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京城抹上一道靚麗的彩虹

魏淑文2016-11-03
打印本文
核心提示:孔令民,1946年出生,,是孔子嫡傳的第76代后人,,曹氏風箏藝術(shù)第二代傳承人??琢蠲褚患易鎸O三代都崇拜曹雪芹,這不單單是因為曹雪芹創(chuàng)作了文學巨著《紅樓夢》,,還因為他創(chuàng)制出了曹氏風箏,。

                                     ——記曹氏風箏傳承人孔令民

每到乍暖還寒的時候,徐徐春風吹來,,古城北京的上空就會有無數(shù)的風箏爭奇斗艷。其中擬人化的扎燕風箏,,因其優(yōu)美靈動的身姿,常常會贏來眾人的喝彩聲,。放飛風箏的那位身手矯健的男子也經(jīng)常被大家團團圍住,他就是我們故事中的主人公——孔令民,。

孔令民,,1946年出生,是孔子嫡傳的第76代后人,,曹氏風箏藝術(shù)第二代傳承人??琢蠲褚患易鎸O三代都崇拜曹雪芹,,這不單單是因為曹雪芹創(chuàng)作了文學巨著《紅樓夢》,還因為他創(chuàng)制出了曹氏風箏,。

孔令民身體力行,,弘揚曹雪芹以藝為養(yǎng),扶助“鰥寡孤獨,,濟世救人”的思想,,在北京很多地方辦起了殘疾人風箏加工廠,,使曹氏風箏遍及北京市的四面八方。2001年,,他的16件風箏作品被中國美術(shù)館收藏,;2006年,曹氏風箏入選為北京市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2011年 ,,曹氏風箏入選國家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2007年,孔令民作為中國民間文化杰出傳承人,,在人民大會堂得到中央領(lǐng)導(dǎo)的接見,。他還應(yīng)邀去希臘、德國,、奧地利、美國等二十多個國家開展風箏藝術(shù)交流,??琢蠲衽c父親孔祥澤及兒子孔炳彰三代人合作出版的《曹雪芹風箏藝術(shù)》一書,于2006年被德國圖書藝術(shù)基金會評為年度“世界最美的書”,。

 

曹氏風箏,孔氏家族冥冥之中的選擇

200多年前的一個夜晚,,曹雪芹的家中來了不速之客,,他叫于景廉,因入伍負傷,,落下殘疾。他家人口多,,生活艱難,。如今已到年關(guān),,窮困潦倒,,借貸無門,,家中三天無米下鍋,,兒女啼哭不已。無奈,,他只好向朋友曹雪芹借貸,。曹雪芹的生活同樣陷入困境,雖傾囊相助,,無異于杯水車薪。夜間兩人相對而坐,,哽咽許久,。后來,于景廉無意間向曹雪芹提及,,京城的公子哥買一只風箏的錢,足夠他一家老小好幾個月的生計,。曹雪芹一向喜歡扎風箏,,立刻扎了幾個風箏給了于景廉,叫他拿去,。

除夕那天,于景廉牽著毛驢,,滿載蔬菜酒肉前來道謝,。原來,曹雪芹給他扎的風箏已高價售空,。曹雪芹由此頓悟,將扎風箏的手藝傳開,,使鰥寡孤獨、老弱病殘皆可自食其力,。他奮筆疾書,一部《廢藝齋集稿》誕生了,,其中第二卷《南鷂北鳶考工志》是專寫風箏的,。

100多年后,圍繞《南鷂北鳶考工志》發(fā)生的故事更加引人入勝,??琢蠲竦淖娓甘乔逭兏识睫k,父親孔祥澤于1943年考入國立藝專學習雕塑和國畫,,師從日本老師高見嘉十,。春節(jié)期間,高見嘉十在廠甸畫棚中看到了許多精美絕倫的風箏,,決定對北京風箏進行研究。一天,,高見嘉十通知孔祥澤前去抄錄復(fù)制一本圖譜,,圖譜共八卷,名為《廢藝齋集稿》,,出版于清乾隆二十年(1755年)前后。這本圖譜是高見嘉十的日本朋友金田購得,,買主對這部書的價值一無所知,,特地拿來圖譜,請高見嘉十鑒定,。當時也在北平國立藝專任教的關(guān)廣志應(yīng)邀參與鑒定。當關(guān)廣志看到圖譜序言中的“曹子雪芹”字樣時,,不禁驚呼起來,。金田意識到圖譜的特殊價值后,隨即束之高閣,。高見嘉十費盡心力才得以借閱和抄錄??紫闈煞蠲浀那∏∈恰稄U藝齋集稿》第二卷,,即《南鷂北鳶考工志》,里面的圖譜系統(tǒng)地記載了風箏起放原理,、扎糊技法、繪畫要領(lǐng)等,。抄錄進行了26天,,金田急于把書稿打包寄回日本,特將書稿收回,。從此,《廢藝齋集稿》流入日本,至今下落不明,。

據(jù)考證,,《廢藝齋集稿》是曹雪芹除《紅樓夢》外的唯一傳世著作?!稄U藝齋集稿》共有八卷,,除《南鷂北鳶考工志》外,大部分內(nèi)容流失,。董邦達在序中寫到:“以天為紙,書畫琳瑯于青箋,,將云擬水,,魚蟹游行于碧波。傳鉦鼓絲竹之聲于天外,,效花雨紅燈之趣于空中,其運智巧也,,可謂神矣,。”

曹雪芹寫出了《南鷂北鳶考工志》,,創(chuàng)制出曹氏風箏,,而將曹氏風箏傳承下來,,不斷發(fā)揚光大的卻是孔家三代人,他們殫精竭慮,、嘔心瀝血,。

說起曹氏風箏,不得不說一個人,,即孔祥澤的遠房舅舅金福忠。金福忠(1889—1978)原名金毓棠,,正黃旗人,,當時在朝中任“供奉”一職,主管皇宮中扎制風箏,、描繪宮扇等扎彩事務(wù)。由于金毓棠扎彩技藝精湛,,深得慈禧太后的賞識,,賜金毓棠為“金福忠”,。由于《宮廷風箏圖譜》是金福忠的六世祖——愛新覺羅·惠敏流傳下來的,,所以金福忠為宮廷風箏的傳人。辛亥革命后,,曾在地安門火神廟銷售風箏,,他制作的扎燕十分有名,,被人們稱為“北城黑鍋底”。

孔祥澤幼年時代就非常喜愛風箏這門手藝,,金福忠時常帶他去放風箏,。他十一二歲的時候就經(jīng)常到金福忠家里學習制作風箏,,深得宮廷風箏的真?zhèn)鳌?

孔祥澤自抄錄《南鷂北鳶考工志》后,一發(fā)不可收,,與曹氏風箏結(jié)下了不解之緣,。二十世紀四十年代初,他從北平北華美術(shù)??茖W校畢業(yè)后,開始研究風箏,。經(jīng)過細致的研究,、臨摹與復(fù)制,結(jié)合金福忠的《宮廷風箏圖稿》,,自成一體,終于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恢復(fù)了遺稿中的風箏制作技藝,??紫闈蔀榱思o念曹雪芹教會殘疾人一項技能,實現(xiàn)“以藝自養(yǎng)”關(guān)注弱勢群體的功績,,特將他制作的風箏命名為“曹氏風箏”??紫闈梢伯斨疅o愧地成為曹氏風箏的第一代傳人,??紫闈稍?jīng)深情地對兒子孔令民說:“曹雪芹可是一位大慈善家啊,是中國的托爾斯泰?!?

1973年,,曹氏風箏日趨成熟,得到著名紅學家吳恩裕的認可,,開始逐漸走向社會。 

走進曹氏風箏的瑰奇世界

孔令民,,地道的北京人,,自幼受父親孔祥澤的熏陶,酷愛風箏藝術(shù),。

7月27日清晨,我與孔令民通過電話后,,汽車飛快地駛過京密引水運河的上莊橋,,只見清清的河水緩緩流過,一片斜陽射在水面,,一種金色的淺光,襯著岸上的綠野,。路邊婀娜的柳條經(jīng)過夜雨的洗濯,,更顯出翡翠般鮮艷的色彩,在微風中輕輕蕩漾,。遠眺,藍天白云,;近聞,,蛙聲蟬聲一片,一幅美麗的郊野畫面映入眼簾,。

沿河邊公路沒走多會兒,就看到了醒目的《曹雪芹風箏藝術(shù)坊》的招牌,。按照電話中的指點,,我順利地來到了孔令民家的門前,,叩響門環(huán),頓時犬吠聲不絕于耳,。門開了,,迎面看見了我要采訪的對象孔令民,。他中等身材,略瘦,。簡單握手寒暄后,他便轉(zhuǎn)身大步引路,,步履穩(wěn)健,我小碎步緊跟,,走進了他家的院落。

他的家坐落在上莊鎮(zhèn)李家墳村,,這是一個普普通通的三合院,,院子與當?shù)剞r(nóng)民相比沒有什么不同。而一走進寬敞明亮的西房,,映入眼簾的就是滿屋懸掛的琳瑯滿目的風箏,乍一看,,它們花花綠綠,、擠擠挨挨,甚是喜慶熱鬧,。稍稍細瞧,才看出端倪,,那些異常靈動,、眼睛會說話的風箏,各個都像被作者賦予了生命,,無論個頭大小胖瘦,不管身著什么顏色,,都毫不畏懼地與我對視,,似乎在替主人審視著我。我在與它們的對視中竟敗下陣來,。

我與孔令民面對面地坐下來開始了交談。當話匣子一打開,,我無法相信這是一位70歲的老人,,他像一位久經(jīng)沙場的將軍思維敏捷,談笑風生,,且說話語速快,。他侃侃而談,談曹氏風箏的歷史由來,,談曹氏風箏的扎,、糊、繪,、放四藝,談曹雪芹以藝為養(yǎng)扶助“鰥寡孤獨殘”的思想……

孔令民起身指著房間里懸掛的扎燕風箏,,娓娓道來,,如數(shù)家珍。曹氏扎燕風箏有幾種不同的比例造型,,有肥燕、瘦燕,、比翼燕,、小燕、雛燕,,而且每個風箏都有典故?!澳憧?,這是肥燕,身體比例恰似成年男人,,它的扎糊口決是‘肥燕四四法分明,一頭二腹尾根停,。七段等分論條架,,兩膀?qū)υ雸A形。中間應(yīng)照拍子計,,尾竹上端中線逢。下端長短如何定,,橫放架子首尾平……”這么長的口訣他脫口而出,,如果不是幾十年熟爛于心的功夫,那是無法做到的,。

接著,,他說:“這是能歌善舞的瘦燕,,比例象征女人,。那是比翼燕,象征恩愛的夫妻……”最后,,他指著雛燕說:“這是一個胖娃娃,,‘眉開眼里含笑,,黃口呢喃學話’?!?

孔令民說:“曹氏風箏工藝是一門綜合藝術(shù),,它融民間文化、宮廷藝術(shù),、南北軋制技術(shù)的精華于一體,,形成了獨特的風格,其扎,、糊,、繪、放四藝均有獨到之處,。它做工細膩、用料考究,、繪制精美,、放飛富有情趣。曹氏風箏形體比例十分完美,,空中造型極佳,兼具動感,、靜感,、美感和逼真感。尤其是擬人化的扎燕是曹氏風箏的代表作,,凸顯了北京特色。

接著,,孔令民談他是怎樣在北京城區(qū),、近郊、遠郊區(qū)辦起了一個又一個殘疾人風箏加工廠,,終日奔波,,不知疲倦,弘揚曹雪芹以藝為養(yǎng),、濟世救人的思想,。從他的言語、表情,、動作中,處處滲透著他對曹雪芹由衷的敬重,,散發(fā)著對曹氏風箏的熱愛之情,,由表及里,由內(nèi)而外,。他真像冬天里的一把火,熊熊燃燒,,既燃燒了自己,,也溫暖著他人。
       以藝自養(yǎng),,殘疾人風箏加工廠如雨后春筍

孔令民在家庭的熏陶下,從小熱愛中國的傳統(tǒng)工藝,,喜歡風箏,。于上世紀六十年代協(xié)助其父親孔祥澤整理、復(fù)制曹氏風箏,。在文革十年動亂中,風箏被當作“四舊”遭到廢棄,,金福忠的《宮廷風箏圖譜》被付之一炬,,《南鷂北鳶考工志》中的圖譜和歌訣大部分遺失??琢蠲褚琅f沒有放棄對風箏技藝的探索,,甚至在河北農(nóng)村插隊落戶時,不管條件多么艱苦,,也沒有放棄對風箏的制作,。不過,這僅僅是一種熱愛而已,,真正使他走上風箏研究與制作,傳承曹氏風箏人生之路的,,卻是孔令民從農(nóng)村插隊回京之后,。

那時的孔令民,,真的是一貧如洗,,連自己的戶口都無法落戶京城,更談不上娶妻生子,。他在專做玩具的殘疾人加工廠(鄉(xiāng)鎮(zhèn)企業(yè))任技術(shù)指導(dǎo),,廠子經(jīng)濟效益不佳。這時,,為了養(yǎng)家糊口,為了提高工廠的經(jīng)濟效益,,孔令民猛然想到了曹氏風箏,。于是,他開始跟父親孔祥澤系統(tǒng)學習曹氏風箏的制作技術(shù),。

孔令民憑借心靈手巧,很快掌握了曹氏風箏扎糊繪放四藝,。扎,,就是制作風箏的骨架,。糊,,要求自然,、平整、隨形,,不能松懈,,不能凹凸不平;繪,,在繪畫上,尤其是繪制扎燕風箏,,曹雪芹運用的是意匠手法,,即采取諧音取意和擬人化方式,不同扎燕的用色要求各不相同,;放,,風箏是要放到天空中才能稱之為風箏,,放飛是檢驗風箏好壞的唯一標準,。

孔令民跟父親學成曹氏風箏后,立即在自己任技術(shù)指導(dǎo)的殘疾人玩具加工廠,,對人員進行嚴格的技術(shù)培訓(xùn),,開始生產(chǎn)制作曹氏風箏,,工廠效益隨即大幅度提高。

面對著自己日益改善的生活境況,,面對著悄悄發(fā)生變化的工廠,,面對殘疾人開心的笑臉,他,,一個北京爺們落淚了??琢蠲駝忧榈貙胰苏f:“曹雪芹寫的《南鷂北鳶考工志》,,是要教會鰥寡孤獨老弱病殘人一種技能,以藝自養(yǎng),。我何嘗不是曹雪芹倡導(dǎo)的‘以藝自養(yǎng)’的受益者,?我像于景廉一樣,,以風箏為業(yè),養(yǎng)家糊口,?!?

孔令民于1979—1981年間在頤和園舉辦兩屆“北京傳統(tǒng)風箏展”,同樣收到了非常好的社會效益與經(jīng)濟效益,。

多年來,孔令民曾經(jīng)開辦過北京平谷大東溝工藝美術(shù)廠,、順義唐自頭工藝美術(shù)廠,、房山霞云嶺手工藝廠、海淀四季青鄉(xiāng)牙雕廠,、北京華星工藝品廠,、朝陽區(qū)八里莊福利綜合廠,,唐山市路北區(qū)風箏廠等,。每開設(shè)一個風箏加工廠,他首先要做的就是培訓(xùn)人員。幾十年來,,他已將風箏的扎糊繪放四藝爛熟于心,,培訓(xùn)內(nèi)容反復(fù)推敲,甚至用多少時間,,讓殘疾人掌握這門技術(shù),都是胸有成竹,。

從上世紀七十年代末開始,,直至新世紀的今天,40多年來,,孔令民幾乎走遍北京的大街小巷……

除辦工廠外,孔令民開始招收徒弟,,他的徒弟有劉濱,、孔炳彰、李晶,、繆伯剛等,,他們成了曹氏風箏的第三代傳人。

至于孔令民傳授過多少學生,,連他自己也說不清,??琢蠲裼浀糜幸粋€德國來的小伙子,是一位風箏業(yè)余愛好者,。他跟孔令民學習了5天,,專門學習做貓頭鷹風箏,,走時做出了一件風箏作品,。后來,他的母親又來到了中國,,找到了孔令民,,告訴他一個好消息,兒子回國后就在德國開辦了風箏專賣店,。

如今的孔令民和徒弟們非常忙碌,,他們深入北京很多大中小學的校園講課,講曹氏風箏的由來,,講曹氏風箏的制作工藝,。他們著力培養(yǎng)學生的興趣愛好,使曹氏風箏有更廣泛的普及,。

孔令民覺得收徒弟與培養(yǎng)學生就像撒在土地中的一顆顆種子,它不會腐爛,,它會生出繁茂的枝葉,,開出美麗的花朵,還會結(jié)出累累的果實,。

孔令民比誰都清楚地意識到,,曹氏風箏作為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要想傳承下去,,實屬不易??琢蠲裾f:“曹氏風箏是曹雪芹給我們留下的一筆巨大的財富,,經(jīng)過先人的傳承,我越琢磨越覺得它深奧,,越要不斷挖掘。我現(xiàn)在感到自己肩上的擔子很重,,既要傳承,,又要發(fā)展。在發(fā)展過程中又不能脫離原來傳統(tǒng)文化的軌跡,,不能脫離社會實踐,,要做到學以致用。我不能把已經(jīng)掌握的東西帶到棺材里去,,一定要傳給后人?!?

他說:“俗話講的當一天和尚撞一天鐘,。我認為,撞,,就要撞響,。而撞響即可,決不能將鐘撞壞,。這就是我做人的標準,。做人做事要低調(diào),學習永無止境,,技多不壓身,,要多傳承,永遠有善心善念,多做功德無量的事,?!?

現(xiàn)在,,向孔令民學習曹氏風箏的人越來越多,。他對來者,,無論男女老少,,鰥寡孤殘,一概歡迎,??琢蠲裥牢康卣f:“學習曹氏風箏的人越多,說明曹氏風箏的影響越來越大,。大人學,,小孩學,,全民學該有多好,,這也是曹雪芹當年寫作《南鷂北鳶考工志》的企盼。

孔令民所居住的上莊鎮(zhèn)擁有悠久的歷史,,在楊德云創(chuàng)作的《我愛上莊美》這首歌曲中,,孩子們唱道:我愛上莊風箏美,曹氏風箏秀成堆,。紅樓文化人人愛,,非遺傳統(tǒng)要學會。我愛上莊風箏會,,萬千風箏天上追,。大家同看藍天里,風箏帶著理想飛,。

曹氏風箏工藝坊

李家墳,是一個不大的村落,,在村鎮(zhèn)兩級政府的領(lǐng)導(dǎo)下,,成立了上莊地區(qū)民間工藝文化發(fā)展中心,,成為遠近聞名的文化村,。村領(lǐng)導(dǎo)決心成立“曹氏風箏工藝坊”,讓有志于此的村民,、殘疾人學門技術(shù),,既解決他們的就業(yè)問題,又傳承傳統(tǒng)文化,使曹氏風箏成為李家墳?zāi)酥辽锨f鎮(zhèn)的文化特色,。他們請孔令民傳授曹氏風箏工藝,,全面負責“曹氏風箏工藝坊”的生產(chǎn)技術(shù),。

在李家墳建“曹氏風箏工藝坊”,,教會村民特別是殘疾人一項生存技能,,發(fā)展文化產(chǎn)業(yè),,這與孔令民一心一意要把曹氏風箏做大,不僅成為文化品牌,,還要成為文化產(chǎn)業(yè)的想法不謀而合,。2007年,“曹氏風箏工藝坊”應(yīng)運而生,。

“曹氏風箏工藝坊”獨樹一幟,,專門進行純手工和半手工產(chǎn)品的生產(chǎn)制作,得到了社會各界的廣泛關(guān)注,。區(qū)鎮(zhèn)兩級領(lǐng)導(dǎo)非常重視對曹氏風箏的保護和傳承工作,,投資60萬元對450平方米廠房進行改造,使“曹氏風箏工藝坊”的布局更加合理,,功能得到完善,。“曹氏風箏工藝坊”被打造成為一個集手工制作,、展示,、體驗,、參觀,、培訓(xùn)、洽談,、銷售等為一體的多功能區(qū),,提升了曹氏風箏品牌的綜合競爭力,。

從此,,孔令民投身到“曹氏風箏工藝坊”的建設(shè)與發(fā)展中,?!安苁巷L箏工藝坊”從無到有,,發(fā)展越來越好,。9年過去了,曹氏風箏產(chǎn)業(yè)化發(fā)展迅速,,不僅解決了40多名農(nóng)村富余勞動力及殘疾人就業(yè),,還使曹氏風箏越飛越高,越飛越遠,?!安苁巷L箏工藝坊”,實現(xiàn)了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的商業(yè)化和產(chǎn)業(yè)化,,榮獲中國社會組織評估等級4A,、北京市社會組織先進單位、全國休閑農(nóng)業(yè)創(chuàng)意精品大賽華北,、東北賽區(qū)創(chuàng)意銀獎等,。

孔令民從20多歲做起曹氏風箏,一做幾十年,。最終,,在上莊李家墳辦起的“曹氏風箏工藝坊”,令他欣慰不已,。

當?shù)卣畬Σ苁巷L箏的重視、投入,,也給曹氏風箏創(chuàng)造了一個騰飛的平臺,。在上莊鎮(zhèn)文化服務(wù)中心的支持下,他們連續(xù)多年組織曹雪芹文化藝術(shù)節(jié),,舉辦曹雪芹風箏藝術(shù)精品展,,以及喜迎奧運“風箏放飛”活動。讓曹氏風箏展開了翅膀,,翱翔在京城的上空,。

如今的孔令民已經(jīng)70歲了,一晃兒四十多年過去了,。是啊,,捫心自問:人的一生能有幾個40年?孔令民把人生最美好的年華,,毫無保留地獻給了曹氏風箏……

她沒有走遠
       孔令民在接受采訪中,,不時起身給我倒水,我趕快接過杯子忙不迭聲地說:“我來,。”我望著諾大的房間,,雖然上空有濃墨重彩的風箏作伴,,但不知為什么仍顯得冷冷清清,、空空落落,。在我們的交談中,兩個多小時瞬間滑過去了,,卻沒有另一個人影出現(xiàn),,只有我們倆人相對而坐。

在交談中,,我知道了他的兒子孔炳彰,,是第四屆北京中青年德藝雙馨獎的獲得者,兒子創(chuàng)作的風箏作品不僅多次獲獎,,而且被國家博物館,、中國美術(shù)館等收藏,??妆靡呀?jīng)成為名副其實的曹氏風箏第三代傳人。而孔令民的愛人呢,?為什么自始至終她都沒有出現(xiàn),?為什么孔令民一直守口如瓶?為什么他的臉上總有一股悲傷若隱若現(xiàn),?

我有些不解,,輕聲問孔令民:“孔老師,您的愛人不在家嗎,?”

他原本高亢的聲音降了下來,,低聲回答:“她走了!”

“她走了,,出去了,?”我?guī)е蓱]追問。

“我愛人,,她前年11月28日走的,。”此時此刻,,他的聲音蒼老了許多,,眼里浸滿了淚水。我無意間竟然觸痛了他最柔軟的地方……這完全出乎意料,,我不住地說:“對不起,!對不起!”

他擺擺手,,停頓片刻傷心地告訴我:“2013年,,我們一起去深圳做節(jié)目,。愛人總說自己腰疼,我就每天幫她按摩,,效果也不大明顯,。等回到北京,我?guī)s緊上醫(yī)院檢查,,看的骨科,,沒想到,她大腿上又發(fā)現(xiàn)長了一個筋疙瘩,,經(jīng)過一系列化驗檢查,,確診是淋巴癌晚期,癌細胞已經(jīng)轉(zhuǎn)移,。當我看到化驗單以及醫(yī)生的診斷,,如五雷轟頂,什么話也說不出來,,我的耳朵一下子急聾了……她,,是我這輩子最愛的人,怎么能得癌,?怎么能離開我,?我對天禱告:上帝啊,我求求你,,這是我生命中最最重要的女人,,是我珍愛一生的女人,,我怎么能失去她,?你救救她,!我當時是真急了,真是叫天天不靈,,喊地地不應(yīng)啊,。誰也沒有想到,我的愛人卻非常堅強,,她不斷地鼓勵我,,‘別著急,我的病不要緊,,聽醫(yī)生的,。咱們該干啥還干啥’,在她去世前的一個月,我們倆還與臺灣來的同胞一起做公益事業(yè),,一起做藝術(shù)演出,,誰也看不出她是一位危重病人。誰也無法了解她骨子里的堅強,。在她臨走前的頭天晚上,,她對我說,‘傳承曹氏風箏,,是咱家的責任,。你要做到不貪不占,,不蠻干’,,我流著淚答應(yīng)了愛人最后的囑托。愛人陪伴我33年,,如今我取得的成績應(yīng)該算在我愛人身上,。記得她生完兒子連月子都沒做,每天坐在炕上畫風箏圖幫我掙錢養(yǎng)家,,當時畫一個蝴蝶圖能賣10元,。外出講課,,我們倆各帶一個班,,從早到晚非常辛苦,。她從來沒有抱怨過,總是低頭干活,,不言不語地默默支持我,,她是我事業(yè)的堅強后盾。如今雖說后盾走了,,而她的身影總在我眼前浮現(xiàn),。我覺得她并沒有走遠,日夜都在陪伴著我,。我現(xiàn)在每天干活,,不覺得孤單,不覺得是一個人,,我每天都是一邊干活,,一邊與她聊天……”

孔令民邊說著邊把我引進了位于南側(cè)的一個房間,,原來這里曾經(jīng)是他們的臥室,。只見靠北側(cè)的一張桌子上擺放著一幅鑲了鏡框的照片,??琢蠲裾驹谧狼?,與里面那位舉止大方溫柔善良的女人對視,他的眼睛頓時有了些許濕潤,,目光祥和,。那一刻,,雖天人相隔仍割舍不斷夫妻情深的畫面,,久久定格在我的腦海里。

春來秋往,,曹氏風箏早已成為北京的一個文化品牌,走向全國,,乃至世界,。十幾年來,世界舉辦的風箏藝術(shù)交流放飛活動,,總會出現(xiàn)曹氏風箏的身影,。這是曹雪芹生前不曾料到的。每當孔令民去國外進行風箏藝術(shù)交流時,,他的父親孔祥澤總是囑咐他:“你記住,,到了國外,你代表的不是個人,,代表的是國家。曹氏風箏,,要宣傳的是曹雪芹,,是中國的民間傳統(tǒng)文化,而不是我們孔家,。”如今的孔令民,,也常常囑咐出國交流或放飛風箏的兒子孔炳彰,,孔家三代人就是這樣薪盡火傳。

時間總是在人們沉浸美好的時刻匆匆溜走,,孔令民從風華正茂,,轉(zhuǎn)眼年過花甲。誰能相信,,40多年的時光僅在彈指一揮間,,幻化成歲月里最美的旋律。兒子大了,父親年邁了,,愛人突然撇下他走了……生命里有著多少我們自己無法預(yù)料的時刻啊。

孔令民雖然70歲了,,可他朝思暮想的仍然是曹氏風箏,。按他的話說:“一天不做風箏都難受?!辈苁巷L箏與他親密無間,。曹氏風箏,,就是他的生命,,就是他的靈魂。他的這輩子,,注定了是為曹氏風箏而生,,曹氏風箏因他而榮,。雖然,他的身體會漸漸老去,,可他的生命已經(jīng)注入了無窮無盡的活力,。任憑時光的洪流如何沖洗,都無法洗掉他對曹雪芹創(chuàng)作的《南鷂北鳶考工志》這本圖譜的酷愛,;對曹雪芹扶助鰥寡孤獨,,實現(xiàn)以藝為養(yǎng)、濟世救人思想的膜頂崇拜,;對國家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曹氏風箏藝術(shù)傳承的莊嚴承諾,。這些終將化作清新的空氣,化作潺潺流淌的小溪,,化作溫暖的太陽,,化作在綠葉上晶瑩跳動的露珠……

金秋到了,我們將欣喜地看到,,曹氏風箏如精靈般,以天為紙,,將箏擬筆,,在京城的上空唱響,為京城抹上一道靚麗的彩虹,。


作者簡介:舒文,,本名魏淑文,中國散文學會會員,,北京作家協(xié)會會員,,中國國土資源作家協(xié)會會員,海淀區(qū)作家協(xié)會監(jiān)事長,,書記。著有散文集《心緣如夢》《上善若水》,,中篇小說集《非常對話》,。散文《救命的家伙》2004年獲《北京晚報》全球通‘手機征文’三等獎;散文《桂林山水感懷》,,被山東教育出版社選進2001年出版的《小學生語文閱讀文選》第11冊,。散文《在朝鮮偶遇志愿軍老兵》,2009年獲北京市慶祝建國60周年文學作品佳作獎,。

 

免責聲明:

1、本網(wǎng)內(nèi)容凡注明"來源:315記者攝影家網(wǎng)"的所有文字,、圖片和音視頻資料,,版權(quán)均屬315記者攝影家網(wǎng)所有,,轉(zhuǎn)載,、下載須通知本網(wǎng)授權(quán),不得商用,,在轉(zhuǎn)載時必須注明"稿件來源:315記者攝影家網(wǎng)",,違者本網(wǎng)將依法追究責任。
2,、本文系本網(wǎng)編輯轉(zhuǎn)載,,轉(zhuǎn)載出于研究學習之目的,為北京正念正心國學文化研究院藝術(shù)學研究,、宗教學研究,、教育學研究、文學研究,、新聞學與傳播學研究,、考古學研究的研究員研究學習,,并不代表本網(wǎng)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3,、如涉及作品,、圖片等內(nèi)容、版權(quán)和其它問題,,請作者看到后一周內(nèi)來電或來函聯(lián)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