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啃老”正流行 板子該打誰身上

  來源:中國青年報記者 胡春艷2020-08-14
打印本文
核心提示:嫌兒媳婦太懶多說了幾句,,沒想到人家抱著孩子,、拉著老公一摔門,,走了,!最近幾天,仝大爺兩口子跟丟了魂兒似的,,坐立不安,?!昂⒆訌男【褪俏医o看大的,幾天看不見,,我連覺都

嫌兒媳婦太懶多說了幾句,,沒想到人家抱著孩子、拉著老公一摔門,,走了,!最近幾天,仝大爺兩口子跟丟了魂兒似的,,坐立不安,。

“孩子從小就是我給看大的,幾天看不見,,我連覺都睡不著,。”仝大媽跟老鄰居說起5歲的大孫子,,直抹眼淚,。這幾年家里添了孫子以后,兒子干脆帶著媳婦孩子一起住了過來,,老兩口每天照看孫子,、做飯、收拾屋子忙得沒空歇腳,,仝大媽的腰疼也越發(fā)嚴重,;但好不容易清靜下來,卻失眠得了心病,。思來想去,,老兩口做了一大桌子菜,想方設法讓兒子勸媳婦把孩子接回來,。

老鄰居笑她是“受累的命”,,仝大媽卻說:“兒子不光是讓我們帶孫子,也是怕我們寂寞,,我們受點累,,也高興?!?

如今年輕人“啃老”已經(jīng)成為見怪不怪的現(xiàn)象,。大城市房價高,大多數(shù)年輕人靠工資不可能買得起房,;工作壓力大,,雙職工小夫妻很難兼顧工作和照顧孩子,于是本該壓在年輕人身上的責任順理成章地往上一代傳遞,,“啃老”也被冠以各種堂而皇之的理由,。

不同于人們印象中那些已成年且有謀生能力,,卻賴在家里不工作,只靠父母供養(yǎng)的“啃老族”,,如今更普遍的“新型啃老”方式往往更“不易察覺”,。這些年輕人有工作,甚至有的還收入頗豐,,有的以盡孝的名義,,小兩口長期帶著孩子一起到父母家蹭吃蹭喝;還有的以工作忙為由,,當起“甩手掌柜”,,把孩子全扔給老人養(yǎng)。

“新型啃老”在社交媒體上引起不少網(wǎng)友的熱議,。有人認為這是“看似盡孝,,實則坑爹,是新型不孝”,;也有人認為,,“‘被啃’的一方才是問題出現(xiàn)的根源,總是大包大攬,,養(yǎng)出了‘巨嬰’,,自己受罪還不自知?!?

“啃”與“被啃” 一個愿打一個愿挨

仝大爺和愛人忙活一輩子,,給兒子攢下一套婚房,以為退休后終于可以享清福了,??蓛鹤哟髮W畢業(yè)后,在家一待就是3年,,總說找不到稱心的工作,。

好說歹說,仝大爺托關系給兒子找了個工作,,剛?cè)肼毲皫啄?,月收入只?000多元。兒子總喊錢不夠花,,仝大媽沒事就悄悄給他口袋里塞上千把塊錢,。2年前,兒子終于成家了,,也很快生了寶寶,,仝大爺兩口子卻更擔心了,“兒子還像個沒長大的孩子,怎么照顧好孫子,?”

果然,兒子帶著老婆孩子干脆一起住進了父母家,。兒媳婦說,,自己白天要上班,晚上陪孩子睡不好,,于是小孫子從小就跟著爺爺奶奶睡,。老兩口每天買菜給大人做飯,還要給小孫子單獨做一份兒童餐,;要陪小孫子玩,,還要打掃衛(wèi)生,當然也順便把兒子那屋一起收拾了,。

遇上能干的爺爺奶奶,,小兩口更心安理得地做起“甩手掌柜”。下班回家,,一桌子飯菜已經(jīng)熟了,,倆人吃完飯連碗都不洗就躺在沙發(fā)上玩手機。趕上假期,,兩人還要“二人世界”去旅游幾天,。前陣子,仝大媽腰疼得厲害,,想去醫(yī)院看看,,便問兒子和兒媳婦能不能請假看一天孫子。沒想到,,兒媳婦臉色立刻不好看了,,說“請假一天要扣很多錢”,又說“您這老毛病,,看了也好不了,。”仝大媽有些生氣,,多說了幾句,,結(jié)果上演了兒媳婦帶孩子“離家出走”事件。

事后仝大媽也“想通了”,,“都說?;丶铱纯矗颐刻於寄芸匆妰鹤雍蛯O子,,累也值了,。”

讓老人幫忙帶孩子的年輕家庭很多。明明有能力卻依然全依賴老人供養(yǎng)自己的小家庭,,便成了所謂的新型“啃老”,。對老人而言,看似是兒女天天在身邊共享天倫之樂,,實際上他們也有苦難言,,不僅失去了晚年的自由時光,透支了自己的身體,,還得不斷給孩子甚至孫子搭錢,。

天津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思修教研室主任李偉認為,“啃老族”日益擴軍的背后,,與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以及養(yǎng)老模式有一定關系,。我國自古以來是以家庭為單位,父母養(yǎng)育下一代,,而子女長大后再贍養(yǎng)父母的模式,,因此中國的父母與子女的關系,很難像西方國家那樣分得特別清楚,,“特別是父母對子女的關愛和幫助,,并不會因為子女成家立業(yè)而停止”。

近幾十年來,,特別是實行獨生子女政策后,,中國家庭的規(guī)模在縮小,“421”的家庭結(jié)構(gòu)里,,獨一無二的那個孩子從小就享受了更多特權(quán),,也使得“啃”與“被啃”的雙方,都覺得似乎理所當然,。

中國一直有居家養(yǎng)老的傳統(tǒng),,也確實存在一些子女難以兼顧對老人的照顧,使得一些老人反而希望繼續(xù)“被啃”,,在他們看來那是被子女需要,,他們也愿意與子女共同承擔生活壓力。

“板子不能光打到年輕人身上”

劉琳琳和丈夫的工作越來越忙,。幾年前,,他倆一個從天津調(diào)動到了北京總部,另一個也調(diào)往離家60公里遠的新廠區(qū)工作,。劉琳琳的父母自告奮勇接下重任,,“你們倆忙工作,我們看孩子”,。

外孫女上小學后,,老兩口起早貪黑地接送,。學校是市中心城區(qū)一所熱門小學,當初外孫女能進這所學校,,可是經(jīng)過了百里挑一的激烈競爭,。但學校離劉琳琳的父母家很遠,大約有10公里車程,。早高峰的時候,,要走完這10公里路,對老兩口而言非常艱難,。他們每天5點多就起床,給孩子做早餐,,然后3個人一起,,趕在6點半之前出門,風雨無阻,。

一路上,,要通過兩座橋,穿過市區(qū)最繁華的主干道,,然后開進堵得水泄不通的老租界區(qū),。那所學校就在里面最中心的位置,周圍全是單向車道,。

70歲的劉大爺要在擁擠的車流中,,蹭大約1個小時,才能開到距離學校最近的停車點,,然后讓老伴下車帶著孩子走到學校門口,,老兩口再一起回家。下午放學時,,兩人再來接,。晚上還要戴著老花鏡,給外孫女輔導功課,。

劉琳琳告訴父親,,孩子從小什么都要學一點,于是老劉又給外孫女報了鋼琴,、舞蹈班,,上3年級后,晚上又加了英語和數(shù)學補習班,。老兩口發(fā)現(xiàn),,兩人每月退休金加起來,只夠給外孫女交一門課外班的錢,。即使這樣,,他們也咬牙沒跟女兒提,“女兒和女婿每月要還幾千元房貸,現(xiàn)在年輕人壓力大,,我們老人能多幫一點就多幫一點吧”,。

李偉認為,“新型啃老”現(xiàn)象增多,,與社會經(jīng)濟發(fā)展隨之帶來的各種問題有密切關系,,“也不能光把板子打到年輕一代身上”。

比如大學畢業(yè)生逐年增多,,經(jīng)濟形勢卻面臨國內(nèi)外下行趨勢,,人才供給和需求出現(xiàn)結(jié)構(gòu)性矛盾,自然會有許多大學生畢了業(yè)但找不到合適的工作,。對于這些人來說,,只能暫時先在家“啃”父母,再逐步尋找和確定自己的發(fā)展方向,。

對已工作又成家了的年輕人而言,,大城市的生活成本快速攀升,加上通勤時間長,、工作壓力越來越大,,導致他們要想在大城市立足、安心打拼,,就不得不繼續(xù)向父母求助,,比如需要老人湊錢買房或交首付,比如請老人代替自己來撫養(yǎng)孩子,。

這也使得一些老人在給子女提供幫助的同時,,也逐漸習慣了過度參與子女的生活,大事小事全攬在自己的身上,,明知“被啃”卻還是不能放手,。

年輕人晚熟 亟須培養(yǎng)責任意識

如今的年輕一代趕上了中國改革開放40年經(jīng)濟高速發(fā)展的時代,物質(zhì)條件得到極大改善,。李偉分析,,“421”的家庭結(jié)構(gòu)使得年輕一代不再必須肩負起“反哺”家庭的重擔,與此同時,,整個社會對于就業(yè),、婚姻等方面的觀念也更加多元和包容,“這些都是社會進步的體現(xiàn),,但也容易讓人們忽視了年輕人對家庭應有的責任,。”

南開大學人口與發(fā)展研究所教授原新從事人口學研究30余年,,他認為隨著經(jīng)濟的發(fā)展,,年輕人的成長期變得越來越長,,表現(xiàn)為他們普遍晚熟,也更依賴父母,。

對80后,、90后的這代人而言,很少人有饑餓的記憶,,特別是90后的成長環(huán)境更為優(yōu)越,。但他們的父母一輩卻對貧困有著深刻的印象,從物質(zhì)匱乏的時代走到今天,,很多父母心中有一種執(zhí)念,,就是“不能苦了孩子”。這也使他們主動愿意犧牲自己的晚年生活,,貼錢貼精力,,愿意讓孩子甚至孫子來“啃老”。

每年迎新生入學,,李偉都會見到形形色色的家長和孩子,。有爺爺奶奶,、爸爸媽媽帶著孩子,,三代人一起來學校的;也有學生自己背著行囊來報到的,,“好像誰也沒覺得誰更稀奇”,。李偉明顯感覺到,全社會對人們不同選擇的包容度都變得更大,,這也讓年輕人有了更多選擇的機會,。但同時,他們也存在抗挫折能力較差,,責任意識不強等問題,。

“各種形式的啃老流行,其實都是多種社會因素共同作用導致的現(xiàn)象,,因此要緩解這個問題,,也需要政府、社會等各方協(xié)作形成合力,?!崩顐フJ為很重要的一點是,要幫助年輕一代樹立更多的奮斗精神和責任意識,,“無論是進入職場,,還是建立家庭,這些敢于面對困難和挑戰(zhàn)的品質(zhì),,對人一生的成長都非常重要”,。(記者 胡春艷)

(編輯:映雪)

315記者攝影家網(wǎng),“新型啃老”,正流行



“新型啃老”正流行 板子該打誰身上



 
[責任編輯: 315xwsy_susan]

免責聲明:

1,、本網(wǎng)內(nèi)容凡注明"來源:315記者攝影家網(wǎng)"的所有文字,、圖片和音視頻資料,版權(quán)均屬315記者攝影家網(wǎng)所有,,轉(zhuǎn)載,、下載須通知本網(wǎng)授權(quán),不得商用,,在轉(zhuǎn)載時必須注明"稿件來源:315記者攝影家網(wǎng)",,違者本網(wǎng)將依法追究責任。
2,、本文系本網(wǎng)編輯轉(zhuǎn)載,,轉(zhuǎn)載出于研究學習之目的,為北京正念正心國學文化研究院藝術(shù)學研究,、宗教學研究,、教育學研究、文學研究,、新聞學與傳播學研究,、考古學研究的研究員研究學習,并不代表本網(wǎng)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3,、如涉及作品、圖片等內(nèi)容,、版權(quán)和其它問題,,請作者看到后一周內(nèi)來電或來函聯(lián)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