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魯隱公元年(公元前722年)一直寫到魯哀公14年(公元前481年),,人們把這段歷史稱之為春秋時期,。有人說,之所以叫“春秋”,,是因為孔子寫了本名為《春秋》的書,。
現(xiàn)在我們說的春秋時期,,的確與孔子的《春秋》有很大的關系,。從時間段的確定,以及對春秋這段歷史的評述,,都與《春秋》有所關聯(lián),。不過,,這并未指明“春秋”一名與當時人們觀念變化之間的關系。
要知道,,春,、夏、秋,、冬在夏商周三代是天時的觀念,。四時的運行和變化,對古人來說,,體現(xiàn)著上天(上帝)的意志,,那是極其神圣的。而歷史是記人事的,,在三代一般稱為“史”“書”“典”,,但不可能稱為“春秋”?!按呵铩笔翘鞎r,、天條,怎么可以與人事混為一談呢,?
“三句話”
西周王朝滅亡后,,天道觀衰微,人道觀普遍得到提升,。老子不提天道而只提“道”,,實際上他講的“道”就是人道??浊鹨矎娬{(diào),,“子不語怪、力,、亂,、神”“敬鬼神而遠之”。鄭子產(chǎn)更是公然對天道觀叫板,,他的名言“天道遠,,人道邇”,公然說天道沒什么了不起的,,它與人們的生活離得遠著吶,!
正是在這種觀念大轉(zhuǎn)變的情況下,人們把反映天時的“春秋”嫁接到人事上,,還美其名為“以天時紀人事,,謂之春秋”。在此大背景下,我以為,,春秋時期可以用三句話來概括和解析:
第一句話:春秋是大戰(zhàn)亂時期,。
春秋初諸侯國140余國,到孔子周游列國時“面70余君”,,說明那時至少還有70多個國家,,而到了春秋結(jié)束時只有14、15國了,。200多年間,,見于史乘的大小戰(zhàn)爭有483次。不過,,有人細細統(tǒng)計說不止這個數(shù)字,,而是大約有1000次。孟子說的“春秋無義戰(zhàn)”,,基本上是對的,。
當時的春秋就是這樣一個大亂局,戰(zhàn)亂讓數(shù)百萬無辜百姓喪生,。根據(jù)各方面資料的綜合核算,,夏禹初(前21世紀)的人口是1355萬,治水成功后應有所增長,,當在1500萬人上下,。到周成王時(前11世紀)為1371萬人,周莊王時(前7世紀)只有1184萬人了,。由此可以推斷,,在三百年的戰(zhàn)亂中至少有上百萬人死于戰(zhàn)亂。
第二句話:春秋是承上啟下,、繼往開來的時期,。
這句話可以從三個維度來加以說明。
一是世界的維度,,這一時段在世界上被稱為“軸心時代”,。這是德國哲學家雅斯貝斯在《歷史的起源與目標》一書中,提出的一個新概念,。他認為,,公元前500年前后是“奠定人性精神基礎”的時代。東西方出了一大批大師級的人物,,東方有孔子,、老子等,西方有蘇格拉底,、柏拉圖等,。
二是中國五千年文明發(fā)展的維度,。五千年文明史,發(fā)展到公元前五世紀時,,剛巧走了兩千五百年,錢穆先生稱為“中華文明發(fā)展的半程期”,。他在《孔子傳》開頭有一段話:“孔子為中國歷史上第一大圣人,。在孔子以前,中國歷史文化當已有兩千五百年以上之積累,,而孔子集其大成,。在孔子以后,中國歷史文化復又有兩千五百年以上之演進,,而孔子開其新統(tǒng),。”這叫繼往開來,。
三是春秋時期本身的維度,,即春秋時期本身就體現(xiàn)了承上啟下的精神。從戰(zhàn)亂不斷到“彌兵”,,從政界混亂到季文子的“相三君而無私積”,,從普遍的無所作為到叔孫氏“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觀念的提出,,都說明春秋后期正在從消極走向積極。
第三句話:春秋是思想解放,、朝氣勃勃的時期,。
春秋時期的一個極為重大的文化現(xiàn)象是,“學在官府”局面的打破和“學術(shù)下移”局面的形成,?!皩W術(shù)下移”促成了“士”階層的形成。士就是讀書人,,《荀子·儒效》稱“彼學者,,行之曰士也”。學術(shù)一旦走向民間,,就會顯現(xiàn)出巨大的力量和生機,,而“春秋四圣”正是那個偉大時代的偉大產(chǎn)兒。
“四大圣”
在中華文化中,,智慧和道德都極高尚的人,,被稱為圣。春秋時期是個需要圣人并涌現(xiàn)圣人的偉大時代,。
一是“智圣”老子,。
老子的一生有三件事,一直被人津津樂道。第一件事是“老子師商容”,。商容對老子實行“不言之教”,。他張開嘴,讓老子看,,口中一顆牙都沒了,,老了,沒辦法的,。商容指了下自己的舌頭,,很好,而且伸縮自如,。商容說,,能教給你的就這些了。老子回去想了又想,,懂了——這就是“剛?cè)跞釓姟敝?,“剛”的東西看來很強,但長久不了,,像牙齒一樣,;“柔”的東西沒多少鋒芒,但久遠,,像舌頭一樣,。商容是教老子哲理的。第二件事是老子當“周守藏室之史”,。這是一個閑職,。魯迅甚至說,老子只是來圖書館當差的,。但不管怎樣,,老子在這幾十年間“居周久之,見周之衰,,乃遂去”,。第三件事是“出關”。說是出函谷關,,入秦了,;有的則說他隱居去了。
老子五千言,,歸結(jié)為三句話:順乎自然,、清心寡欲、腳踏實地,?!绊樅踝匀弧保涸诶献涌磥?,不管是大自然,還是人間世界,,都是個自然發(fā)展的過程,,人的作為必須順乎自然才行?!扒逍墓延保旱览砗芎唵?,欲一多,就破壞了“自然”,,結(jié)果也必然危害自身?!澳_踏實地”:老子主張“君子終日行”,,要求人們?nèi)バ械馈R话阏J為,,老子講虛無,,怎么會腳踏實地?其實錯了,。順乎自然與清心寡欲都是很高的境界,,需要腳踏實地才行。
二是“文圣”孔子,。
這里有兩句話值得引起重視,。一句話是“孔丘,圣人之后”,??鬃佑幸晃唤姓缚嫉钠呤雷妫o三世君,,可位愈尊愈謙恭有禮,,是歷史上極有名的“食粥上卿”。這對孔子一生有影響,。另一句話是“吾少也賤,,故多能”,《史記》則是說“貧且賤”,??鬃赢斶^倉庫管理員、會計出納,、牛羊飼養(yǎng)員,、吹吹打打的儒者及射擊手,而且因貧賤還受過季氏家臣的侮辱,。
但是,,孔子一生做了四件大事:一是30歲以后創(chuàng)辦私學,,這是最大的事??鬃诱f到底是位教書先生,,是“萬世師表”。二是50歲以后的出仕,,據(jù)說當過中都宰,,相當于首都的市長;當過司空,,相當于國土資源部長,;當過司寇,相當于司法部長,;出席過齊魯“夾谷之會”,,一直到55歲去魯周游。三是14年的周游列國,,從目的論角度講,,我把它定位在“追跡三代之禮”上。四是68歲后歸魯,,整理文獻,。四件事中,最有價值的是開創(chuàng)私學,,可以說畢終生之力而為之,。
孔子的教育思想有大的創(chuàng)新。他的“學習論”,,是創(chuàng)新,,在他之前沒有這一說法?!墩撜Z》的編纂者把“學而時習之,,不亦樂乎”放在首篇、首章,、首句,,是很有道理的??鬃痈嬖V人們,,做學問除了“學習”這個笨辦法之外,沒有任何捷徑可走,。
三是“武圣”孫子,。
孫子被稱為武圣,也有稱為兵圣的,。根據(jù)作戰(zhàn)經(jīng)驗,,孫武寫出了《孫子》十三篇,。曹操說:“吾觀兵書戰(zhàn)策多矣,孫武所著深矣,!”《孫子》現(xiàn)有書注二百多部,,版本四百多部,公認為“兵學圣典”“百世兵家之師”“世界古代第一兵書”,。二戰(zhàn)名將蒙哥馬利認為,,世界所有軍事院校都應把它列為必修課。
孫子的兵家思想有幾點值得注意:
一是“唯人是?!钡母拒娛滤枷?。孫子認為,戰(zhàn)爭是血淋淋的政治,,又是保護民眾的斗爭,。不只要保護征戰(zhàn)國的民眾,還要保護被征戰(zhàn)國的民眾,。通過宣傳,,通過實際的行動,,讓人民知道你是在保護他們,,那必然能鎖定勝局。
二是立足于戰(zhàn)略取勝的軍事思想,,包括“將為國之寶”的戰(zhàn)略思想,;天時、地利,、人和綜合考慮的戰(zhàn)略思想,;戰(zhàn)備宜足、戰(zhàn)事宜速的戰(zhàn)略思想,;避實就虛的戰(zhàn)略思想,;以逸待勞的戰(zhàn)略思想;“以治待亂,、以靜待嘩”的戰(zhàn)略思想,;化敵為友、同舟共濟的戰(zhàn)略思想,。美國軍事理論家柯林斯說,,孫子是古代軍人中第一個形成戰(zhàn)略思想的偉大人物。
三是提出“百戰(zhàn)百勝,,非善之善者也,;不戰(zhàn)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這個偉大的思想,。同時提出“兩手取勝”:一手是以戰(zhàn)取勝,,另一手是不戰(zhàn)而勝,。其中包括和平的手段、宣傳的手段,、文化的手段,、政治的手段、經(jīng)濟的手段,,以取勝于敵手,。
四是“民圣”墨子。
墨子被稱為平民圣人,,他的一生都在為民眾的利益奮斗,。墨子早年學的是儒學,后來發(fā)覺儒學有個明顯的弱點,,就是禮煩而靡財,,于是決計“背周道而用夏政”,以大禹的精神創(chuàng)立墨家,。他也與儒家一樣注重辦學,,學生達數(shù)千人,被后世人稱為當時的顯學,。
春秋時期,,戰(zhàn)爭頻頻,因此墨家的第一要務是非戰(zhàn),。它的非戰(zhàn)不只是講道理,,更重要的是付諸實踐。墨門弟子有一套攻城略地的本領,,而且有“摩頂放踵以利他人”“赴湯蹈火死不旋踵”的精神,。一次,楚國要攻打弱小的宋國,,他們用魯國工匠魯班的云梯攻城,,可謂戰(zhàn)無不克。墨子帶了50多個弟子步行十日十夜趕到楚都,,勸說楚王與魯班放棄攻城,。楚王不肯,于是墨子就在那里展示守城的法術(shù),,使楚王與魯班感到的確技不如人,。
博愛思想是墨家的顯著特點。在“愛”上,,墨子比孔子更徹底,、更廣泛,提倡的是天下大愛,。儒家是“別愛”,,墨家是“兼愛”“周愛”,。墨家提出愛親人,也愛他人,;愛母國,,也愛他國;愛上等人,,也愛下等人,。墨子最有名的話是:“獲(女奴),人也,;愛獲,,愛人也。臧(男奴),,人也,;愛臧,愛人也,?!边@是人類歷史上最早的奴隸解放宣言,比林肯的黑奴解放早了1200多年,。
春秋“四圣”是中國歷史的靈魂,。當我們講到“彬彬有禮”的時候,很自然會想到孔子,;當我們講到勤勞勇敢的時候,,很自然會想到墨子,;當我們講到“兵不厭詐”“兵貴神速”的時候,,很自然會想到孫子;當我們講到“清正廉潔”“反腐防腐”時,,很自然會想到老子,。“很自然”,,說明“四圣”已化入我們的血脈和靈魂,。
(作者陳雪良,為上海教育報刊總社原副總編輯,、副編審,。本文根據(jù)東方講壇·文化中國主題系列講座速記稿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