平民征稅,。成丁人口每年必貢布二疋和一定糧食,,布疋織得不合規(guī)格的不許出賣也不能納稅,聚斂日多,,才能穿上寬袍大袖的衣服坐而論道,。

帝王和大臣,為表示尊貴和威嚴,,祭天禮地和婚喪大事,,袍服必更加莊嚴且照需要分別不同顏色。有些文獻還提起過,,天子出行也得按時令定方向,。穿上不同顏色衣服,備上相當顏色車馬,,一切都得相互配合,。皮毛衣服也按等級穿,,不能逾越制度。即或是獵戶獵得的珍貴狐,、獺,、貂鼠,也得全部貢獻給統(tǒng)治者,。私下不許隨便使用或出賣,。

照周代制度,七十歲以上老百姓,,可以穿絲綢和吃肉,,但是能照制度得到好處的人事實不會多。至于一般百姓,,自然還是只能穿本色麻布或粗毛布衣服,,極貧困的就只好穿那種草編的"牛衣"了。

衣到西周以后變動雖大,,有些方面卻不大,。比如作戰(zhàn)時武將頭上戴的銅盔。從商到戰(zhàn)國,,就相差不多,。甲的品種已加多了些,有犀甲,、合甲,、練甲,后來還發(fā)明了鐵甲,。最講究貴重的是犀甲,,用犀牛皮做成,上面用彩漆畫出種種花紋,。因為兼并戰(zhàn)爭越來越多,兵器也越來越精利,,且有新兵器劍和弩機出現(xiàn),。甲不堅實就不抵用,"堅甲利兵"的話就由此而來,。矛既十分鋒利,,盾也非常結實。

西周 銅盔

照周初制度,,當時把全國分劃成許許多多大小不等的邦國,。每一個地方設一統(tǒng)治者,用三種特殊身份的人去擔任:一是王族子弟,。如召伯封于燕,、周公父子封于魯,;二是有功于國家的大臣。如姜尚封于齊,、熊繹封于楚,;三是前代王朝子孫。

這些人赴任時,,除了照例可得許多奴隸,,還可得一些美麗的玉器。一份精美講究的青銅祭器和日用飲食器,,以及一些專做壓迫人民工具的青銅兵器,,用壯觀瞻的車馬旗幟,另外就是那份代表階級身份的華美文繡絲綢衣服,。雖然事隔兩千多年,,好些東西近年都被挖出來了,有的還保存得十分完整,。絲綢衣服容易腐朽,。因之這方面知識也不夠全面。但是由于稍晚一些已流行用陶,、木作俑代替生人殉葬,,在其他材料中還保存不少形象資料,加以綜合分析,,比較真實情形,。就慢慢地逐漸明白了。

      02

春秋戰(zhàn)國:一個服飾最講究的時代

衣服發(fā)展和社會制度有密切聯(lián)系,,也反映了生產發(fā)展,。衣服日益講究,數量又加多,,是和社會生產發(fā)展相適應的,。比如商代能穿絲綢衣服的,究竟還是少數,,到西周情形便不同了,。成王及周公個人,不一定比紂王穿著更奢侈,,但是各地大小邦國封君,,穿衣打扮卻都有了種種不同排場。地方條件較好的,,無疑更容易把衣服,、帷帳、茵褥,做得格外華麗精美,。

到春秋戰(zhàn)國時,,政權下移,周王室已等于虛設,,且窮得無以復加,。然后五霸七雄,各自發(fā)展生產,,冶銅鐵,,修水利。平時重商品流通,,戰(zhàn)時兼并弱小,,掠奪財富,對大量技術工人的掠奪占有,。更促進了工藝技巧的提高,,他們彼此在備方面技術的競爭。反映到上層階級的起居服用上,,也格外顯明,。

服裝最講究的時代是春秋戰(zhàn)國。不僅統(tǒng)治者本人常常一身華服,,即從臣客卿也是穿珠履,,腰佩金玉,出入高車駟馬,。因為儒家說玉有七種品德,,都是做人不可少的,于是"君子無故玉不去身"的說法,,影響到社會各方面,,貴族不論男女,經常必佩帶上幾件美麗雕玉,。

劍是當時的新兵器,,貴族為表示武勇,兼用自衛(wèi),,又必佩帶一把鑲金嵌玉的玉具劍,。當時還流行使用帶鉤,于是又用各種不同貴重材料,,做成各種不同樣子。有的用鐵鑲金嵌玉,,有的用銀鑲玉嵌五彩玻璃珠,,彼此爭巧,日新月異,。即或是打仗用的兵器,,新出現(xiàn)的劍和發(fā)展中的戈矛,,上面也多用細金銀絲鑲嵌成各種精美花紋和鳥獸形文字,盾牌也畫上五彩云龍鳳,,并鑲金鏤銀,。

男子頭上戴的冠,更是件引入注目的東西,,精細的用輕紗薄如蟬翼,。華美的用金玉,有的還高高得如一個燈臺,。愛國詩人屈原,,文章就提起過這種奇服和高冠。鞋子用小鹿皮,、絲綢或細草編成,。底子有硬有軟,貴重的還鑲珠嵌玉在上面,。冬天穿皮衣極重白狐裘,,又輕又暖,價重干金,。女子中還有用白孤皮鑲在袖口衣緣做出鋒,,顯得十分美觀。

社會風氣且常隨有權力人物愛好轉移,,如齊桓公好衣紫,。國人有時就全身紫衣。楚王愛細腰,,許多宮女因此餓死,,其他邦國也彼此效法,女子腰部多扎得細細的,。

女人頭上裝扮花樣更多變化,。楚國流行梳辮子,多在中部做兩個環(huán),,再把余發(fā)下垂,。髻子也有好些種,有梳成喜鵲尾式,,有做元寶式的,。女人也戴帽子,和個橢圓杯子差不多,。有的又垂發(fā)在耳旁,,卷成如蝎子尾式。女孩子多梳雙小辮,穿齊膝短衣,,下緣做成裥褶,。

成年婦女已多戴金銀戒指,并在臉頰旁點一簇三角形胭脂,。照古文獻記載,。原都是周代宮廷一種制度,金銀環(huán)表示有無懷孕,,胭脂記載月經日期,,可一望而知,大致到了戰(zhàn)國已成一般裝飾,。本來作用就慢慢失去了,。

衣服的材料越來越精細。名目也因之繁多,,河南襄邑出的花錦,,山東齊魯出的冰紈、文繡,、綺,、縞等更是風行全國,有極好市場,;和普通絹帛比價.已超過二十多倍,。南方吳越出的細麻布,北方燕國生產的氈裘毛布,。西域胡族做的細毛花魘異常精美.價值極高,。楚國并且可能有了印花綢子生產,但最講究的衣被材料.仍還是華美刺繡和織錦,。

沈從文:中國古代穿衣時尚指南

衣服有許多不同式樣,,有的雖大袖寬袍.還不至于過分拖沓。若干地區(qū)還流行水袖長衣.仍舊還有下緣,,長才齊膝,,頭戴平頂帽子。腰系絲帶和商代人相差不多情形,。

最通常的衣服是在楚墓中發(fā)現(xiàn)的三種式樣,。其中一種用纏繞方式穿上,再縛根寬寬腰帶.式樣較古,。衣邊多較寬,,且用錦類做緣,和記載上說的"錦為緣"相合,,大致因此才不至于使過薄的衣料妨礙行動,。這種式樣,,漢代人還有應用。又一種袖大及膝,,超過比例,穿起來顯得格外莊嚴的,,可能屬于特定禮服類,。奏樂人有戴風兜帽的,舞人已穿著長及數尺的袖子,。打獵人衣褲多扎得緊緊的,,才便于在叢林草澤中活動。中原區(qū)山西河南所得細刻花紋銅器上又常發(fā)現(xiàn)一種戴鴟角鵲尾冠著小袖長裙衣,、下裳做成斜下襞折式樣的,。

       03

“胡服”對中華傳統(tǒng)服飾的影響

河南洛陽還出土過一個玉佩,上面精雕二舞女袖子長長的,,腰身扎得極細,,發(fā)下垂齊肩,略略上卷,,大致是當時的燕趙佳人典型式樣,。山西出土的陶范上則有穿齊膝花衣戴平頂幗,腰間系一絲絳,,打個連環(huán)扣,。帶頭還綴兩個小絨球的,男女都穿,。河南也發(fā)現(xiàn)這種裝束大同小異的人形,,且一般說是受"胡服"影響。

戰(zhàn)國帛畫《人物御龍圖》(湖南省博物館藏)

事實上還值得進一步研究,。歷史上常說起趙武靈王胡服騎射影響到趙國當時軍事組織和后來人生活都極大,。主要影響還是"騎射"。輕騎銳進和短兵相接.才變更了傳統(tǒng)用戰(zhàn)車為主力的作戰(zhàn)方法,。至于"胡服"究竟是個什么樣子,?過去難說清楚。一說貂服即胡服,,這不像是多數人能穿的,,試從同時或稍后有關材料看,衣服主要特征,,原來也是齊膝長短,,卻是古已有之。大致由于周代幾百年來社會習慣,,上層分子,,已把穿長衣當成制度,,只有奴隸或其他勞動人民才穿短衣,為便于實用,,趙王創(chuàng)始改變衣服齊膝而止和騎射聯(lián)系,,史官一書,使成一件大事了,。

胡服當然還有些其他特征,。腰間皮帶用個鉤子固定,頭上多一頂尖尖的皮或氈帽子,,因為和個餛飩一樣,。后來人叫作"渾脫帽",不僅漢代胡人戴它,,直到唐代的西域諸胡族也還歡喜戴它,。中國婦女唐初喜著胡裝。因此,,這種帽子還以種種不同裝飾而出現(xiàn)于初唐到開元天寶間,,相傳張萱畫的武則天像,就戴上那么一個帽子,。晚唐蕃鎮(zhèn)時代,,裴度被刺也因戴上這種氈帽幸而不死。漢代石刻也發(fā)現(xiàn)這種帽形,,近年我們還在西北挖出幾頂漢代實物,,證明確是胡服特點之一。

衣裝有個進一步新的變化,,新的統(tǒng)一規(guī)格,。是由秦漢起始。從幾點大處說來,,王公貴族因為多取法劉邦平素所喜愛的一種把前梁高高聳起向后如一斜橋的冠式.于是成了標準官帽三梁,、五梁作為等級區(qū)分。此外不論男女,,有官爵的腰帶旁必須懸掛一條丈多長摺成兩疊彩色不同的組綬,。女子頰旁那簇三角形胭脂已不再發(fā)現(xiàn),梳辮子的也有改成一環(huán)的,。許多方面都已成定型,。

照文獻說因為限制商人,做經紀的穿鞋還必須左右不同色,??墒且幻嬗蟹N種規(guī)章制度,對商人,、奴婢限制特別大,,另一方面卻由于生產發(fā)展影響,。過不到四十年,商人抬頭,。不僅打破了一切限制,,穿戴得和王公差不多,即其奴婢也穿起錦繡來了,。情形自然顯得較為復雜,,說它時就不易從簡單概括得到比較明確印象了。

唯復雜中,,還有些規(guī)律為我們掌握住了的。即漢代高級錦繡花紋,,主要不過十來種,。主題圖案,不外從兩個方面得來,。一是神仙思想的反映,,二是現(xiàn)實享樂行為的反映,因此總不外山云繚繞中奇禽異獸的奔馳,。上織文字"登高明望四海"的,,大致和秦始皇漢武帝登泰山封禪必有較多聯(lián)系,"長樂明光"則代表宮殿名稱,。這些材料多發(fā)現(xiàn)于西北,,新疆、甘肅和東北,、蒙古及朝鮮,,并由此得知,當時長安織室或齊地三服官年費巨萬數額大量生產供賞賜臣下,,并大量外輸的高級絲綢,,多是這種樣子。

西漢 “信期繡”羅綺錦袍(湖南省博物館藏)

這些都是過去千年讀書人不容易明白的,,由于近年大量實物和比較材料的不斷出土,,試用真實文物和文獻相互結合加以綜合分析,逐漸才明白的,,更新的發(fā)現(xiàn)無疑將進一步充實豐富我們這方面知識,,并改正部分推想的錯誤。

一九六二年六月二十五日寫

本文節(jié)選自

《古人的文化》

作者:沈從文 出版社: 中華書局 出版年: 2014-8
                               編輯:紅研


好消息2021全國素質教育新課堂教研成果評選開始了,,主要有論文,、課件、微課教案評選等,。同時開展第十正心杯全國校園科幻寫作繪畫大賽,。主辦單位:《山西科技報·今日文教》編輯部,、中國中小學教育藝術教與學研究中心、《作家報社》,、北京正念正心國學文化研究院,、中華文教網等。咨詢電話,;010-89456159 微信:15011204522  QQ1062421792

沈從文:中國古代穿衣時尚指南

 

免責聲明:

1,、本網內容凡注明"來源:315記者攝影家網"的所有文字,、圖片和音視頻資料,版權均屬315記者攝影家網所有,,轉載,、下載須通知本網授權,不得商用,,在轉載時必須注明"稿件來源:315記者攝影家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2,、本文系本網編輯轉載,,轉載出于研究學習之目的,為北京正念正心國學文化研究院藝術學研究,、宗教學研究,、教育學研究、文學研究,、新聞學與傳播學研究,、考古學研究的研究員研究學習,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3,、如涉及作品、圖片等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請作者看到后一周內來電或來函聯(lián)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