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牢“中國飯碗”,!探秘“大國糧倉”,!

  來源:央視財經,,中國青年網2021-07-02
打印本文
核心提示:糧食安全是國家安全的重要基礎,解決占世界五分之一人口的吃飯問題,,是中國的頭等大事,如何才能牢牢把握住糧食安全主動權,端牢14億國人的飯碗呢,?中儲糧實現網上賣糧安全

糧食安全是國家安全的重要基礎,,解決占世界五分之一人口的吃飯問題,是中國的頭等大事,,如何才能牢牢把握住糧食安全主動權,,端牢14億國人的飯碗呢?

  中儲糧實現網上賣糧

  安全,、透明,、當天可到賬

  六月初,河南南陽的氣溫高達36℃,,正是小麥收割的最好時節(jié),,種糧大戶肖蘇陽正在搶收自己承包的一萬多畝小麥,兩天時間就已經攢了幾十噸的小麥,,他挑出過篩去過雜質的優(yōu)質小麥,,準備裝車賣糧。

  通過中國儲備糧管理集團有限公司自主開發(fā)的售糧預約App“惠三農”,,肖蘇陽足不出戶就可以自主選擇賣糧時間和賣糧地點,,解決了農民售糧最后一公里的難題。 

  現在,,每個售糧農戶來到中央儲備糧庫賣糧都要通過“一卡通”的智能出入庫系統(tǒng),,售糧人在入庫時辦理一張IC卡,通過這一張卡完成從收購入庫登記,、扦取樣品,、質量檢驗、檢斤,、入倉,、結算、資金支付等各環(huán)節(jié)業(yè)務,。

  從產地到庫區(qū),,實現糧食收購全過程在同一個公開透明、責任可追溯的信息平臺上規(guī)范運行,。

  目前,,“惠三農”App已與中儲糧“一卡通”收購系統(tǒng)實現全面對接,不僅可以讓農戶可以更為快捷,、安心地售糧,,還能提供各種收購政策、產銷對接和市場信息,。

  糧食儲存有新科技,,玉米三年不變質

  中央儲備糧,,作為國家糧食安全的重要戰(zhàn)略物資,由中國儲備糧管理集團有限公司進行垂直管理,。目前,,中國糧食倉儲容量已經超過6億噸,小麥和稻谷的庫存量,,能夠滿足全國一年以上的市場消費需求,,其中,中儲糧的總倉容,、罐容就超過1億噸,,是名副其實的“大國糧倉”。

  然而,,糧食入庫以后,,儲存期長達好幾年,如何才能做到“綠色,、生態(tài),、智能、高效”地儲糧,,成為事關糧食安全的另一大關鍵,。

  中央儲備糧南陽直屬庫存放小麥的糧庫里,一眼望去,,仿佛只是鋪了薄薄的一層,,但實際上深度有6米,存儲總量達到5200多噸,。

  為保證糧情穩(wěn)定,,必須要根據溫度和天氣的變化給糧庫通風,以前需要每一位保管員手動開窗,,現在智能通風系統(tǒng),,可以根據預設溫度值遠程自動通風,相比傳統(tǒng)手動通風,,不僅效率提高4倍以上,,還可以將糧食水分保持在最佳狀態(tài)。

  糧食保管最主要的就是監(jiān)測糧溫,,溫度是反映糧情的晴雨表?,F在,監(jiān)測糧溫有了一個強大的“幫手”——測溫電纜,。

  每個糧倉裝滿后,都要通過儀器設備將這些電子測溫電纜平均鋪設在糧堆中間,,每根電纜上分別有4個測溫點,,根據糧庫的倉容大小,,每個糧倉至少分布著240個以上的電子測溫點,形成全覆蓋的立體檢測網絡,,可以在電腦上實時監(jiān)測溫度變化,。

  另一邊,庫倉儲科科長許建雙正帶著工人們對倉房進行改造,,他要確保在盛夏到來之前,,糧庫里的玉米糧倉都能使用上一種可以讓糧食品質延長保存科技——內環(huán)流。

  內環(huán)流是中儲糧自主創(chuàng)新研發(fā)的一種利用糧堆自身冷源輸送到糧倉內進行循環(huán)來控制溫度的低溫儲糧技術,,可使平均糧溫常年保持在25℃以下,。

  這一技術讓糧食成了自己的綠色空調,不僅能夠有效控制書虱等儲糧有害生物的生長繁育,、延緩儲糧品質變化,,而且還降低了儲糧成本。

  我國南方氣候炎熱潮濕,,因此,,對南方而言,如何因地制宜,,防止害蟲,,抑制微生物,歷來是保障儲糧安全的關鍵所在,。從2007年開始,,中儲糧成都儲藏研究院就聯(lián)合其它專業(yè)機構啟動了氮氣氣調儲糧技術的研發(fā),歷經五年終于取得成功,。

  在傳統(tǒng)的平房倉內,,工作人員需先將一層薄膜覆蓋在糧食上,再進行充氮,。而在密閉性更好的淺圓倉內,,則只需要通過智能系統(tǒng),關閉各個倉門,,打開充氮開關,。不過十幾分鐘的時間,便能通過電腦看到,,倉內氮氣值迅速升到98%以上,。

  通過降低空氣中的氧氣濃度,從而抑制害蟲和微生物的呼吸,,消除害蟲,,實現綠色儲糧。目前,,我國南方糧儲庫已基本實現使氮氣控制系統(tǒng)全覆蓋,。

  而除了消除蟲害,,低溫控制的訴求在南方也比北方更為迫切,但因氣候不同,,技術途徑也有所不同,。在“十三五”期間,中儲糧集團公司就已在南方6個省份直屬糧庫進行了試點,,實現準低溫儲糧,,并計劃于“十四五”期間,在南方9個省份擴大試點,,力爭到2025年實現南方地區(qū)政策儲備稻谷低溫儲糧全覆蓋,。

  通過對2018年入庫和2021年年初入庫的玉米進行比對,經過低溫控溫技術,,存儲近三年后的玉米品質依然達標,。

  藏糧于技,筑牢糧食安全“壓艙石”,。如今,,中儲糧已基本形成北方以低溫(準低溫)儲糧為主、南方以控溫和氣調儲糧為主的儲糧技術體系,,中央儲備糧科技儲糧覆蓋率超過98%,,綜合儲存損耗率也從2%以上降至1%以內。

  把遍布全國的強大儲存體系統(tǒng)一起來的,,是強大的智能化集成控制平臺,,它全面覆蓋了中儲糧900多家直屬庫和分庫;432萬個糧情傳感器,、81158個高精度監(jiān)控探頭,,共同織就了一張全球糧食倉儲行業(yè)最大的物聯(lián)網。

  關鍵時刻,,看中儲糧“定海神針”

  2020年新春伊始,,新冠肺炎疫情暴發(fā),湖北武漢作為中國疫情防控的主戰(zhàn)場,,1月23日宣布“封城”,,這座千萬人口的大城市瞬間摁下了“暫停鍵”。在糧食物流受阻的情況下,,糧食加工企業(yè)相繼出現原糧告急,。

  如果市場出現斷糧,肯定會造成老百姓的恐慌情緒,。在這緊急關頭,,糧食加工企業(yè)們第一時間想到了向中儲糧求助,希望能利用儲備糧輪換機制,,得到糧食供應,。

  和動用中央儲備糧需要國務院批準不同,,儲備糧輪換企業(yè)就能拍板。然而,,儲備糧輪換購買方要通過網上申請、權證審批,、系統(tǒng)提報,、網上拍賣公示、達成協(xié)議簽訂合同等,,一系列程序走完至少需要7天的時間,,但這一次,疫情就是命令,。

  在2020年的疫情期間,,中央儲備糧武漢直屬庫累計向市場投放中央事權糧食14萬噸,并且很多原糧都低于市場價格,。

  半小時觀察:手里有糧 心中不慌

  這些年,,我國農業(yè)連年豐收,糧食儲備充裕,,已連續(xù)六年穩(wěn)定在1.3萬億斤以上,,口糧安全絕對有保障,但是各種損耗也在“吃掉”增收糧,,這就要求我們必須藏糧于地,、藏糧于技,讓農民用最好的技術種出最好的糧食,,也讓最先進的技術降低損耗率,,確保糧食“顆粒歸倉”。惟有豐年顆粒歸倉,、不忘饑饉,,方可有備無患、心中不慌,,正所謂“倉廩實,、天下安”。

(編輯:映雪)


端牢“中國飯碗”,!探秘“大國糧倉”,!

 
[責任編輯: 315xwsy_susan]

免責聲明:

1,、本網內容凡注明"來源:315記者攝影家網"的所有文字、圖片和音視頻資料,,版權均屬315記者攝影家網所有,,轉載,、下載須通知本網授權,不得商用,,在轉載時必須注明"稿件來源:315記者攝影家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2,、本文系本網編輯轉載,,轉載出于研究學習之目的,為北京正念正心國學文化研究院藝術學研究,、宗教學研究,、教育學研究、文學研究,、新聞學與傳播學研究,、考古學研究的研究員研究學習,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3,、如涉及作品、圖片等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請作者看到后一周內來電或來函聯(lián)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