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特約評論員:許謹謙
在中國古代,,道家學派創(chuàng)始人老子曾經提出“無為而治”的治國理念,這個理念強調管理國家和社會事務要順其自然,,不過多干預,,做到自我實現。運用無為而治這個理念最著名的例子莫過于漢初的相國曹參,,他上任之后很少有治國平天下的新舉措,,因為他認為只要嚴格執(zhí)行前任良相蕭何制定的政策,國家就可以達到無為而治的境界,,因此才有了“蕭規(guī)曹隨”的典故,。
“無為而治”這套消極治國理論用于農耕社會尚可,在今天這個信息技術飛速發(fā)展的時代,,國家和社會管理日趨復雜,,國際間的競爭全面加劇,“無為而治”顯然已經無法適應時代的要求,。然而近年來仍然還有個別領導干部依舊奉行“無為而治”的思想,,遇事當甩手掌柜,不愿擔負應該承擔的職責,,“只要不出事,,寧愿不做事”“不求過得硬,只求過得去”,,部門與部門之間相互推諉,,造成老百姓辦事“門難進、臉難看”,一系列利國利民的好政策在執(zhí)行過程中變了味,、打了折扣,。
新時代是奮斗者的時代,一切難題,,只有在實干中才能破解,;一切機遇,只有在實干中才能把握,;一切愿景,只有在實干中才能實現,。黨和國家事業(yè)的發(fā)展,,歸根結底要靠黨員干部腳踏實地、勤勤懇懇的實干,。無論是面對急難險重的艱巨任務,,還是面對復雜多變的棘手難題,只要黨員干部積極工作,、主動作為,,就可以迎刃而解、妥善處理,。倘若黨員干部意志消沉,、被動應付,甚至擺出“為官不為”的消極姿態(tài),,即便是再小的問題也不會自行消失,,有時甚至會累積變異,產生更大的問題,,造成更惡劣的后果,。
有為就有位,有位必然得有為,。作為新時代的黨員干部,,尤其是黨員領導干部,一定要將精力,、能力用于干事創(chuàng)業(yè),,用于積極主動地為人民群眾服務中去。大文豪紀曉嵐在《閱微草堂筆記》中曾經記載過這樣一則“公堂木偶”的故事:一名官員死后來到閻王面前自稱生時為官清廉,,所到之處只飲一杯清水,。閻王怒斥道:“設官是為了興利除弊,如果不貪錢就是好官,,那么在公堂中設一木偶,,連水都不用喝,豈不更好?”官員不服,,以“雖無功,,亦無過”為由辯解。閻王駁斥道:“你處處只求保全自己,,該辦的事不辦,,該斷的案不斷,豈不是負國負民,!”
“得一官不榮,,失一官不辱,勿道一官無用,,地方全靠一官;穿百姓之衣,,吃百姓之飯,莫以百姓可欺,,自己也是百姓,。”習近平總書記曾經引用這個對聯表達對領導干部的殷切期待和諄諄叮囑,。在其位謀其政,,任其職盡其責,是領導干部的立身之本,、從政之要,,每一名領導干部都應牢記,人民是自己的衣食父母,,自己是人民的公仆,,要時刻想人民之所想、急人民之所急,,做一名能干事,、敢擔當、有作為的干部,,將權為民所用,、情為民所系、利為民所謀的理念真正貫徹落實到自己的實際行動之中,。
編輯:蔚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