陜西專家倡議將“biáng”字入字典詞典

  來源:中青報記者 孫海華2020-01-07
打印本文
核心提示:在陜西,,以“寬,、厚”著稱的手工搟制面食——“biáng biáng面”可以說是家喻戶曉,,但其名字中的“biáng”字卻也以難認,、難寫著稱。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訊(中青報·中青網(wǎng)記者 孫海華)在陜西,,以“寬,、厚”著稱的手工搟制面食——“biáng biáng面”可以說是家喻戶曉,但其名字中的“biáng”字卻也以難認,、難寫著稱,。記者從1月4日在西安召開的“陜西省倉頡文化研究會2019年年會暨‘biang’字入字典倡議活動”現(xiàn)場獲悉:經過走街串巷收集民間資料,拜訪眾多文字研究專家深入調研后,,陜西多位文化學者正式發(fā)出了將“biang”字錄入字典,、詞典、辭海等工具書的倡議,。

圖片來源:中國青年報

陜西關中民間傳統(tǒng)面食“biáng biáng面”的產生,,至今已有2000多年歷史,。其中“biáng”字的寫法口訣——“一點飛上天,,黃河兩邊彎;八字大張口,,言字往里走,;左一扭,右一扭,,西一長,,東一長,中間夾個馬大王,;心字底,,月字旁,留個勾搭掛麻糖,,推著車車進咸陽”,,也在陜西民間廣為傳唱。陜西十大怪中的“面條像褲帶”名頭,,也是由“biáng biáng面”而來,。

專家認為:“biáng”字由10個文化元素組成,,是老百姓自己創(chuàng)造出來的。其構字部件中的“穴”“言”“月”“馬”“戈”“心”“辶”等傳遞出秦人忠厚樸實,、尚武尚勇的精神品質,,以及秦地的地理環(huán)境、居住形式,、飲食習慣,、審美情趣等多方面信息,具有豐富的文化內涵及文學文化認識價值,。

“可是自古至今,,字典上既無‘biáng’字,又無‘biáng’音,,給老百姓生活帶來一定不便,。因此建議,將‘biáng’字音,、形,、義錄入字典、詞典,,以傳承文化,、方便民眾生活?!标兾魇}頡文化研究會會長,、陜西省非物質文化保護專家、陜西師范大學教授傅功振表示,。

圖片來源:中國青年報

倡議者一致認為:之所以倡議將“biáng”字入字典,,是因為“biáng”音古已有之,應用十分廣泛,。比如在陜西關中,,此音至少用在趕馬車的鞭子聲、放鞭炮的聲音,、打人巴掌的聲音,、面積較大的東西摔在地上的聲音、打竹板的聲音,,以及做面條時,,一寸來寬的面條摔在案板上的聲音……此外,還有南方的biāng dāng酒等等,。

“無字很不方便——作為一種名吃,,‘biáng biáng面’需要記入史冊;作為一種面食,,‘biáng biáng面’需要寫上菜單,?!蓖瑫r,“biáng”字在日常生活中使用頻率也很高,,在陜西大街小巷的餐館,,幾乎家家都有“biáng biáng面”,在全國各地的陜西餐館特別是陜西面館也都有“biáng biáng面”,。在南方一些地區(qū),,幾乎天天有人喝biāng dāng酒?!翱梢哉f,,天天有成千上萬的人在說這個字?!?

“申請非遺也需要‘biáng’字,。”傅功振說:2011年,,“biáng biáng面”已正式收入陜西省非物質文化遺產,,目前,正在申報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這迫切需要一個正式的文字,。而且,“biáng”字包含很多文化元素,,更重要的是“biáng”已有文字記載,,曾在展覽中走進國家典籍博物館。

                 (編輯:紅研)

《科學導報今日文教》征稿可發(fā)新聞,、政工論壇,、學術論文、課題研究,、講座,、學生作文,、書畫,、攝影作品、傳記,、專家,、企業(yè)專訪、廣告軟文等,,歡迎投稿,。國內統(tǒng)一刊號:CN370016,郵發(fā)代號:23139  電話:010-89456159 微信:15011204522  QQ1062421792


      陜西專家倡議將“biáng”字入字典詞典
 
[責任編輯: 315xwsy_susan]

免責聲明:

1,、本網(wǎng)內容凡注明"來源:315記者攝影家網(wǎng)"的所有文字,、圖片和音視頻資料,版權均屬315記者攝影家網(wǎng)所有,,轉載,、下載須通知本網(wǎng)授權,不得商用,,在轉載時必須注明"稿件來源:315記者攝影家網(wǎng)",,違者本網(wǎng)將依法追究責任。
2,、本文系本網(wǎng)編輯轉載,,轉載出于研究學習之目的,為北京正念正心國學文化研究院藝術學研究,、宗教學研究,、教育學研究、文學研究,、新聞學與傳播學研究,、考古學研究的研究員研究學習,并不代表本網(wǎng)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3,、如涉及作品、圖片等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請作者看到后一周內來電或來函聯(lián)系刪除。