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海法師主持升國旗儀式)
法不孤起,,仗境方生;道不虛行,,遇緣即應(yīng),;今逢盛世,國泰民安,,社會和諧,,佛法興隆,為秉承師尊之遺教,,廣大如來之法相為十方眾生廣植福田之勝緣,,恰逢農(nóng)歷八月十五日,既是舉國歡慶的國慶節(jié),,也是中國傳統(tǒng)佳節(jié)——中秋節(jié),,值此佳節(jié)良辰,江西省于都縣飛云寺為紀(jì)念世界堪輿鼻祖楊救貧結(jié)緣飛云寺,,2020年10月1日,,新建楊公殿及地藏殿開光,祈福法會,,祈請諸佛菩薩加持垂護(hù),,祈福中華、風(fēng)調(diào)雨順,,國泰民安,、天地祥和。
飛云寺,,始建于唐朝時期,,舊稱“黃沙峒”、原名“黃禪寺”,,座落在梅江河畔,,江西省贛州市于都縣車溪鄉(xiāng)同輝村境內(nèi)的車頭嶂人形崠背半山腰,來龍綿長,,重巒疊嶂連綿起伏,,氣勢磅礴,滔滔梅江水宛若玉帶自西向東,,從寺前山腳下的寒信峽蜿蜒而去,,寺院坐西南朝東北,立未山丑兼坤艮,,左亥壬方進(jìn)氣,,右走卯口,離縣城38.2公里,,此嶂崠脈四周約十公里,,這里山水宜人,,環(huán)境幽靜,樹木蔥綠茂密,,翠竹挺拔清秀,,風(fēng)景秀美滿山野,氣候涼爽宜人,,今當(dāng)?shù)厝私小败囶^嶂”,、“飛云山”。
據(jù)興國三僚史料記載:楊筠松,,四十五歲,,因巢之亂,攜秘籍棄職離開京都云游天下,,唐僖宗中和五年(公元885年)三月,,楊筠松(救貧)至虔州(今贛州)行于都縣黃金鄉(xiāng)崇賢里(今車溪鄉(xiāng)),長居在環(huán)境優(yōu)美,,生活方便的崇賢里黃禪寺,,創(chuàng)立“贛派”地理文化之作。又據(jù)三僚史料記載:三僚開基祖曾公文辿,,祖籍于都縣曲洋(今葛坳鄉(xiāng))小源村,,兄弟三人,文辿排行第二,,自幼習(xí)讀詩書,,曾隱居在黃禪寺,一晚,,曾公早早入睡,,睡夢中曾公路遇驚險,驚嚇之余切,,發(fā)現(xiàn)自己有彩霞護(hù)體,,安然度過險關(guān),夢醒,,曾公文辿喜不自勝,,果不其然,次日,,楊公筠松(救貧)云游至此,,曾文辿見楊公氣度不凡,隨上前與之交談,,唔談中,曾文辿被楊筠松非凡的風(fēng)水學(xué)識所傾倒,,執(zhí)意要拜楊公為師,,楊公見曾文辿誠心誠意,,又頗有天賦,最終答應(yīng)了他的請求,,于是曾文辿便成了楊公的首徒,。后又收劉江東(今于都葛坳鄉(xiāng)上腦人)為二弟子,從此,,三人同居黃禪寺,,成為楊筠松(救貧)寓居于都的落腳點。
(飛云寺大殿的三寶)
楊筠松(救貧)對兩位弟子口授傳藝,,他們各有所長,,劉江東不著文字,僅留口訣,,執(zhí)簡扼要,,子孫傳之。曾文辿善于記錄,,歷史上遺留下來托名楊筠松(救貧)的著作,,均是楊筠松(救貧)去世后曾文辿代筆撰寫而成。在《四庫全書》中收藏的《撼龍經(jīng)》,、《疑龍經(jīng)》,,是由楊筠松(救貧)口授曾文辿撰寫的唯一遺作,崇賢里(車溪鄉(xiāng))黃禪寺也就成為楊筠松(救貧)“地理文化”的創(chuàng)立地和發(fā)表地,。
南宋紹興三年(1133年),,抗金民族英雄武安軍承宣使岳飛攜其子岳云來于都“征剿”彭友領(lǐng)導(dǎo)的農(nóng)民起義而駐扎于此,岳帥視寺周景觀,,層巒疊嶂,,連綿起伏,一江碧水如玉帶在寒信峽口蜿蜒盤旋而去,,當(dāng)時“岳帥穿紫竹喜蓮花洞中見佛祖菩薩”,,欣然揮毫潑墨,題名“飛云寺”,,此后岳飛所題的寺院名“飛云寺”墨寶,,一直沿用至今。
后傳曰,,“清乾隆游梅江,,住在寺院山下寒信峽夜宿船上,聞飛云寺里擬仙人擊鼓”,,該年間寺里常居住一百多比丘,、比丘尼、沙彌,、沙彌尼和居士,,寺上香火旺盛,,十方信士朝拜川流不息,人山人海,。
(飛云寺主持印智法師在擊鐘)
飛云寺門朝九九八十秀的梅江水,,佳言紫水東來,寺背面山峻陡峭,,四面森林繁茂嚴(yán)叢,,每當(dāng)騰云起霧之日,飛云寺其似“小廬山”,、“仙人寺”與“天堂寺”之稱,。這里名勝古跡甚多,周邊有馬鞍山,、大金盆,、小金盆、大小人形崠各一座,,寺東面有楊救貧地理仙師之墓地,,仙師擇建的雄偉的楊公祠,特為紀(jì)念他而建,,寺山腳下梅江川流的寒信峽潭,,潭中水清碧綠,群魚串上游下,,綠水向上川,,洪水往下流,峽潭兩旁峻山倒映,,格外耀眼,,可謂是群賢畢至,人杰地靈,,青山綠水,,人聲鼎沸,香火旺盛……
(飛云寺大殿門口升國旗)
寺中還有曾經(jīng)唐朝之期留下來的“出米洞”,、“騰云石”等舊跡,。飛云寺流傳有“騰云石”的美麗傳說故事,相傳與于都縣寬田上堡,、高龍交界的天園山寺,,還有于都縣沙心鄉(xiāng)、瑞金市九堡鎮(zhèn)交界的銅寶山寺(原名:銅寶嶂),,這三座寺廟祖?zhèn)鞣}同根相連,,每逢三座寺廟做大型法會時,三座寺廟的僧人互相幫忙,特別是飛云寺臺桌碗筷不夠時,,寺院的師父便乘坐“騰云石”去其它兩座寺廟里搬運過來借用,。突然有一次,“騰云石”在寺院上空飛來飛去搬運物資之時,,被寺院山腳下正在農(nóng)田里干活的人們看到,大家好奇的互相指著“騰云石”喊叫,,“天上飛石頭,,天上飛石頭”,后來被人一指叫,,騰云石破,。
(飛云寺主持印智法師放生前在灑凈)
“騰云石”傳說故事例二:相傳在某個朝代,寺院二師徒在一起常住,,相傳沙彌徒弟道行高,,平時每天堅持在寺院大殿里靜坐禪修三支香(早板香6:30~7:00、午板香12:00~13:00,、養(yǎng)息香18:30~20:00),。每當(dāng)寺院需購買物資之時,都要步行到方圓幾十公里之外的圩塘上,,方丈和尚每次都在午板香之時,,找他徒弟出行購物,每次購買回來,,都準(zhǔn)時在半支香時間回來,,上圩路途那么遙遠(yuǎn),一面走路至少兩三個小時,,來回五六個小時到寺院,,連方丈和尚心里產(chǎn)生質(zhì)疑。從此,,每次安排沙彌去外出購物時,,方丈和尚就會藏起來觀察沙彌離寺,突然有一次,,方丈和尚看到沙彌乘坐“騰云石”駕霧外出的時候,,都會留下一雙羅漢鞋在地上,被方丈和尚知道此事之后,,方丈和尚也偷偷摸摸坐在“騰云石”上,,無論他怎么坐,都駕霧不起來,,這樣一來,,師徒之間產(chǎn)生怨言,從此方丈和尚等沙彌乘坐“騰云石”時,就把沙彌的羅漢鞋偷去一只,,這樣一愣,,“騰云石”在駕霧半空之時降落下來,從此再也不會騰云駕霧了,,留給一代代群眾從古至今對“騰云石”神奇向往的佳話,。
(飛云寺主持印智法師放生儀式)
寺院里的“出米洞”,相傳在唐朝之期,,每天寺院里有多少香客,,就會出多少米來供應(yīng),曾經(jīng)有一次,,典座師父平時稱心性急,,看到“出米洞”的米出的太慢,等的厭煩,,想方設(shè)法,,用手搞大點,米出的快點,,沒想到這一招,,反而出了三天三夜的礱糠,從此后再沒米出來,,給當(dāng)?shù)厝藗兞粝逻@個神奇的“出米洞”石,,一直留傳至今。
寺鄰近處還有石象,、石獅,、下山龜、上山鳥,、五蛇出洞……真是五谷豐登,,魚米之鄉(xiāng),地大物博,;也是出家僧人修行,,弘法利生,信教群眾觀光旅游的好場所,。
(印智法師與會海法師,,法佐法師一起拈香)
近年來,廣大信教群眾施舍樂捐,,重修佛寺一座,,新建公路四里,新建住房五間,,高山引泉水至寺喝用數(shù)里之長,。目前己正在從寺院到寒信梅江水岸又修一條近2公里公路,并與防山防火災(zāi)的防火道為兩用,二條公路與寺形成“人”字形,,直通寺院,。
(會海法師主持為地藏菩薩開光)
飛云寺為了更好傳播佛教文化,挖掘楊救貧的孝悌文化,,把千年古寺建設(shè)成為符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愛國,,愛教的,佛教道場,,飛云寺理事會與2020年8月份就從深圳聘請釋印智法師為飛云寺主持,,印智法師晉院后,嚴(yán)格遵照國家宗教制度,,完善飛云寺相關(guān)手續(xù),并殫精竭慮地開展寺廟建設(shè),,在短短二個月的時間里,,修路,挖井,,重新安裝上山電纜,,新建地藏殿,楊公殿,,停車場等,,并與飛云寺理事會一起開始為漏水的三寶殿翻新屋頂進(jìn)行募捐等工作,今因緣俱足,,六時吉祥,,信眾踴躍,開光法會順利進(jìn)行,。
(楊公殿開光前灑凈)
法會議程:
第一:印智法師率領(lǐng)眾弟子及信眾唱國歌,,升國旗。
第二:上會下海大和尚及印智法師率領(lǐng)眾弟子8:30分在梅江河放生,。
第三:10:蒞臨法會的相關(guān)領(lǐng)導(dǎo)講話,。
第四:由上會下海大和尚以及印智法師主持開光法會,為世界和平,,國泰民安,,息災(zāi)祈福,祈愿,,人人平安,,健康。
第五:開光法會圓滿,。
江西省于都車溪鄉(xiāng)飛云寺主持印智法師電話號碼:15013826813
(供稿:鄧建人)
(編輯:鑫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