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人一般都覺得古人生活很不幸,因為那時候生產(chǎn)力低下,,沒有科學(xué)技術(shù),,你往今天的城市里一住,可以說古人是一無所有,。
古人有什么呢,?
歐陽修說“清風(fēng)明月本無價”,有人接道,,“近水遙山皆有情”,。李白說,“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朱文公道,“郁郁層戀隔岸青,,青山綠水去無聲,。煙波一棹知何許,鶗鴂(tí jué)兩山相對鳴,?!?
清風(fēng)明月,綠水青山,。讀古詩,,你會知道古人無價的東西擁有了太多,而今人擁有的一切都在用價格衡量,,卻往往丟了無價珍寶,。
古人有詩、有畫,,還有書法和琴音,。古人還有信仰和道德堅守。還有放心的糧食和蔬菜,。
在相對和平的年代里,古代人民的生活是寧靜而自然的,。如果你想隱居,,大好河山,,有太多的地方可以讓你與山林為伍,不問世事,。
那時候雖然沒有科技和現(xiàn)代化,,可是那時候有和諧平靜的鄉(xiāng)村生活,你走到哪里都有清澈的溪水,、潔凈的空氣,,還有彼此信任互幫互助的人際關(guān)系,有全社會對長輩的孝順恭敬,,有對天地精神的敬畏,,有道德倫理的追求。
古時候,,華夏大地上最可愛的動物是牛和狗。
古人也許貧窮,,精神世界卻富足,。
唐代劉長卿有詩為證:
- 日暮蒼山遠(yuǎn),,天寒白屋貧,。
- 柴門聞犬吠,風(fēng)雪夜歸人,。
這戶農(nóng)家,,是真的窮。偏遠(yuǎn)的山區(qū),,寒冷的冬天,,白色的小屋,貧窮的人,。寒,、白、貧,,三個字把古代窮人的貧困全盤托出了,。可是在這個大風(fēng)大雪的傍晚,,有人推開了樹枝做成的院門,,一陣中華田園犬的叫聲中,有人回來了,。
犬吠人歸,外面風(fēng)雪雖大,,詩人卻覺得人心中有溫暖,、有歸宿,。
這是古時候窮人家的生活。詩畫中國,,描寫的不是理想,,而是現(xiàn)實。
狗作為人們的伴侶動物,,也成了詩畫中國的一部分,。如果沒有這犬吠之聲打破夜間的萬籟俱靜,難免就顯得冷清落寞了,。我們可以想象狗狗叫了幾聲后發(fā)現(xiàn)是主人回來,,搖頭晃尾撲上去歡迎親熱的場面。狗狗不會嫌棄主人窮酸,,他是人最忠誠的伴侶,。
陶淵明曾寫下千古詩歌《歸園田居》,,其中也寫道:
曖曖遠(yuǎn)人村,,依依墟里煙。
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顛,。
村落、炊煙,、狗吠,、雞鳴,一幅和諧的鄉(xiāng)村畫面,。這就是古代中國的農(nóng)村生活,。如詩亦如畫。
讓我們再讀一首陸游的詩:
門外一溪清見底,,老翁牽牛飲溪水。
溪清喜不污牛腹,,豈畏踐霜寒墮趾,。
舍東土瘦多瓦礫,父子勤勞藝黍稷,。
勿言牛老行苦遲,,我今八十耕猶力。
牛能生犢我有孫,,世世相從老故園,。
人生得飽萬事足,拾牛相齊何足言,!
“家門口的一條小溪清澈見底,,老伯牽著牛,,牛在溪邊飲著水。這清澈的水讓牛的身心都清凈歡喜,,不再害怕寒冷的霜凍到腳趾頭,。”若能靜下心來,,進(jìn)入詩中的景色,,才能借著古詩回到過去,看一看當(dāng)年詩人歸隱的生活,。
“房屋東面的土地貧瘠且有很多石頭瓦片,,但是父親和兒子一起依靠自己的勤勞在這里耕種糧食。不要說老牛行動遲緩不能干苦力了,,我陸游今年八十歲了還想為國家民族效力呢,!”詩人把自己比喻成老牛,一吐胸中對國家鞠躬盡瘁死而后已之心,。
是啊,,中國的賢者向來有一種牛馬精神,為了國家和人民,,甘愿負(fù)重前行,,自我犧牲。
世間之德,,莫過于大地,,而大地之德,卻可以牛來代表,。周易說,,坤為地。又說,,坤為牛,。牛能夠背負(fù)重物,而性情溫順,,能夠竭力耕耘,,不求回報,與人同心同力,,奉獻(xiàn)力量,,卻只需要吃一些青草。
中華文化,,就如大地那樣,無物不載,無物不容,。把這種能力與德性縮小來看,,就如一頭牛。它在人文的田地里,,竭力的耕耘,不求報償,,唯一的希望,,是實現(xiàn)世界大同,使全人類共存共榮,,國與國間,,只講貢獻(xiàn),不講強食,。
北宋詩人李綱更以《病?!芬辉姳磉_(dá)自己為國效忠的凌云之志:
耕犁千畝實千箱,力盡筋疲誰復(fù)傷,?
但愿眾生皆得飽,,不辭羸病臥殘陽。
這首詩表現(xiàn)了老牛身體病弱卻力耕負(fù)重,,舍身奉獻(xiàn)的精神狀態(tài),。
病牛耕耘千畝,換來了勞動成果裝滿千座糧倉的結(jié)果,,但它自身卻精神極為疲憊,,力氣全部耗盡,然而,,又有誰來憐惜它力耕負(fù)重的勞苦呢,?但為了眾生都能夠飽食,即使拖垮了病倒臥在殘陽之下,,也在所不辭,。
讀了這些詩,今人才會知道,,牛是如此受人尊重的一種動物,。
在我們幾千年農(nóng)耕文化中,它扮演著勞動人民最好的幫手,,一代一代為這個民族的幸福生活奉獻(xiàn)生命,。
到了民國,,魯迅先生也曾褒揚牛的節(jié)操:“吃的是草,,擠出來的是奶。”又說:“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
魯迅被譽為民族魂,,而他卻把自己比喻成一頭為人民服務(wù)的牛,。
因此漢族人是不興吃牛肉的,禁止食用牛肉還被寫進(jìn)了法律,,西周規(guī)定:諸侯無故不得殺牛,。唐朝法律規(guī)定:“官私馬牛,為用處重,,牛為耕稼之本,,馬即致遠(yuǎn)供軍,故殺者徒一年半,?!痹谔瞥療o故殺牛,判處徒刑一年半,。宋代的法律也是一樣,,無故殺牛,判處一年半的徒刑,。
我們這個民族和牛有著千絲萬縷的深厚情緣,,而今卻被許多物化的人遺忘。如果忘了自己的歷史人文,,也就不再知道自己是誰了,。
中國太多太多的詩歌值得今人一讀。不讀詩,,你就不懂自己的民族和土地,。
元末明初的文學(xué)家高啟有《牧牛詞》一首:
- 爾牛角彎環(huán),,我牛尾禿速,,
- 共拈短笛與長鞭,南隴東岡去相逐,。
- 日斜草遠(yuǎn)牛行遲,,牛勞牛饑唯我知;
- 牛上唱歌牛下坐,,夜歸還向牛邊臥,。
- 長年牧牛百不憂,但恐輸租賣我牛,。
這是一首牧童之歌,。孩子們拿著短笛和長鞭,,一起去郊外放牛,心中充滿了快樂和喜悅,。
“日斜草遠(yuǎn)牛行遲,,牛勞牛饑唯我知”,自己成了牛最知心的伙伴,,“牛上唱歌牛下坐,,夜歸還向牛邊臥?!迸R渤闪俗约荷畹囊揽?。
“長年牧牛百不憂,,但恐輸租賣我牛?!遍L年放牛的孩子心中沒有憂愁,,唯獨害怕付不出田租,要把牛賣掉??!這是詩人暗指當(dāng)年人民的賦稅太重,生活不易,,揭露苛政之下人民之苦,。
一個時代的苦和樂,都在詩詞中,。而在這些苦難的歲月里,,最讓人安心的卻是一頭溫順的牛。是牛的力量,、品性溫暖了人心,。
歷代流傳至今的詩歌有萬首之多,主題涵蓋了山水,、田園,、家國、鄉(xiāng)村,、愛情,、勞動等等許多方面,而這些詩歌的作者大多數(shù)并不是今天的職業(yè)文學(xué)家,,而是各級政府官員,,乃至帝王將相。
是的,,絕大多數(shù)的文學(xué)家,、詩人,他們都是執(zhí)政者。中國古代的政府官員,,常常具備最好的人文素養(yǎng),,飽讀詩書是他們上位的首要條件。
這是不應(yīng)該丟失的美好傳統(tǒng),。
(編輯:武家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