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陛橋是連接祈谷壇南磚門及其南天門(成貞門)的甬道,,也是連接祈壇和圜丘壇的軸線,,長360米,寬30米,。丹陛橋上有三條石道,中為神道,,東御道,,西王道,北高南低,,北端高4米,,南端1米,,北行令人步步登高,如臨天庭,。
圜丘壇是舉行冬至祭天大典的場所,,主要建筑有圜丘、皇穹宇及配殿,、神廚,、三庫及宰牲亭,附屬建筑有具服臺,、望燈等,。圜丘明朝時為三層藍(lán)色琉璃圓壇,清乾隆十四年(1749)擴(kuò)建,,并改藍(lán)色琉璃為艾葉青石臺面,,漢白玉柱、欄,。圜丘形圓象天,,三層壇制,高5.17米,,下層直徑54.92米,,上層直徑23.65米,每層四面出臺階各九級,。上層中心為一塊圓石,,外鋪扇面形石塊九圈,內(nèi)圈九塊,,以九的倍數(shù)依次向外延展,,欄板、望柱也都用九或九的倍數(shù),,象征“天”數(shù),。
皇乾殿 坐落在祈年殿以北,,祈年墻環(huán)繞的矩形院落里,,由三座琉璃門與祭壇相通。
這是一座廡殿式大殿,,覆蓋藍(lán)色的琉璃瓦,,下面有漢白玉石欄桿的臺基座。它是專為平時供奉“皇天上帝”和皇帝列祖列宗神版的殿宇,。神版均供奉在形狀象屋宇的神龕里,,每逢農(nóng)歷初一、十五,,管理祀祭的衙署定時派官員掃塵,、上香。祭祀前一天,,皇帝到此上香行禮后,,由禮部尚書上香,行三跪九叩禮再由太常寺卿率官員將神牌恭請至龍亭內(nèi)安放,,由鑾儀衛(wèi)的樣鉺抬至祈年殿內(nèi)各相應(yīng)神位安放,,受祭,是平時供奉祈谷壇祭祀正位和配位神版的大殿,。
這群黑人小伙子想照合影,,后來我用導(dǎo)游手機(jī)為他們合了影
回音壁
這高高的桿子上舊時掛望燈用的
七律?游天壇
文/李月
祈谷尊神奉祭天,,明清盛況最空前,。
皇穹灑凈回音日,,丹陛除塵喜雨篇。
萬壽亭間觀鵲舞,,七星石上枕風(fēng)眠,。
蒼松翠柏今尤在,神署望燈不必宣,。
檐頂那只可是活的——神鴉
祈年殿
天壇祈年殿由28根金絲楠木大柱支撐,,柱子環(huán)轉(zhuǎn)排列,中間4根“龍井柱”,,高19.2米,,直徑1.2米,支撐上層屋檐,;中間12根金柱支撐第二層屋檐,,在朱紅色底漆上以瀝粉貼金的方法繪有精致的圖案;外圍12根檐柱支撐第三層屋檐,;相應(yīng)設(shè)置三層天花,,中間設(shè)置龍鳳藻井;殿內(nèi)梁枋施龍鳳和璽彩畫,。祈年殿中間4根“龍井柱”,,象征著一年的春夏秋冬四季;中層十二根大柱比龍井柱略細(xì),,名為金柱,,象征一年的12個月;外層12根柱子叫檐柱,,象征一天的12個時辰,。中外兩層柱子共24根,象征24節(jié)氣,。
南門外
圖詩:李月 文字說明來自百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