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化——山重水復茶為徑

  來源:人民網(wǎng)-人民日報吳齊強 申智林2022-11-03
打印本文
核心提示:圖①:安化縣錫潭村永錫橋。 周德淑攝 圖②:1940年安化黑茶分布簡圖,。 安化縣委宣傳部供圖 圖③:安化縣梅山文化生態(tài)園一隅,。 戴愛玲攝 圖④:安化縣云上茶園,茶農(nóng)正在采

湘中腹地,,群山起伏,,嶺谷相間。山與水,,構(gòu)成了一座縣城的脈絡(luò)——

海拔1000米以上的山峰就有157座,,山地面積占縣域面積的81.9%;湘資沅澧四水坐擁其三,縣域內(nèi)長度在5公里以上,、流域面積10平方公里以上的溪水,,多達約170條。

這里是湖南省益陽市安化縣,。安化地貌很“怪”:冰漬積巖,,稻菽難栽,唯獨茶葉“山崖水畔,,不種自生”,。北宋熙寧五年(公元1072年),,此處“開梅山”后始置縣,。萬里茶道自此始,安化漸與世界通,。

千年茶道綿延,,千年茶香濃郁。安化的歷史文化,,與茶難解難分,。茶道、茶行,、茶博物館,、茶園、茶企電商直播基地……茶融入了安化的歷史文化,、百姓生活,,連接著歷史,也連通著未來,。

馬鈴叮當

一條茶道,,走過千年歷史

年逾古稀的方仲德,家住鷂子尖古道末端的洞市老街上,,方家六代人都住在這里,。方仲德家門前,一級級石板向山上延伸,,當年他的祖輩正是沿著這條茶道翻過山頭,,從新化縣來,在洞市鎮(zhèn)落下了腳,。

行走安化,,感受最深的是山重水復,路遠橋多,。安化屬梅山地區(qū),,北宋時在此因茶置縣后,立刻與中原大地乃至廣袤邊疆,緊密地聯(lián)系在了一起,。明代以降,,茶馬互市盛行,商人帶著安化的磚茶和花卷茶一路北上,,最遠甚至到達圣彼得堡,。

鷂子尖古道便是眾多古茶道中的一條。這條古道是舊時安化南至邵陽,、北到常德的驛道,、商道、茶道,。古茶道記錄了安化人為生活萬里奔波的不易,。當年,馱茶的馬幫走在旁邊的泥地,,牽馬的腳力和茶商在石板路上上下下,,光滑的石板記錄著歲月的痕跡。

古道兩旁,,留下了數(shù)不盡的碑刻——捐路的功德碑,、記載鄉(xiāng)規(guī)民約的罰碑……有一類碑刻最難以忽視,那就是詳細記載某個茶商以次充好,、行商為奸的碑文——當年,,任何“上榜”的茶商,都無顏再踏足安化,。

“到安化做茶,,做不得假?!狈街俚抡f,,這兩年茶葉銷路時好時壞,老街上的人家大都存了陳茶,,但如果茶商過來,,指定收哪一年的茶,老百姓就給哪一年的茶,,這是茶道上的規(guī)矩,。

安化的古茶道上還有許多歷史遺存,唐家觀老街便是其中之一,。老街保留下來的其實不長,,從街頭到街尾,不過500多米,。兩旁的古建筑群始建于唐代,,歷經(jīng)歲月風霜后倒而復建,留存下清代至民國時期的民居、商鋪,、會館,、學校和碼頭。

“千里資江,,這里曾是唯一的博易場,。”地方文史專家曾鴻鈞回憶,,蜿蜒的水道運來外地的鹽鐵糧米,,同茶葉、木材,、棕片,、桐油相交換。鼎盛時期,,唐家觀的茶商在益陽,、岳陽、長沙,、漢口、上海有五大轉(zhuǎn)運站和31個茶行,,是全國罕見的茶馬古道,、萬里茶道、鹽茶古道“三合一”的商業(yè)重鎮(zhèn),。

2008年后,,資江上建起水電站,有了橋,,通了路,,唐家觀的老百姓要把木房子扒掉蓋樓。2012年,,安化縣政府把曾鴻鈞請來做文物保護,,一家家上門做工作。曾鴻鈞回憶,,在多方努力下,,老街總算保留下來,縣里還出資500余萬元,,對部分木建筑做了緊急修復加固,,復原了部分茶行舊景。

唐家觀的文保風貌,,是安化城鎮(zhèn)建設(shè)思路的縮影,。近10年間,經(jīng)濟持續(xù)活躍的安化縣,通過穿山鑿石,,城區(qū)面積擴充了數(shù)倍,。但無論如何,歷史遺存都基本得到了保留,。

東坪鎮(zhèn)酉州社區(qū)的中茶湖南安化第一茶廠有限公司里,,19世紀興建的茶葉作坊、1902年始建的百年木倉等,,早早成為湖南省文保單位,、國家工業(yè)遺產(chǎn)。茶廠高級品控顧問姚呈祥在這里工作了40多年,,業(yè)余時間,,也給來訪者講一講茶的歷史。

脫胎于湖南省茶葉講習所的3家老茶廠——湖南省褒家沖茶場有限公司,、中茶湖南安化第一茶廠有限公司和湖南省白沙溪茶廠股份有限公司,,如今分外注重技藝的傳承,每一家都保留了自己的老茶樣,、建起了茶博物館,,并逐漸成為安化新的文化地標,吸引著市民和游客來打卡,。

市井煙火

一條茶道,,見證百味人生

入夜時分,東坪鎮(zhèn)資江岸邊,,劉劍安的小館子里,,人聲鼎沸?!袄薏鑳赏?,一咸一甜?!崩现黝欉汉纫宦暰蛷街弊?。

“好嘞!”不消多問,,劉劍安就忙活開去,,扎一張條凳,擺上擂缽,,細細研磨,,茶葉、糙米,、花生,,化為齏粉,,茶湯一沖,入口即化,。

"三餐飯,,兩餐茶”,喝茶的文化融到了安化人的骨子里,?!斑^去體力勞動強度大,帶一壺擂茶上山干活,,一干就是一個白天,。”劉劍安說,。

安化人有多愛擂茶,?從木杵能看出一二?!艾F(xiàn)在不足三尺長,,最開始接近一丈長,一頭懸在房梁上”,,技藝從祖輩傳到劉劍安手里,,一根木杵擂了幾十年。

安化的茶,,粗枝大葉,,一如山里人的粗獷,可以細品,,更宜豪飲。在安化,,當年幾個有名的茶葉貿(mào)易集市,,家家戶戶都有黑毛茶——那是做黑茶渥堆發(fā)酵前的半成品茶。

“路過的販夫走卒,、行腳的游子客商,,但凡口渴了,隨便推開一扇門,,大碗茶管你喝到飽,。”安化永泰福茶號負責人,、國家級非遺項目千兩茶制作技藝傳承人李勝夫說,,“在安化,誰家不泡上一缸兩缸茶,?”

在小城里,,茶不僅能喝,,也能唱。

“伙計們哪,,嘿呀咗,!加把子勁哪,嘿呀咗,!重些壓咧,,嘿呀咗!慢些滾哪,,嘿呀咗,!”唱起安化千兩茶踩茶號子,羅艷群信手拈來,。

抑揚頓挫的旋律經(jīng)她清亮高亢的嗓音一唱,,立刻讓人眼前浮現(xiàn)出一幅茶工揮汗如雨踩竹篾,制作千兩茶的場景,。

從安化縣政協(xié)的崗位上退休之后,,羅艷群就投入當?shù)匚氖饭适碌乃鸭校瑢σ魳返拿舾幸约疤焐暮蒙ぷ?,便于她把各種茶工號子,、馬幫號子、船工號子,、腳幫山歌一一記錄下來,。

馬幫、排幫,、腳幫,,見證并推動了歲月變遷?!八^灘頭聲聲急,,船到江心步步難……”至今傳唱的資江船工號子,講述了茶道上的兇險,。

沿著資江一路向東,,愈是向晚,愈發(fā)熱鬧,。大型實景演出《天下茶道》正在這里的劇院上演,,劇場負責人告訴記者,每天至少演出兩場,。以“萬里茶路”為創(chuàng)意,,演出分“奇緣”“離鄉(xiāng)”“險途”“塞外”“異國”“天下”6幕故事,3D成像技術(shù)與多層次機械舞臺緊密配合,,生動展示黑茶制作工藝的原生態(tài)歌舞,,讓觀眾感受到以茶為魂的安化味道,。

茶旅融合

一條茶道,邁出山水文章

永泰福茶號里,,李勝夫切下一卷千兩茶,,掰開幾塊煎煮。4只茶碗擺開,,壺起茶落,。茶湯金黃若桐油,茶香濃郁帶松香,,嘗一口,,初時似微有澀味,繼而口感綿柔,,再細品,,回甘溢滿咽喉。

先苦后甜,,千兩茶的茶味如此,,安化茶文化的發(fā)展乃至老百姓的生活變化,似乎也是如此,。

“千兩茶的制作技藝,,上世紀中期一度中斷?!崩顒俜蛘f,,后來,在一幫老師傅的努力下,,終于慢慢恢復了技藝,。

好茶是虎皮料,干茶要七星灶,。李勝夫特別重視技藝原汁原味地傳承,,每年,他都要帶著茶號的老師傅,,到各個制茶的村子去傳授技藝,“制茶是很多安化老百姓賴以發(fā)展的謀生之道,,制茶的功夫好了,,茶的受眾才更廣,老百姓的生活才會更好,?!?

此言非虛。戶籍人口約百萬的安化縣,,茶產(chǎn)業(yè)帶動了36萬人就業(yè),。2013年以來,,全縣14.86萬建檔立卡貧困戶,因茶脫貧的有近10萬戶,。

傳承好制茶技藝,,帶動鄉(xiāng)村振興,安化的年輕人也這么想,。一家三代在安化縣云臺山做茶的90后青年龔意成,,從湖南農(nóng)業(yè)大學完成學業(yè)后,回鄉(xiāng)創(chuàng)業(yè)做起了茶飲創(chuàng)新,。

“對于老一輩茶商來說,,茶是一種農(nóng)特產(chǎn)品,但對于年輕人來說,,它可以是蘊藏著傳統(tǒng)文化且現(xiàn)代化,、標準化的日常消費品?!饼徱獬呻S手拿出一盒安化茶,,充滿國風韻味的包裝盒,展開后記載著安化茶道故事,,里邊有安化綠茶,、紅茶、黑茶3種產(chǎn)品,,“別小看這款傳統(tǒng)的扶貧產(chǎn)品,,早已走進年輕人的消費圈,去年光此一項,,就讓6個村9000多名村民有所收益,,其中2000多人是已脫貧建檔立卡戶?!?

如今,,東坪鎮(zhèn)黃沙坪老街有著兩百年歷史的裕通永老茶行,成了全縣茶企電商直播基地,。古色古香的木宅子里,,制茶人講出了茶文化的別樣精彩。

同樣致力于講好茶文化故事的,,還有70多歲的安化人黃朗云,。他在外打拼多年,如今回鄉(xiāng)做茶旅融合生意,。在當?shù)刂С窒?,黃朗云在龍?zhí)伶?zhèn)的一塊荒山坡上,建起五彩斑斕的“茶鄉(xiāng)花海生態(tài)體驗園”,。

園區(qū)旁邊的茶鄉(xiāng)花海社區(qū),,融合了湖南省第二大,、安化縣最大的易地扶貧搬遷集中安置區(qū),安置區(qū)517戶2133人,,來自13個鄉(xiāng)鎮(zhèn),。依托生態(tài)體驗園的建設(shè),不少社區(qū)居民就近找到了工作,。46歲的居民周秀榮在園區(qū)擔任農(nóng)產(chǎn)品銷售員,,上班之余還會錄上一段茶園風光的視頻,已經(jīng)有了好幾千名粉絲,。

以前丈夫在外做木工,,周秀榮留在家里,“住在山巔巔上,,也做一點茶,。”如今搬到這里,,夫妻倆雙雙在園區(qū)找到了工作,,“沒想到,茶園生活可以這么精彩,?!敝苄銟s說。

62歲的巖坡新村村民吉會蘭也在園區(qū)忙活,。她和村民們將原來自己打理的零散土地,,悉數(shù)流轉(zhuǎn)給了園區(qū),并來園區(qū)上班,。

“還是看茶園,,和原來有什么不一樣?”有人問,?!安枋切碌模肥切碌?,生活也是新的,。”吉會蘭笑著回應,。

人如此,,城也一樣。從催著人往外走,,到吸引人留下來,安化的茶,,正引領(lǐng)著小城的振興,。

《 人民日報 》( 2022年11月03日 11 版)

編輯:月兒


安化 山重水復茶為徑

 
[責任編輯: 315xwsy_susan]

免責聲明:

1,、本網(wǎng)內(nèi)容凡注明"來源:315記者攝影家網(wǎng)"的所有文字,、圖片和音視頻資料,版權(quán)均屬315記者攝影家網(wǎng)所有,,轉(zhuǎn)載,、下載須通知本網(wǎng)授權(quán),不得商用,,在轉(zhuǎn)載時必須注明"稿件來源:315記者攝影家網(wǎng)",,違者本網(wǎng)將依法追究責任。
2,、本文系本網(wǎng)編輯轉(zhuǎn)載,,轉(zhuǎn)載出于研究學習之目的,為北京正念正心國學文化研究院藝術(shù)學研究,、宗教學研究,、教育學研究、文學研究,、新聞學與傳播學研究,、考古學研究的研究員研究學習,并不代表本網(wǎng)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3,、如涉及作品、圖片等內(nèi)容,、版權(quán)和其它問題,,請作者看到后一周內(nèi)來電或來函聯(lián)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