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身邊的運河故事”征文選登 | 鹿劍林:雪落古運河

  來源:京社科2018-03-16
打印本文
核心提示:古運河,晴不如雨,,雨不如雪,。下雪的時候,,到古運河兜兜轉(zhuǎn)轉(zhuǎn),最能勾起人的懷舊思緒,。這個周末,正趕上一場紛紛揚揚的大雪,。

古運河,晴不如雨,,雨不如雪。下雪的時候,,到古運河兜兜轉(zhuǎn)轉(zhuǎn),最能勾起人的懷舊思緒,。這個周末,,正趕上一場紛紛揚揚的大雪,。欣欣然去老城區(qū)的古運河走走。

我生活的城市—— 濟寧,,位于山東省西南部,歷史十分悠久,。據(jù)史料記載,公元前2000年夏少康時封為任國,,秦設(shè)任城縣,元至正八年(1348年)濟州治所由巨野縣遷至任城,,明洪武元年(1368年)任城改為濟寧州,,1948年解放后稱濟寧市。自元代京杭大運河濟寧段開鑿通航,,濟寧城因河而興,“南通江淮,,北達幽燕”,,濟寧居南北貫通之要沖,元明清三代河道總督衙門均設(shè)立于此,,濟寧便有了“運河之都”的盛名。

說起濟寧古城,,南門口曾經(jīng)是最繁華的地帶,。元代詩人朱潤德有詩云“任城南畔長堤邊,,橋壓大水如奔湍。閘官聚水不得過,,千艘銜尾拖雙牽。非時泄水法有禁,,關(guān)梁夜閉防民奸,。日中市貿(mào)群物聚,,紅璋玉碗堆如山,。商人嗜利暮不散,,酒樓歌館相喧闐,。太平風物知幾許,,耕商處處增炊煙”,,描寫的就是南門橋外的風貌,。

南門是進出濟寧州的咽喉要道,南門橋外的“吉市口”一帶繁華數(shù)百年,,店鋪連著店鋪,有上千家之多,,商業(yè)十分發(fā)達。有民間歌謠:“濟寧州,,太白樓,,城里城外買賣稠,;一天門,,南門口,吃喝穿戴樣樣有,。老運河,長又長,,抓中藥,廣育堂,;安阜橋,草橋口,,想吸水煙李三九。大閘口,,賣瓷器,小閘口,賣鯉魚,,一溜壩口糴糧食……”南門橋西南角的玉堂醬園是延續(xù)至今的百年老字號。玉堂醬園由蘇州人戴某于清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創(chuàng)辦,,字號“姑蘇戴玉堂”,醬菜由京杭大運河運到京城進貢,,贏得了“京省馳名,味壓江南”的美譽,。

自南門口匝道下到河邊,沿觀景步道溯流西上,。說來也怪,,僅有南門橋下及左右數(shù)十米沒有結(jié)冰,,清清的河水緩緩流動,,透著淡淡的綠意,,一河碧水敞開懷抱迎接著飛雪,雪花兒落入河中瞬間融化,,似乎增加了這河水的柔軟,。舉首映入眼簾的是宣阜橋,。宣阜橋延用了濟寧古城南門――“宣阜門”的名字,,是一座走廊式步行橋,,像一座巨型畫舫臥在碧波之上,,橋的南北兩端建有飛檐翹角的門庭,,中間是雕梁畫棟的長廊,,橋的南端是步行街“宣阜巷”,,以運河文化為主題,,零零落落的店面冷冷清清,,并不景氣,,北端是濟寧人家喻戶曉的“快活林”,?!翱旎盍帧币荒晁募救藲夂芡x閑的老人喜歡來這里溜彎消遣,,經(jīng)常有自發(fā)的“市民大舞臺”,,吹拉彈唱,輪流登場,,掌聲喝彩聲此起彼伏,人人參與其中,,自得其樂,熱鬧非凡,。即便是下雪天,仍有數(shù)百市民在此下象棋,、打撲克,、打麻將,,因為這飄飛的雪,人們眼神里流露出許多欣喜與興奮,,好像有喜事來臨,,大家聚集在一起觀看漫天雪花在古運河上飄飛,。老濟寧人十分懂得休閑,把日子過得像這緩緩流淌的運河水,,總是不緊不慢不急不躁,,特別是歷經(jīng)滄桑的老人,不論人生如意與否,,總是那樣四平八穩(wěn)寵辱不驚,,溫和,、坦然、安祥,、知足,街坊鄰居,、親戚朋友經(jīng)常聚一聚,一杯茶,、一頓酒,,有談不完的陳年舊事,,敘不盡的親情友情,無論是在戲樓,、茶館、酒店還是在街頭巷尾,、綠地公園,,聚在一起就能聊上半天,,時光在這里放慢了腳步,與老城一起緩緩渡著歲月。

古運河北岸依地勢裝點了許多古樸的鑄銅雕塑,,人物形象活靈活現(xiàn),有躬身拉纖的纖夫,,有吹拉彈唱的民間藝人,有推著獨輪車賣熱豆腐的小商販,,特別是雙手托著木板喝熱豆腐的兒童,蹲在旁邊眼饞嘴饞的大狼狗,,惟妙惟肖,,十分傳神,,讓人們一下子感受到市井生活的親切溫暖。

腳下踩著“窣窣”積雪,,順流東行。距南門口一步之遙,,是著名的玉帶橋, 一座玲瓏的中國古典園林藝術(shù)拱橋,,由青石壘砌而成,單孔高拱,,橫跨河上,古樸秀麗,。石階被歲月磨得光滑透亮,拾級而上,,頓生置身江南的錯覺。玉帶橋北端是太白樓景觀區(qū),,太白樓就坐落在古運河的北岸。太白樓曾經(jīng)是“濟寧八景”之一,唐開元二十三年(公元736年)三十六歲的李白偕妻女來到任城縣,,被這里的歷史文化,、自然風光,、淳樸鄉(xiāng)情所吸引,定居二十三之久,,女兒平陽在這里長大,兒子在這里出生,,許多詩篇表達了“我家寄東魯”的眷戀情懷,。其中《任城縣廳壁記》生動描寫了古任城歷史悠久、經(jīng)濟富庶,、百姓安居,、其樂融融的盛世景象。唐天寶元年,,李白,、杜甫在洛陽相遇,相約詩人高適一同游覽梁宋,,之后輾轉(zhuǎn)到達任城,,曾與任城主簿許云封泛舟古南池,宴飲賦詩唱和,,詩仙詩圣“醉眠秋共被,,攜手同日行”,詩酒會友,,結(jié)下了深厚友誼,,在中國文學史上燭照千年。

玉帶橋把莊重巍峨的太白樓與大閘口南北相連,。元明清時期,,京杭大運河漕運異常繁忙,大閘口地位非凡,,天井閘是各種船只上下行的咽喉要道,,數(shù)百年間這里帆檣如林,船起船落,訴說著大運河的繁華熱鬧,。明朝有詩云:

“長江滾滾自東來,,峽口奔流去不回。錦纜乍牽人似簇,,鐵關(guān)初啟浪成堆,。朝天勢涌晴川雪,動地聲轟白晝雷,。國舟艘皆入貢,,五云北望是蓬萊?!?

詩中描繪的正是天井閘放水過船時的壯觀場景,。2006年春天,在老城區(qū)湖河改造工程施工中發(fā)現(xiàn)了天井閘,、古運河石堤等遺跡,,經(jīng)過考古發(fā)掘,閘墻以下的閘基保存完整?,F(xiàn)在的古運河南岸是大閘口上河南街,,緊傍古運河,街道略微彎曲,,綿延舒緩,顯得柔美秀麗,,腳下踏著古樸的灰色方磚,,臨街的店面也是青灰色,與古運河相得益彰,,與河北岸太白樓廣場的琉璃瓦仿古建筑及曲折回廊遙相呼應,,江南風韻盡顯。

大閘口上河南街的東首連著清平橋,。清平橋向東水面開闊,,古運河折轉(zhuǎn)向南,河北岸建有“秀水城”步行商業(yè)街,,隔著太白樓路與運河城,、銀座商場、貴和商場,、文化廣場連成核心商圈,,目前是濟寧最繁華的商業(yè)街區(qū),太白樓路也成為名副其實的魯南金街,。

古運河向南不遠,,河西岸有一處聞名全國的清真寺――順河東大寺,。東大寺依河而建,建筑面積4000多平方米,,始建于明洪武年間,,迄今有六百多年的歷史,清朝康熙,、乾隆年間又大興營造,始具今日之規(guī)模,,現(xiàn)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東大寺為標準的龍首式建筑群,東西中軸線上依次是大門,、邦克亭,、大殿、望月樓四部分,,大殿高約30米,,檐下斗拱羅列,翼角飛翹,,覆黃綠色琉璃瓦,,殿頂嵌青銅質(zhì)鎏金寶瓶,高大巍峨,,流光溢彩,,全部建筑布局嚴密,錯落有致,,工藝精湛,,姿態(tài)動人,無論是從寺的正面向西眺望,,還是從寺的背面向東望去,,都給人一種心存敬畏、心安神寧的感受,。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正對著大運河的那座石刻日月坊。該坊建于乾隆年間,,三門四柱,,全部采用漢白玉精選石料,石坊通體潔白,,正中頂端有一石刻寶瓶,,兩旁各飛一團石云,云上分別拖著一輪紅日和一彎新月,,宇宙蒼穹盡在眼底,,與大門八字墻的綠色琉璃交相輝映,,在大運河清澈的流水映照下,更顯悠悠古寺的清靜與肅穆,。

濟寧民間有個傳說流傳甚廣,。乾隆皇帝六次下江南,負責看天象的太師一路隨行,,御船途經(jīng)濟寧州,,太師夜觀天象,翌日奏明皇上:濟寧州上空天象異常,,大運河和竹竿巷像兩條巨龍在濟寧城蜿蜒盤踞,,可謂風水寶地,人杰地靈,,這里不僅金銀財寶匯聚,,隨著人氣的聚集,將會誕生一位能撼動大清王朝基業(yè)的真龍?zhí)熳?,建議在大運河,、竹竿巷之間赦建一座雄偉的寺廟,鎮(zhèn)住這里的龍首,,讓這位巨龍無法起勢,。乾隆皇帝龍顏大驚,返朝后急忙頒發(fā)一道圣旨,,動用國庫銀兩擴建濟寧東大寺,。東大寺才有了現(xiàn)在的龍首式建筑規(guī)模。

東大寺的后門坐落在人聲鼎沸的市井間,,正對著清平巷,、竹桿巷、紙坊街的街口,。向北是清平巷,,連著清平橋,取“清直平安”之意,,寄托著老濟寧人的美好愿望,。向西是紙坊街,經(jīng)營筆墨紙硯,、書畫裝裱,、文玩古董的店鋪羅列兩邊。再往西是打繩巷,、漢石橋街,。打繩巷,顧名思義,,這里曾經(jīng)是加工和售賣繩索的地方,,那時候的航運繩索是必備的消耗品,。

在老濟寧人的記憶里,最難抹去的就是竹桿巷了,。上世紀90年代,,我初到濟寧,曾經(jīng)多次漫步于這條古街巷,,記憶中的竹桿巷古色古香,,地面是磨得十分光滑的青石板路,巷道兩旁多為兩層樓閣式鋪面建筑,,木質(zhì)門板一溜排開,,古樸雅致,小巧玲瓏,,前店后坊的建制彰顯江南水鄉(xiāng)靈巧清秀的風格,“江北小蘇州”美譽大概得名于此,。竹竿巷是濟寧城最具有代表性的文化符號,,它承載著老濟寧人太多關(guān)于舊時繁華“江北水鄉(xiāng)”的回憶。那時的竹竿巷,,因航運的暢通,,一船船毛竹自江浙一代源源不斷運來,江南的工匠在此安營扎寨,,手工業(yè)和商業(yè)十分發(fā)達,,加之水司衙門林立,朝廷命官紛至沓來,,茶樓酒肆,、客棧會館、戲樓妓院遍布竹竿巷周邊,,一派繁榮昌盛景象,,令人流連忘返。如今,,老運河已逝去了往日商船往來的繁忙,,竹竿巷老街“通渠要道、運河兩岸,、店鋪林立”的景象也已繁華落盡,。伴隨著舊城改造拆遷,竹竿巷早已改頭換面,,數(shù)百年積淀傳承的韻味消失在歲月的長河中,。

近些年,我曾經(jīng)到過杭州的清河坊,,蘇州的平江路,、山塘街,,揚州的東關(guān)街,鎮(zhèn)江的西津渡,,北京的后海,,南京的秦淮河,成都的寬窄巷子,,這些歷史街區(qū)均保存完好,,經(jīng)過“修舊如舊”和旅游開發(fā),不僅留下了一個城市的歷史記憶,,而且重新煥發(fā)出奪目光采,,為一座座城市增添了靚麗名片。如今,,隨著南水北調(diào)東線工程的實施,,京杭大運河將迎來新的生機,長江水從揚州洪都水利樞紐沿京杭大運河一路北上,,濟寧至杭州的內(nèi)河航運重新興盛繁忙起來,,源源不斷的清水豐盈了濟寧的母親河――古運河。我從心里期盼著,,古運河兩岸的老街區(qū)重現(xiàn)往日風采,,在這個新的時代,把這座歷史文化名城裝點得更加豐潤靈動美麗,。

(作者: 鹿劍林,,全國公安文聯(lián)作家協(xié)會會員、濟寧市作家協(xié)會會員,、濟寧市散文學會理事,,單位:山東省濟寧市公安局;本文為“大運河沿線八省市社科聯(lián)+北京市網(wǎng)信辦”聯(lián)合主辦的“我身邊的運河故事”征集發(fā)布活動來稿,。)

 
[責任編輯: 315xwsy_susan]

免責聲明:

1,、本網(wǎng)內(nèi)容凡注明"來源:315記者攝影家網(wǎng)"的所有文字,、圖片和音視頻資料,版權(quán)均屬315記者攝影家網(wǎng)所有,,轉(zhuǎn)載,、下載須通知本網(wǎng)授權(quán),不得商用,,在轉(zhuǎn)載時必須注明"稿件來源:315記者攝影家網(wǎng)",,違者本網(wǎng)將依法追究責任。
2,、本文系本網(wǎng)編輯轉(zhuǎn)載,,轉(zhuǎn)載出于研究學習之目的,,為北京正念正心國學文化研究院藝術(shù)學研究、宗教學研究,、教育學研究,、文學研究、新聞學與傳播學研究,、考古學研究的研究員研究學習,,并不代表本網(wǎng)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3,、如涉及作品,、圖片等內(nèi)容、版權(quán)和其它問題,,請作者看到后一周內(nèi)來電或來函聯(lián)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