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自己曾說過:“我為自己寫作和為他人寫作是不一樣的,。”如今被談論最多的《吶喊》《彷徨》基本上都是為他人寫的作品,。真正為他自己寫作的,,就是《野草》,。魯迅說,,他不希望青年們讀《野草》,那是完全屬于他個人的東西,。對魯迅來說,,至善至美的東西是不存在的,他的任務就是粉碎這個神話,。很多人說他過于冷酷,。魯迅是這樣回應的:我所想的和我所寫的不一樣,如果我把內(nèi)心那些最黑暗,、最悲涼,、最可怕的話說出來,還有一個人愿意聽的話,,那么這個人就是我真正的朋友,。
我今天想跟大家討論一個問題:大家都說魯迅的作品很難懂,但它到底難懂在什么地方,?有一種說法是魯迅的作品文字很難懂,,或者說它的寫作背景搞不清楚。這個問題其實很好解決?,F(xiàn)在研究魯迅的著作比魯迅的著作多得多,。你隨便找一本來,它就會給你介紹社會背景,、有關的知識,。我覺得,難就難在,,到底魯迅他在想什么,,他要講什么,?要知道他真正的意思非常困難。
01/ 魯迅:“我要騙人 ”
魯迅自己曾說過:
“我所想的和我所寫的不一樣”“我為自己寫作和為他人寫作是不一樣的,?!?
這就非常麻煩。那么,,我們怎么知道他自己的意思是什么呢,?魯迅自己有一個解釋。
他說,,很多人都說我講的是真話,,但我并沒有把我所想講的話完全地說出來;很多人都說我很冷酷,,第一是冷,,第二是冷,第三是冷,。如果有一天,,我把我心里所想講的話,就是那些最黑暗,、最悲涼,、最可怕的話說出來,還有一個人愿意聽的話,,那么這個人就是我真正的朋友,。
魯迅在1936年去世之前,寫過一篇文章《我要騙人》,。他講了這么樁事:在一個冬天的早晨,,“我”走出家門,碰見一個來為災民募捐的小女孩,。而當時正處于國民黨的腐敗統(tǒng)治之下,,所以魯迅很清楚地知道,這小女孩所募的款,,是不可能落在災民手里的,,她的募捐完全沒有意義。但是面對著這個熱情,、天真的孩子,,能告訴她說她做這事沒意義嗎?不能,。不但不能說,,還必須對她說:“小孩子,你做事非常有價值,我一定支持你,?!庇谑囚斞笭恐⒌氖郑叩揭粋€商店,,用大錢兌來小錢,,再把小錢交給小女孩。小女孩緊緊地握住魯迅的手,,說先生你太好了,,我代表全體災民,對你表示感謝,。魯迅看著這小女孩越走越遠,,他的手上還可以感覺到這個小女孩手的溫暖,但是正是這溫暖像火一樣燒灼著魯迅的心,,因為他騙了這個孩子,。但是魯迅反過來想,我能不騙這孩子嗎,?我能不騙人嗎,?他進而想到,當今之中國,,難道是披瀝真實的時候嗎,?我們能夠把我們真實的想法都說出來嗎?不能,。所以“我要騙人”。
不知道諸位聽了這個故事怎么想,。說實在的,,我每一次看到這文章,都受到一種震撼,。我覺得一個人要說真話固然很難,,但是,能夠像魯迅這樣正視自己時時刻刻不得不說假話的困境,,這需要更大的勇氣,。我們每一個人時時刻刻都面臨著這樣一個兩難的選擇,但是有誰像魯迅這樣敢于正視自己渴望說真話,,但是又不能不說假話,、不能不騙人的這樣種深層的困境呢?
魯迅說他是為三種人而寫作,。一種是那些為中國的獨立,、自由、民主,、平等,、富強而艱苦奮斗的志士仁人們,。一種是那些正在做著好夢的青年。
他要為這些人吶喊助威鼓勁,。第三種寫作對象非常特別,,魯迅說,我是為我的敵人而寫作的,。既然是為敵人寫作的,,就不能把內(nèi)心的痛苦說得太多,不能在敵人面前顯示痛苦,。
因此,,他必須有所遮蔽。這就是說,,魯迅的作品就像冰山一樣,,有浮出水面的,但底下隱藏著更多東西,,他的意思就表現(xiàn)在浮現(xiàn)和隱蔽之間,。而且從根本上說,一個人的思想,,特別是一個人屬于他自己的獨特的一種生命體驗,,是不能用語言表達的。一旦用語言表達了,,這思想就被簡單化了,,甚至可能被曲解了。所以魯迅說,,“當我沉默的時候,,我感到充實;我將開口,,同時我感到空虛,。”真正的魯迅是沉默的,,默默無言的魯迅,,才是真實的。
02/ 魯迅: “我不希望青年人看《野草》”
今天人們談論得最多,、讀得最多的魯迅作品,,譬如《吶喊》《彷徨》等,以及大多數(shù)雜文,,基本上都是為他人寫作的,。 真正為他自己寫作的,魯迅交代得很清楚,就是《野草》,。
魯迅說,,《野草》里面有我的哲學,而且他說,,《野草》是屬于我自己的,。 他不希望青年們看他的《野草》 ,那是完全屬于他個人的東西,,是最具有魯迅個性,、最屬于魯迅個人話語的一個作品。魯迅的《野草》就成為我們?nèi)ソ咏斞胳`魂的一個窗口,,或者提供了一個途徑,。當然,即使是《野草》,,也仍然有所遮蔽,,只不過相對于其他作品來說,它遮蔽得少一點,。
這里首先要交代兩點: 第一,,《野草》是散文詩。 詩是很難講的,,詩只能去領會,;詩是含混的,要你去感悟,。 第二,,魯迅的哲學是非常豐富和復雜的。 魯迅自己說過,,有兩種思想在不斷起伏,,一是人道主義思想,一是個性主義思想,。 《野草》集中討論什么問題呢?是討論作為個體的生命,,它的深層困境這樣一個問題,。所以《野草》是有一定的限度的,它展現(xiàn)的是魯迅哲學的一個側面,,而不是全部,。
03/ 魯迅:要么 坐以待斃,要么垂死掙扎
人們往往把火視為一種生命的象征,。但是魯迅想象的是“死火”,,他把“死亡”和“生命”并置來討論。 他提出來“死火”這個意象,就同時集中了生命和死亡兩種意思,。
首先我們談第一個方面,。魯迅把個體生命放在從過去到現(xiàn)在到將來這樣一個歷史的縱坐標中,來考察人的個體生命的生存困境,。譬如對于將來,,人類有種種幻想,西方世界有烏托邦,,中國世界有大同,,都是屬于人們對未來的想象。人們總是想象著未來是無限完美的,、完善的,、沒有矛盾、沒有斗爭的一個終結點,,魯迅把它概括成關于“黃金世界”的想象,。
對此,魯迅提出了一個疑問:如果有一天真的到了黃金世界,,還有沒有黑暗,?魯迅回答說,有,,不但有,,還會有新的死亡。為什么呢,?魯迅講了一個非常簡單的道理,,他說人總是這樣的: 曾經(jīng)闊氣的人想復古,正在闊氣的人想維持現(xiàn)狀,,還沒有闊氣的人想改革,;過去如此,現(xiàn)在如此,,永遠如此,。 到了黃金世界也是一樣,當然黃金世界里“闊氣”的概念可能跟今天不大一樣,,但是那個時候仍然有曾經(jīng)闊氣,、正在闊氣、還沒有闊氣的人,。在一般人認為,,好像黃金世界是個沒有矛盾、沒有斗爭的世界,,但是魯迅卻看見了新的矛盾,、新的斗爭,,甚至看見了新的死亡。這就是《野草·墓碣文》里所說的“于天上看見深淵”,。人們看見是天堂的地方,,魯迅看見的是深淵。由此,,魯迅得出一個非常重要的哲學結論: “至善至美的東西是不存在的,。” 至善至美的未來,,是人類給自己制造的一個神話,。魯迅的任務正是粉碎這個神話, 《野草》很多篇都是粉碎這個神話的,。
在《野草》里,,魯迅用大量篇幅塑造了許多文學意象,而這些意象都象征著人類的某些方面的深層困境,。這里我想舉幾個例子,。《死火》是具有魯迅式想象力的一篇文章,。人類關于火有種種想象,,總的說來,人們是把火視為一種生命的象征,。但是魯迅想象的是“死火”,,集中了生命和死亡兩種意思。我們看他是怎樣展開獨特想象的,。他說,,我做夢,夢見自己在山峰間奔馳,,跑啊跑,,突然從山峰上一下掉到冰谷里,往下看,,一片青白色,,這青白色就是死亡的顏色。但是在一片青白色中,,我突然看見了很多珊瑚樣的紅的影子,。在死亡的顏色中出現(xiàn)了生命的顏色,這就是死火,。于是,我和死火之間展開了一個哲學的討論,。死火對我說:先生啊,,請你趕緊把我救岀去,,否則我將凍滅。我說好,,我就把你帶出冰谷,。死火又說,你把我?guī)С霰?,我會燒完,。我只能在“凍滅”和“燒完”之間做出一個選擇。
這是什么意思呢,?這是我們在研究魯迅的《野草·死火》所遇到的一個難點,。后來我的導師王瑤先生啟發(fā)了我。那一年王先生正好七十歲,。他說,,我現(xiàn)在面臨著一個兩難的選擇: 要么什么事不干,這叫“坐以待斃”,;要么像大家宣傳的那樣“發(fā)揮余熱”,,再努力奮斗,但這不過是“垂死掙扎”,。我只能在“坐以待斃”和“垂死掙扎”這兩者之間作有限的選擇,。 你說怎么辦?當時我一聽,,馬上想起了魯迅的《死火》,。“凍滅”就是¨坐以待斃”,;¨燒完”就是“垂死掙扎”,。盡管最后等待大家的都是死亡,但是“燒完”和“凍滅”有沒有區(qū)別呢,?有區(qū)別,。這個凍滅,他一輩子什么事兒不干,,他的生命在任何時候都沒有光影,,這是一個生命的空殼。這個燒完,,雖然最后也是完,,但他燃燒的那個瞬間是發(fā)出燦爛的光輝的,他的生命是充實的,。
這實際上就是一個人生哲學,,就是生命的價值不在于結果,而在于過程,。結果所有人都一樣,,但是過程不一樣,。你奮斗的過程,你掙扎的生命,,努力的生命,,是充實的,是有價值的,。而那浪費的,、無所事事的生命是空虛的,是沒有意義的,,是生命的空殼,。這就好像奧林匹克精神一樣,貴在參與,。這就是魯迅《野草》的哲學,,這正體現(xiàn)了魯迅那種重視過程而不重視結果的人生哲學。這“凍滅”和“燒完”的命題實際上告訴我們,,人的自我選擇,、自我實現(xiàn)的極端的有限性。你不能把人的選擇的可能性想入非非,,人就是在凍滅和燒完之間作極其有限的選擇,。但是畢竟還是有選擇的余地的,所以王瑤先生對我說,,與其坐以待斃,,不如垂死掙扎,因為垂死掙扎有一種掙扎之美,。
04/ 魯迅:“絕望之虛妄,,正與希望相同”
《野草》里還有一篇《影的告別》。大家知道,,影子的物理特征就是當正午陽光直照的時候,,或者完全黑暗的時候,這影子就沒有了,,影子只能存在于明暗之間,。 魯迅就用這種影子的形象,來象征自已這樣一種“歷史中間物”的歷史命運,。 “歷史中間物”是什么意思呢,?魯迅說,就是要反抗黑暗,,要和黑暗搗亂,。當然不被黑暗所相容,因此黑暗到來的時候,,這樣的影子要消亡,。同時,,歷史中間物的意義僅僅在于和黑暗搗亂,他的生命價值是和黑暗緊緊連在一起的,,是實現(xiàn)在對黑暗的反抗當中的,因此當黑暗真正消失,、光明真正到來的時候,,這個歷史中間物的價值也沒有了,影子也要消亡,。所以像魯迅這樣的歷史中間物,,他不僅在黑暗中沒有自己的地位,同時在光明中也沒有自己的地位,,他找不到自已的立足點,,他只能夠彷徨于無地。這“無地彷徨”四個字,,實際上說盡了知識分子的深層困境,。
但是當一個人絕望到頂點的時候,就會大徹大悟,,這就是魯迅所說的“于無所希望中得救”“絕望之為虛妄,,正與希望相同”。很多事情你之所以失望,,原因就在于你原來抱的希望太大了,。所以一開始,你就把所有的問題都看透了,,都想透了,,你就不絕望了。這就叫做“于無所希望中得救”,。絕望到底,,就成了大徹大悟。所謂大徹大悟,,就是看透了人生社會歷史的局限性,、有限性,看透了自我選擇的有限性,。大徹大悟之后,,人們還可能出現(xiàn)兩種態(tài)度。 一種態(tài)度是:既然一切都如此,,都看透了,,那我就什么事也不做了,就知其不可為而不為之,。還有一種態(tài)度是,,知其不可為而為之,,明知前面是墳,但還要努力地往前走,,要反抗,,要奮斗。 因此魯迅的哲學就是要“反抗絕望”,。
這種反抗絕望的哲學,,其實包含兩個側面。一個側面就是看透一切,,大徹大悟,,或者說就是一種清醒的現(xiàn)實主義精神。打破一切幻想,,打破一切神話,,清醒地面對現(xiàn)實中存在的一切生存困境,這是打破一切瞞和騙的清醒的現(xiàn)實主義精神和態(tài)度,。另一個側面,,就是采取一種積極進取的人生態(tài)度。 在某種程度上來說,,這樣一種反抗絕望的哲學,,是把中國傳統(tǒng)哲學當中的道家、佛家的大徹大悟和儒家的“知其不可為而為之”,,在新的歷史條件下的一個高度的結合,。 在我看來,這樣一種以清醒的現(xiàn)實主義精神,、積極進取的人生態(tài)度為其特點的反抗絕望的人生哲學,,是魯迅哲學的核心,同時也是20世紀的中國所留下來的非常重要的精神遺產(chǎn),。
(編輯:紅研)
《科學導報今日文教》征稿可發(fā)新聞,、政工論壇、學術論文,、課題研究,、講座、學生作文,、書畫,、攝影作品、傳記,、專家,、企業(yè)專訪、廣告軟文等,歡迎投稿,。國內(nèi)統(tǒng)一刊號:CN37—0016,郵發(fā)代號:23—139 電話:010-89456159 微信:15011204522 QQ:106242179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