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車消費日益普遍,同時,,汽車消費糾紛也成為易發(fā)問題,。據北京市第二中級人民法院統(tǒng)計,2018年至2020年,,該院審結的涉機動車交易糾紛案件中,,汽車消費類案件占七成。
辦案法官介紹,,其中,,“約定高配,交付低配”的情況,,在汽車消費類糾紛案件中比較常見,。例如,在一個案例中,消費者與一家汽車銷售公司簽訂了合同,,約定購買一輛價格13.83萬元的新能源汽車,。宣傳彩頁顯示該車輛續(xù)航里程為501公里。消費者提車后卻發(fā)現,,車輛證明文件上標注的實際續(xù)航里程是476公里,。
電動汽車續(xù)航里程是衡量車輛價值的一項重要指標,也是消費者購買時考慮的一個重要因素,。消費者認為這家汽車銷售公司的做法是虛假宣傳,,于是到法院起訴該公司。法院經審理認為,,汽車銷售公司在沒有充分告知消費者的情況下,,交付了低于雙方約定配置的車輛,違反了合同約定,。
汽車消費類案件的審理周期一般長于其他消費者權益案件,。辦案法官介紹,汽車消費具有產品價值高,、技術作業(yè)復雜,、交易手續(xù)環(huán)節(jié)多、售后服務周期長等特點,,加之生產者,、銷售者、消費者之間信息不對稱,,消費者往往處于弱勢地位,。比如,購車合同是消費者主張權利的重要依據,。然而,,在汽車消費中消費者往往不具備足夠的專業(yè)知識、購車經驗和法律意識,,難以有效辨別合同條款中對自己不利的相關約定,。
對于涉及車輛質量的案件,法官指出,,此類案件相比純粹的買賣合同糾紛來說要復雜得多,,因為涉及技術因素往往需要鑒定、檢測來判斷問題所在,。消費者維權過程中,,無論是證據采集還是鑒定認證、責任判定等方面,,往往耗時較長,,這對于維權者來說,,既費時又費力。
法院調研還發(fā)現,,在二手車市場,,車輛來源不明、權屬不清,、涉案車輛信息未如實告知買家等問題往往變成消費陷阱,。
據了解,近三年來,,北京二中院審理的二手車交易案件中,,因車輛權屬產生糾紛的占45%。民法典規(guī)定,,機動車的所有權從交付時就發(fā)生轉讓,。只是未經登記不能售予第三人,車輛真實的權利人與登記的權利人常常不一致,,這導致二手車在多次流轉中非常容易發(fā)生權屬糾紛,。
二手車一旦發(fā)生權屬糾紛,,消費者將無法使用車輛,。因此,法官提醒,,消費者購買二手車時,,除了要關注車輛質量和外觀,還應當注意審查車輛權屬,,仔細查驗車輛的相關證明,、權利憑證,盡量避免購買多次轉讓,、權屬不清的車輛,。
眾多案例提醒消費者,必須關注汽車消費風險,。首先,,要擦亮雙眼,通過正規(guī)渠道購車,。法官建議,,消費者在對車輛進行精挑細選的同時,還應留存車輛購買,、使用過程中的重要證據,。對于銷售者作出的承諾,需要在書面合同中予以明確,,對于自身特別關注的具體問題,,更應明確約定。
法官建議,應對二手車交易市場加強監(jiān)管,,出現糾紛后先協調解決,。相關部門應制定統(tǒng)一的標準合同文本,進一步明確行業(yè)標準并加強監(jiān)管,,規(guī)范市場行為,,為消費者查詢提供便利,讓汽車消費更放心,。
(編輯:映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