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進入倒計時,滯留外地的考生怎么辦,?

  來源:新華網(wǎng)2022-05-17
打印本文
核心提示:如今,,距離2022全國高考還有三周時間,近日多地密集公布了今年的高考防疫舉措,,不少地區(qū)要求考生在考前14天進行健康監(jiān)測,,滯留外地考生須在規(guī)定日期之前按要求返回報考地備

如今,距離2022全國高考還有三周時間,,近日多地密集公布了今年的高考防疫舉措,,不少地區(qū)要求考生在考前14天進行健康監(jiān)測,滯留外地考生須在規(guī)定日期之前按要求返回報考地備考,。

 @高考生,,這些考前時間點必須注意

除上海因疫情推遲一個月外,2022年全國高考將于6月7日-8日舉行,,當前,,全國疫情多點散發(fā),為做好今年高考的防疫工作,,近日,,多省份密集發(fā)布了高考防疫舉措,,這其中,各地特別強調了因學習,、培訓等各種原因滯留在外省,、外市的高考考生盡快返回報考地準備考試。

按照各地通知,,山東,、天津、浙江,、廣西等多數(shù)地區(qū),要求考生在考前14天(5月24日)前返回高考報名所在地備考,。

此外,,湖北要求考生在嚴格遵守防疫要求的前提下,須于5月18日前返回考點所在地,。遼寧省招考辦提醒,,仍滯留報考所在地以外省(區(qū)、市)或本省外市的考生,,5月21日前返回報考所在地,,從高考前14天(5月24日)到高考結束前,應減少外出,,減少不必要的聚集和跨區(qū)域流動,。

河南多地也明確了滯留外地考生的返回時間點。鄭州要求在省外考生須及時關注鄭州最新防疫政策,,盡快返鄭,,在省內其他地區(qū)考生須于5月24日前返回鄭州,商丘,、安陽,、蘭考等地要求在外考生要在5月17日前返回。

滯留外地考生返回要注意啥,?

對于滯留外地的高考考生,,各地都有相應的核酸證明要求,多數(shù)省份要求滯留考生返回考點所在地至少要持24小時或48小時內核酸證明,。

天津要求滯留外省考生返津高考要做6次核酸,,滯留考生應分別于抵津前1日、前3日和前5日,,以及抵津后第1日,、第3日、第7日,,共進行6次核酸檢測,,同時須將抵津前和抵津后共6次核酸檢測證明及時上傳至“2022年天津市普通高考健康監(jiān)測小程序”,,以備核驗。

對于從中高風險區(qū)返回的考生,,一些地區(qū)也明確了相關措施,。例如,寧夏要求,,滯留考生從中高風險地區(qū)返寧,,須進行“14天集中隔離+7天居家健康監(jiān)測”,考生要務必于5月17日前返回高考報名所在地,。

河南蘭考要求,,省外人員入豫賦黃碼,省外和省內發(fā)生疫情地市的返蘭考生提級管控,,由屬地鄉(xiāng)鎮(zhèn)(街道)安排車輛閉環(huán)轉運至縣級集中隔離關愛中心進行集中隔離,,實施14天集中隔離,在第1,、4,、7、10,、14天開展核酸檢測,,解除隔離時“雙采雙檢”。

不少地區(qū)還明確,,由于考生個人原因,,未主動報告目前狀態(tài)、信息造假,、拒絕配合考點所在地招生考試機構完成信息摸排,,導致不能按時參加高考的后果由考生本人承擔。

 考前14天,,考生要做些什么,?

臨近高考,各地均要求考生在考前14天進行嚴格的健康管理,,不少地區(qū)要求考生保持居家學習或者閉環(huán)管理,。

北京要求,考前14天,,考生須在京且保持居家或家校兩點一線,,按學校(報名單位)要求進行健康狀況監(jiān)測,每日進行體溫測量并如實報告,。

湖北明確了考生在考前2天到21天各階段的防疫要求,,考前1-2天主動進行核酸檢測,考前14天(5月24日開始),,每天堅持體溫測量和健康監(jiān)測,,并將監(jiān)測情況向所在學?;虍?shù)亟逃荚嚈C構報告,考前21天,,無必要不社交,、不跨區(qū)域流動。

對于滯留外地考生返回后的健康監(jiān)測,,廣西要求,,考生返回后原則上不再跨區(qū)流動,與共同生活居住人員一并做好考前連續(xù)14天兩點一線的行程管理,,有條件的考生可住校閉環(huán)管理,。

內蒙古要求,考生返回報名地后至高考結束前,,考生及共同居住人應注意個人防護,,非必要不外出、不聚集,。同時,考生及共同居住人還要做好健康狀況監(jiān)測,,每日測量體溫并做好記錄,。

(編輯:映雪)



高考進入倒計時,滯留外地的考生怎么辦,?
 
[責任編輯: 315xwsy_susan]

免責聲明:

1,、本網(wǎng)內容凡注明"來源:315記者攝影家網(wǎng)"的所有文字,、圖片和音視頻資料,版權均屬315記者攝影家網(wǎng)所有,,轉載,、下載須通知本網(wǎng)授權,不得商用,,在轉載時必須注明"稿件來源:315記者攝影家網(wǎng)",,違者本網(wǎng)將依法追究責任。
2,、本文系本網(wǎng)編輯轉載,,轉載出于研究學習之目的,為北京正念正心國學文化研究院藝術學研究,、宗教學研究,、教育學研究、文學研究,、新聞學與傳播學研究,、考古學研究的研究員研究學習,,并不代表本網(wǎng)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3,、如涉及作品,、圖片等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請作者看到后一周內來電或來函聯(lián)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