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丘叫孔子,,墨翟叫墨子,,孫武叫孫子,李耳為何不叫李子而叫老子

  來源:騰訊2020-02-27
打印本文
核心提示:老子跟其他圣賢之士相比,,到底特殊在了哪里,。畢竟很多人都傳老子的本名是李耳,既如此,,那他的稱呼怎么也該是李子才對,。

提起我國古代的圣賢之士,人們一定會立即想到孔子,、墨子,、孫子和老子等。乍一看,,這些古代圣賢的稱呼好像挺統(tǒng)一,,因為它們的稱呼中都帶有一個“子”字。但是細細分析一下的話,,我們就能發(fā)現(xiàn)出異常情況來,,即其他圣賢之士的稱呼看起來似乎都是姓氏加上“子”字,可偏偏老子的稱呼看上去卻并不符合這一規(guī)律,。


這實在是讓人感到有些不解,,甚至好奇老子跟其他圣賢之士相比,到底特殊在了哪里,。畢竟很多人都傳老子的本名是李耳,,既如此,那他的稱呼怎么也該是李子才對,。其實,,老子的稱呼之所以會如此特殊,是有一定的原因的,。


一,、人們會產生這一疑問的原因。

很多人之所以會產生“孔丘叫孔子,,墨翟叫墨子,,孫武叫孫子,李耳為何不叫李子而叫老子”這樣的疑問,,就是因為在大家看來,,孔丘姓孔名丘、墨翟姓墨名翟,、孫武姓孫名武和李耳姓李名耳,。也就是說,大家認為,,這些古代圣賢的稱呼都是姓氏加“子”字的結果,。

但是實際上,這樣的理解并不完全正確,。因為最起碼來講,,孔丘就并非是姓孔,,而是姓子。所以孔子的稱呼算不上是姓氏加“子”字的結果,,由此可見,,人們按照這個邏輯提出來的問題,本身就存在較大的問題,。


二,、古時稱呼中帶有的“子”字所代表的意思。

可能很多人以為,,古時候之所以會出現(xiàn)類似于“老子”,、“孫子”和“孔子”這樣的稱呼,是出于流行罷了,。但是實際上,,事情遠沒有大家想得這么簡單。要知道,,這種稱呼在我國古代可并非是所有人都能用得上的,,而是人們專門給那些有道德、有學問和有成就的師長類人物用的,。

甚至有的時候直接稱呼對方為子,,就足以表明自己對對方的尊重。比如在《燭之武退秦師》這篇文章中,,僖公就曾稱燭之武為子,,并留下了“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過也,。然鄭亡,子亦有不利焉”這樣的名句,。


除了上述這一意思之外,,古代人在稱呼中用“子”字,還有另外一種講究,,那就是直接代指姓氏,。這是什么意思呢?我們可以拿孔子這一稱呼來給大家舉例說明,。前面我們已經說過,,孔子并不姓孔,而是姓子,。至于孔,,則只是他的名罷了。

如果按照我們現(xiàn)代人使用的姓名順序來講的話,孔子其實應該被稱為子孔,。這樣一來,,就是說這種稱呼出現(xiàn)了一種倒置的情況。需要大家注意的是,,有資料顯示,,不光孔子的稱呼存在這一情況,墨子的稱呼也存在這種情況,。當然了,也有資料顯示墨子本就姓墨,,這一點我們就不再深究了,。


三、有關老子的名字和稱呼的問題,。

說了這么多,,其實都是在為解釋老子這一稱呼存在特殊性的原因做鋪墊。最起碼了解了上述內容之后,,大家不會再理所當然地認為,,老子本該被稱為李子,畢竟可沒啥資料顯示他本姓子,。

至于為何不當成尊稱來理解,,則是因為老子的本名并非顯示李耳。要知道,,在很多古文獻中,,都是直接將老子稱作老子或者老聃,完全跟李耳這個名字沒有半毛錢關系,。而之所以會有人認為他本名叫做李耳,,則主要跟訛傳有關。


據(jù)說老子出生的時候,,他的父母見他的耳朵長得又大又長,,就跟狐貍的耳朵似的,便給他起了個大名叫做老聃,,同時還順便給他起了個小名叫做貍兒,。結果后來大家叫習慣了他的小名后,便一直以為他的本名就是李耳,。再加上唐朝李氏皇族為了彰顯李姓之貴重,,歷代皇帝都紛紛將老子當成祖先來祭拜。

這樣一來,,他們只有極力對外宣稱老子本名就是李耳,,才能跟老子攀得上關系。時間久了以后,自然越來越多的人認為,,老子的本名就是李耳,。

既如此,后世之人在提及老子的時候,,就容易將他的稱呼跟孔子,、孫子和墨子這些人擁有的稱呼進行比較。在發(fā)現(xiàn)有較大差異后,,難免會產生“孔丘叫孔子,,墨翟叫墨子,孫武叫孫子,,李耳為何不叫李子而叫老子”這樣的疑問來,。

筆者希望大家在看完上述內容后,能夠搞清楚其中的原因,。另外需要特別提醒大家一下的是,,孫子這個稱呼又跟孔子和墨子的稱呼存在不同之處。因為它算得上是用了姓加“子”字這樣的結構,,只不過孫姓也并非是孫武的本姓罷了,。

( 編輯:月兒)



孔丘叫孔子,墨翟叫墨子,,孫武叫孫子,,李耳為何不叫李子而叫老子



 
[責任編輯: 315xwsy_susan]

免責聲明:

1,、本網內容凡注明"來源:315記者攝影家網"的所有文字、圖片和音視頻資料,,版權均屬315記者攝影家網所有,,轉載、下載須通知本網授權,,不得商用,,在轉載時必須注明"稿件來源:315記者攝影家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2,、本文系本網編輯轉載,轉載出于研究學習之目的,,為北京正念正心國學文化研究院藝術學研究,、宗教學研究、教育學研究,、文學研究,、新聞學與傳播學研究、考古學研究的研究員研究學習,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3,、如涉及作品、圖片等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請作者看到后一周內來電或來函聯(lián)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